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鳴
【摘 要】1949年到1966年的20世紀中葉,是中國鋼琴創作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名家名作輩出,既迎來了中國鋼琴創作的第一次大繁榮,同時也樹立起了中國鋼琴作品特有的藝術風格。鑒于此,本文從該時期中國鋼琴創作的概況談起,就幾首代表性作品進行了分析,并就創作特點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20世紀中葉;中國鋼琴創作;發展概況;創作特點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070-02
一、20世紀中葉中國鋼琴創作概述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春天,特別是國家對音樂事業發展的重視,更是充分激發起了廣大音樂工作者的熱情,在鋼琴創作領域,老中青三代作曲家合力迎來了中國鋼琴創作的第一次大繁榮。首先是老一輩作曲家的創作。外界環境的變化,讓丁善德、江文也等老一輩作曲家重新燃起了創作熱情。丁善德作為當時中國鋼琴創作的代表性人物,在該時期先后創作出了《第一新疆舞曲》、兒童組曲《快樂的節日》、《第二新疆舞曲》、《托卡塔—喜報》四部作品,作品中始終洋溢著一種樂觀、積極的情緒,正是作曲家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其次是中年作曲家的創作。陳培勛、桑桐、黎英海等中年作曲家同樣是佳作頻出,且風格多樣。如陳培勛,其將創作治根于廣東民族民間音樂中,在旋律、和聲、復調、織體等方面都有鮮明的南粵風格。黎英海改編的《夕陽簫鼓》,將中西兩種音樂結構融為一體,并重點挖掘鋼琴的音樂表現力,深刻詮釋出了中國鋼琴作品特有的意象和意境之美;再次是青年作曲家的創作。新中國成立前后,一批音樂院校的青年學生也投入到了創作中來。如蔣祖馨,1950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學習大提琴,后轉為作曲,創作出了《廟會》、《山花集》等佳作。劉莊也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優秀畢業生,曾跟隨丁善德、桑桐等名師學習,先后創作了《鋼琴變奏曲》、《獻給青少年》等。老中青三代創作者合力,迎來了中國鋼琴創作的第一個繁榮期。
二、20世紀中國鋼琴創作代表作品分析
(一)丁善德《第一新疆舞曲》
早在法國留學時期,丁善德就萌發了要創作一首舞曲的欲望。回國后,新中國的成立更堅定了他的創作信心。《第一新疆舞曲》采用了三部曲式,第一部分是對歡慶舞蹈場面的描寫,包含兩個舞蹈性主題。第一主題是對舞蹈步伐的描繪,兩個小節為一個樂句,形象地刻畫出了舞蹈中走走停停的場面。特別是緊跟而至的第二個樂句,與之前的樂句緊密呼應,好像是舞蹈工作戛然而止。第二主題同樣采用上下句組成,情緒從開始的熱烈變為了歡快,同第一主題共同形成了手舞足蹈的形象,十分生動。第二部分是新疆人民對過往生活的回憶,在音樂情緒上采用了平行八度的形式,奏出了宛若歌唱的曲調,而且還采用了模擬打擊樂的伴奏音型。隨后旋律又向上方移了三度,再一次掀起了情感波瀾,最后逐漸歸于平靜。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在經過了對過往生活的回憶之后,情緒再一次歡快起來。特別是在織體方面,變成了快速下行的十六分音符,將全曲推向了高潮,在熱情洋溢的氣氛中結束。
(二)桑桐《內蒙民歌主題小曲七首》
《內蒙民歌主題小曲七首》是桑桐的代表作。該作品以多首內蒙古民歌為基礎,生動地記錄和描繪了蒙古族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場景。如《友情》,這是一首贊頌純真友誼的作品,主題來自《滿凍通拉格》和《四海》兩首蒙古族民歌。全曲采用了帶有再現部的單三部曲式,在速度、節奏和調性方面都比較統一,有著鮮明的節奏感。A段中,先是一段抒情、唯美的旋律,然后對主題進行反復,情緒也朝著歡快的方向發展。B段采用了民歌中起承轉合的句法,運用了對位化的和聲,而且加入了模進的手法,是一首難得的鋼琴小品佳作。又如《草原情歌》,這是一首表現男青年思念心愛姑娘的作品。作品以蒙古族民歌中的特色音調作為基礎,對和聲進行了變奏處理,將原本單一的旋律豐富起來。從整體架構上來看,A段方整,與原主題素材是一致的。A1段是對A段的展開,通過轉調和伴奏音型的改變,表現出了真摯的情感。A2段則是尾聲,象征著這美好情感的無盡和延續。
