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十年來,感覺統合訓練的理論和實踐在我國廣泛傳播,成為干預特殊兒童發展問題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一位發育遲緩兒童為個案,在感覺統合理念指導下,制定以感覺統合訓練為核心,融入語言治療和行為療法的訓練方案,旨在改善個案認知、運動、語言、社交等方面的能力。研究結果顯示,個案在動作的運用與計劃、語言表達和社會交往意識方面等均有進步。
【關鍵詞】感覺統合訓練;個案研究;發育遲緩;感統失調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213-02
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簡稱SI)是指腦對于個體從視、聽、觸、嗅、前庭等不同感覺通道輸入的感覺信息進行選擇、解釋、關聯和統一的神經心理過程,是個體進行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基礎。
感覺統合是一個信息加工及處理的過程。眼、鼻、口、耳、皮膚等各個感覺通道作為人體的感受器不斷接受來自外界的刺激,并將這些刺激轉化為神經沖動通過中樞神經傳遞至相應的大腦皮層區域中,然后這些特定的感覺區域對傳入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繼而指示人體做出適應性反應。各個感覺通道所傳入的信息是單一且互不干擾的,但事實上人體對于同時傳入卻又類別相異的信息,進行了聯合的完整反饋。這說明傳入的信息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經過了整理和組織,大腦中可能存在某一機制對于各種感覺信息進行了比較、選擇、聯系、增強或者抑制,然后做出綜合的判斷,形成反饋指令,這種能力就是感覺統合的能力。由此可見,感覺統合能力作為一種較任何單一感覺能力更為高級、更為復雜的能力,影響著個體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
研究表明,在特殊兒童中存在感覺統合失調的比例較高,87.5%的孤獨癥兒童存在感覺統合失調。而3-6歲的正常兒童中感覺統合失調的比例為29.4%,正常學齡兒童的感覺統合失調率為15.9%。解決兒童感統失調的問題刻不容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促進兒童的健康發展。與此同時,已有研究證實感覺統合訓練對腦癱兒童、苯丙酮尿癥兒童、智力落后兒童、自閉癥兒童有明顯的治療效果。
一、研究對象
歡歡(化名),女,四歲半,主要障礙為發育遲緩,存在明顯的感覺統合失調。家庭條件優越,母親生產時為高齡產婦,順產,足月分娩,出生時體重偏重。母親孕期無疾病和用藥史,健康狀況良好。個案一歲時因發高燒未及時送醫,導致抽搐,影響腦部發育,造成發育遲緩。
二、感覺統合訓練實施過程
本次的干預分為以下幾個環節:1.前期評估:在訓練之前完成評估工作,以評估的結果作為制定訓練目標及訓練方案的依據。2.實施訓練:以一個半月為訓練周期,其中每周訓練一次,每次訓練2個小時。在訓練項目安排上,每單次訓練中會依次增加1-2項新的訓練項目,改進1-2項原有的訓練項目,既保持訓練總的時長不變,同時保證訓練的有效性和遞進性。訓練中以前庭覺及本體覺的訓練為主,兼有社會交往能力的訓練。3.訓練后評估:在訓練計劃實施完成后,再次進行評估工作,檢測訓練成果并進行反饋。
經過近兩個月的感覺統合訓練,個案在多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具體如下:
(一)運動技能方面
各個項目的整體訓練情況較好,配合度較高。在接球訓練中,可以接到短距離,力量較輕的球,但是對于接高遠球仍然有難度,對于球的方向變化不是特別敏感,這會是以后的訓練重點。在拋球訓練中,仍然只能拋出距離較短,高度較低的球,在對于拋球力量的掌握上需要加強訓練。在跪爬步檔認讀卡片訓練中,可以順利爬過步檔、跪立直走也基本沒有問題。花式蹦跳訓練中,最大的進步是撤銷了訓練人員助舉,可以獨立完成蹦跳活動。平衡木訓練中,可以獨立走過平衡木,但步調仍然紊亂,有左右搖晃的現象。
由上述各項訓練項目的結果來看,個體的本體覺和前庭覺表現提高,在動作的使用和計劃上有所進步。
(二)在語言溝通方面
