【摘 要】宋代處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的轉型期,原本僅供王權貴族欣賞的音樂由于經濟、政治等因素而逐漸演變成了市民大眾所能接受的俗樂,在表演形式、內容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差異,呈現出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戲劇性局面。
【關鍵詞】音樂制度;歷史發展;經濟繁榮;政治開放;瓦子
中圖分類號:J60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066-01
一、民間音樂繁榮發展的背景
北宋時期,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放寬了市場準入條件。經濟的蓬勃發展、商品流通的日益頻繁,為后期民間音樂的興盛做了鋪墊。
伴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市民階層開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但在當時的社會,音樂基本上只屬于王權貴族、達官貴人,這些本屬于上層階級才可以欣賞到的東西又是如何傳入民間的呢?
二、政治環境開放與音樂的關系
宋代實行優待士人政策,允許官僚廣置田園、蓄養家伎。在當時,蓄養家伎已不僅僅是滿足人們的聲色需求,同時也是一種裝點門面的需要,這就使家庭宴飲和蓄養家伎成為宋代音樂生活的組成部分。
但家庭宴飲、蓄養樂伎畢竟還屬于上層社會所為,更多的人仍徘徊于此門檻之外,無力實行。于是在高度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帝王的提倡下,民間借鑒上層的宴飲文化形式,產生了大量的商業性音樂文化,來滿足更廣泛的大眾需求,并逐漸成為了民間宴飲文化的主體。
三、宋代音樂制度的發展
中晚唐之后,由于政局混亂,直接導致了宮廷音樂機構的大幅縮減以及萎靡,與此伴隨的是音樂制度的崩潰和不完善,這對宋代宮廷音樂體系以及音樂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宋代宮廷樂機構經歷了三個階段:
宋代初期“元豐改制”時期,統治者汲取唐末五代伶官干政、藩鎮割據的歷史教訓,在音樂機構和樂官設置上選擇了“多官掌一局,多局掌一職”的管理體系,使得禮樂活動的管理更為細化。這種嚴密周瞻的音樂機構與樂官設置,到后期則漸漸顯露出其冗繁蕪雜的弊端。
元豐改制至紹興時期,宋代在音樂機構與樂官設置方面又有了全新的面貌,主要體現在“并官省職”、“禮樂分掌”上,且開始逐漸移調民間藝人。這一時期,可以看作是宋代以來音樂機構與樂官制度最為集中、完善的階段。
紹興時期至宋末,宮廷樂內部相互借調,臨時取用,同時,民間音樂全面興盛,無論是市民階層還是宮廷內部,對民間音樂的需求與欣賞都與日俱增。
總的來說,宋朝的音樂制度在北宋初期最為嚴謹周密,南宋后期雖不如北宋那么嚴謹周密,但由于民間音樂的蓬勃發展,整體來看比北宋發展得更為積極。
四、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相互交融貫通的方式
宋代最初的在籍樂人是以“營妓”的方式出現的,這與北魏以來籍沒俘虜或罪犯家小為樂戶的傳統是一脈相承的。
一方面,宋代營妓兼以樂藝及色相供奉于京師或地方軍營,另一方面,至少在北宋時期,這種營妓的來源和成分是日趨走向復雜化的。然而就官妓來說,除了隸屬于軍營外,民間勾欄妓,宮廷太常寺或教坊妓均屬在籍官妓的范疇。內省宴會供奉回來的市井樂妓,一則儀容靚麗,二則規模可觀,三則有一定的頻率。宋朝政治開放、商品經濟繁榮,人們開始更多地追求精神方面。所以,一些在朝廷侍奉的技藝高超的官妓在市井街頭表演不僅增加了自己的收入,也豐富了市民階層的精神生活。伴隨著市民階層的審美,民間音樂存在多樣性和差異化的布局思路。
五、瓦舍中的音樂表演
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沖擊了唐代坊市分離的格局,形成了坊市合一的新市容面貌。坊市制的建立,反過來又促進了宋代商品交易的繁榮,為市民文化娛樂的興盛提供了物質條件。供市民常年游樂的場所——以勾欄為中心的瓦舍,應運而生。勾欄演出與宮廷、官府的演出不同,其本質上是一種通俗文化,娛樂性是它的突出特征。宮廷、官府之中的演出只是供上層社會少數人享樂,由于統治者的參與,籠罩著一種嚴肅的氣氛。再加上清規戒律繁多,演出娛樂性大打折扣。而瓦舍勾欄娛樂則不同,它是一種大眾性娛樂,活潑、自由,公平交易。
六、總結
從政治、經濟多方面因素來看,宋代民間音樂的繁榮發展無外乎政治開明、經濟發展、市民階層發展日益壯大,精神需求也越來越豐富等原因。上層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在政治和經濟上采取了較為開放的政策,使得宮廷樂與民間音樂相互交融,各取所長,迸發出了新鮮的生命力,使得宋朝音樂在整個中國古代音樂史上成為了重要的轉折點和不可或缺的一筆。
參考文獻:
[1]劉心韻.論宋代音樂文化在民間的繁榮與發展[J].河南社會科學,2004(4).
[2]趙為民.簡論宋代音樂的主要特征及其歷史地位[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7(3).
[3]張國強.宋代教坊樂制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4.
[4]劉勇.唐代到宋代音樂文化的變化是衰退還是轉型[J].音樂研究,1991(1).
作者簡介:
劉海洋(1994-),男,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在讀本科,研究方向: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