(三)陳培勛《賣雜貨》
1952年,中央音樂學院的朱工一教授邀請陳培勛創作一首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作品,陳培勛從《賣雜貨》和《梳妝臺》兩首南粵小調中汲取了靈感,創作出了這首作品。整個曲子為帶有再現部的單三部曲式,帶有明顯的敘述性質。第一段采用的是《賣雜貨》的曲調,采用了小快板、B羽調式,采用三個樂句來表現主題。第一句是右手演奏的民間小調主題,而且反復出現升G和升C音,呈現出了雅樂七聲調式的特點。第二句由左手來演奏,伴奏織體變為了弱起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意在突出一種流動感。第三句采用了加花加變奏的手法,突出了清新、歡快的氣氛。第二段采用了《梳妝臺》的曲調,先是對小貨郎的描繪,然后則是對妙齡女子描繪。從41小節開始,音樂逐漸朝著寬廣的方向發展,旋律線更加起伏豐滿,加之卡農輪唱復調手法的運用,讓作品顯得生趣盎然。第三段是對第一段的再現,再次描繪了樂觀、快樂的小貨郎形象。陳培勛通過對民間音樂素材的借鑒,使作品呈現出了鮮明的民族風格,這是這部作品最大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三、20世紀中葉中國鋼琴創作的特點分析
通過對代表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建國后十七年間,中國的鋼琴創作不僅在數量上十分豐富,而且也有著極高的質量,并表現出了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是標題性。標題性鋼琴出現于西方的浪漫主義時期,當時的作曲家為了幫助聽眾更好地了解作品,通常會為作品加上一個短語,也就是標題。中國鋼琴創作者則對此進行了沿用,而且標題也十分豐富。如寫意性標題。該類作品通常是以描繪詩歌、畫面、場景為主要內容,以激發起聽眾的想象和聯想。如蔣祖馨的《廟會》,就生動再現了鄉間廟會上老人講故事、藝人賣藝的情景。又如敘事性標題。該類作品通常以歷史典故、故事傳說等為題材,利用音樂語言對其進行描摹,并塑造起栩栩如生的音樂形象,如汪立三創作的《蘭花花》。這些匠心獨運的標題,與中國傳統審美習慣是一脈相承的,起到了畫龍點睛之功效;其次是民族性。鋼琴是一門外來樂器,要想在一個新的國家和民族中生存和發展,勢必要經歷一個民族化歷程。這一點早在鋼琴傳入中國之初,就為中國創作者所深刻認識到,并逐步開展了民族化探索。建國以后,民族性的創作傳統得到了充分的繼承,諸多作曲家明確了民族性的價值和意義,在選材、技法等方面全面追求民族化風格,這些作品的出現,充分表現了民族音樂和鋼琴融合的可能性,既使中國鋼琴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也為民族民間音樂找到了新的傳承渠道,可謂是一舉多得。
綜上所述,鋼琴作為一門外來藝術,傳入中國已有百年之久,中國鋼琴創作也先后經歷了萌芽、探索、成熟、多元等多個時期。20世紀中葉的這十七年,無疑是中國鋼琴創作的關鍵時期,既充分繼承和總結了之前的創作經驗,又為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今天,中國鋼琴事業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中國鋼琴作品的重要性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所以應該將研究和表現這些優秀的作品視為己任,由此獲得對鋼琴、民族音樂等多方面更為深刻的認識和感悟,為當代中國鋼琴事業的發展以及中國鋼琴學派的構建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楊文.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民族化特征[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5(01).
[2]代百生.何謂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從文化的視角研究中國鋼琴音樂[J].中國音樂學,2005(03).
[3]程征.中國鋼琴音樂創作民族化探索的外在動力[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