在訓練初期,個案只和母親、個訓老師等極少數已建立依戀關系的人進行簡單的交流。在進行初次評估時,個案與訓練人員不僅沒有眼神交流,甚至呼喊名字時,存在沒有反應或者反應延遲的現象。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與訓練,個案在語言溝通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現在:1.對話時開始有眼神接觸,雖然可能是無功能性的眼神接觸。2.會主動發起對話,可以理解部分反語與玩笑語。3.性格更加開朗活潑。4.在語言方面,發音更加清晰,韻母和聲母的正確發音數量增多;可以說出簡單的完整句,減少電報句的出現頻率。同時詞匯量增多,對話內容更加豐富。
三、討論
(一)強化物的運用應當加以重視
由于訓練對象的特殊性,選擇適合兒童的強化物在訓練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若強化物使用得當,訓練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尤其要注意的是強化物使用的頻率和時機,避免讓兒童將獲得強化物作為訓練目標,同時強化物過于頻繁的使用容易造成兒童的惰性,助長了逃避訓練的行為。所以樹立正確的強化理念,把握強化的時機是關鍵。
在本次的訓練中需要改正的一點是強化物的使用過于單一。在為期一個半月的訓練中,強化物僅僅局限于卡片和幾種零食。毋庸置疑,長久的使用同一類物質強化,不僅強化效果會持續下降,而且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兒童自覺性和自制力的發展,延緩了心理成熟過程中的“斷奶”進程。
(二)訓練人員的語言應當清晰簡明
在實際的訓練活動中,訓練人員首次引入新項目時最常用的介紹方法是口語,在發布指令時最常用的方法是口語,在進行精神強化時最常用的也是口頭表揚,所以訓練人員的語言更應當迎合特殊兒童的需求,做到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句式簡潔,為訓練目標的快速達成而服務。從本次訓練的過程中可以得出以下兩條規律:1.訓練人員在發布指令時應當有意識的進行簡化,同時在確保個案理解指令的基礎上,給予更多反應和思考的時間,也可以輔以示范、手勢等視覺通道加深個案對于指令的理解程度,以減少復雜且無意義的詞匯對于個案獲取有效信息的干擾;2.在進行語言的輔助時,則應盡量避免過多過雜的提示語,可以酌情要求個案進行復述或者語言反饋,以保證信息交換的通暢性。
(三)訓練項目的難易程度應當及時調整
人機能的成熟、功能的完善是一個階段性的漸進發展過程,因此兒童的感覺統合訓練的內容安排也應由符合兒童生理發展的水平,逐漸從單一領域的專項訓練發展到多個領域的整合訓練,逐步提高受訓兒童各感覺通道之間信息交流和統整,以及感覺與動作間的協調與反饋。
(四)機構訓練和家庭干預應當緊密結合
生態學系統理論認為嬰幼兒最大依賴于父母親,其生存環境主要是家庭系統。學齡前兒童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與父母共度的,僅憑每周2-3小時的感統訓練是難以取得成效的,父母參與訓練并在家庭中實施訓練是本次個案取得進步的關鍵因素。首先,父母與兒童之間已建立信賴關系,父母的訓練方式更易為兒童接受,訓練效率更高。其次,父母參與訓練可以幫助兒童將學到的技能泛化到日常生活情景中,真正提高兒童適應社會的能力。通過常見的生活用品代替專業器具,既降低了兒童對于訓練的抵觸心理,拉長了訓練時長,也讓兒童和家長看到了訓練的效果,增強了訓練的信心。
參考文獻:
[1]石曉輝.江蘇省特殊教育學校感覺統合訓練開展現狀與對策探討[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11,12(4):5-8.
[2]溫俊紅.感覺統合訓練在治療兒童語言發育遲緩中的作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
[3]盧莉穎,梁旗,陳衛宏等.感覺統合訓練治療兒童精神發育遲滯的效果觀察[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4,12(3):125.
[4]宗盡炎.改善孤獨癥兒童感覺統合訓練中情緒問題的個案報告[J].內江科技,2012(12).
[5]鄒佩.綜合干預理念下自閉癥兒童感覺統合訓練的個案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13,(1):117-121.
作者簡介:
徐露羲(1995-),女,漢族,浙江樂清人,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研究方向: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