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斌,張 理,高 博,丁津津,汪 玉,李遠松
(1.國網安徽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國網安徽省電力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22)
一起水電站主變壓器燒毀事故的分析
俞 斌1,張 理2,高 博1,丁津津1,汪 玉1,李遠松1
(1.國網安徽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國網安徽省電力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22)
介紹了一起水電站主變壓器和開關柜燒毀的事故。在缺乏事故資料和數據的情況下,從電網側變電站保護裝置的動作數據和故障錄波報告出發,通過對現場起火情況查看和分析,推測了這起事故可能的誘發原因和發展過程,對水電站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可行的整改措施和預防手段,防止該類嚴重事故再次發生。
主變壓器;燒毀;直流系統;水電站
2015-03-07,某水電站中1臺110 kV變壓器和2臺6.3 kV開關柜起火燒毀,全站保護拒動,造成全站停電事故。因站內未配備相應故障錄波器,所以只能從該站對側變電站的保護動作行為及故障錄波報告出發,運用仿真技術模擬事故的發生經過和保護動作行為,分析了事故的原因和經過。
1.1 一次設備運行方式
某水電站的一次主接線如圖1所示。該水電站包含5條出線,1號出線連接電網某變電站,2號出線連接該站上游另一個小水電,3,4,5號出線連接用戶負荷。事故前2-7號發電機組運行,1號機組備用;小水電機組X1,X2備用,X3,X4檢修;1,2,3,5號主變運行。
1.2 二次設備運行方式
(1) 全站變壓器主保護為差動和重瓦斯保護,后備保護為復合電壓過電流和過負荷保護。
(2) 發電機主保護包括差動保護和過電壓保護,后備保護包括復合電壓過電流保護和定子過負荷保護。
(3) 電網側出線主保護為縱差保護,后備保護包括距離和零序相關保護。
所有保護均為微機保護單套配置,正常投入。
2015-03-07T20:56,3,4,5號機組聲音突然異常,控制室照明忽閃失電。因3臺機組在同一個廠房,不確定是所有機組還是部分機組異常。
隨后,6.3 kV母線8號開關柜失火,110 kV開關站爆炸,2號主變頂部著火。
全站立即組織實施救火及機組緊急停機措施,在3,4,5號機組停機過程中,7號機滅磁柜著火。
運行人員將剩余的2號和6號機組停機。至此,全站停電。
22:00,8號開關柜主要著火點撲滅。
2015-03-08T05:45,2號主變因未采取有效滅火措施,燃燒至自然熄滅。
在對現場進行詳細檢查后發現,這次事故主要起火設備為110 kV 2號主變壓器、6.3 kV 8號和10號開關柜,如圖1中用虛線框標出部分。8號和10號開關柜同處一個開關小室且相鄰放置。
(1) 110 kV 2號主變。2號主變燒損嚴重。其中B相高壓套管燒損情況最為嚴重,套管瓷瓶爆裂,導電桿及接線柱彎折,鋼芯鋁絞引出線被燒斷。C相高壓套管瓷瓶爆裂,紙絕緣外露。低壓套管全部破裂跌落,其中A相低壓套管銅導電桿融化濺落。
(2) 8號和10號開關柜。8號開關柜燒毀嚴重,內部情況已經難以考證。現場檢查時,8號開關柜殘骸已被工作人員拆除,旁邊的10號開關柜同樣燒損嚴重。

圖1 水電站一次主接線
(3) 2號主變保護屏。2號主變配有差動保護、非電量保護和后備保護。差動保護和非電量保護均設置在主保護控制屏。現場檢查時發現,主保護液晶屏不亮,后方控制單元有明顯放電燒黑痕跡。拆開2號主變保護屏檢查發現,主保護控制板開關量檢測端口放電燒損,端子2,5,10,15放電明顯。這些端子對應信號關系為:端口2對應遠方操作位置,端口5對應本體輕瓦斯,端口10對應本體重瓦斯,端口15對應24 V電源。同時,電源板24 V遙信電源模塊存在過流燒損現象。
(4) 7號機組滅磁柜。經現場檢查,發現7號機組滅磁柜存在起火現象,為勵磁回路熔斷器熔斷引燃所致。
4.1 站內保護裝置動作情況分析
從事故現場情況來看,主要著火設備已經嚴重燒毀,受損設備較多,起始故障點無法直接找到。事故發生后,水電站內所有保護處于失電狀態。恢復供電后,檢查主變保護屏及其他保護時發現,整個事故過程中二次保護均未動作,無相關開入開出報警信號記錄,保護裝置均沒有保存下來的動作報告。同時,全站未配備故障錄波裝置,變壓器保護錄波功能也未投入,因此也沒有站內故障錄波圖。僅有站內記錄顯示,2015-03-07T21:34:58蓄電池交流失電報警。站內相關故障數據的缺失,進一步增加了事故分析工作的難度。
4.2 相鄰線路保護動作情況分析
由于水電站內保護未動作,事故發生后,與該水電站相連的1號出線對側某變電站線路后備保護動作,將電網與該水電站故障點相隔離。
由于變電站線路保護裝置未對時,但故障錄波器對時準確,以下分析采用故障錄波器起動時間作為絕對時間,并將保護動作時間進行修正。因此,以變電站故障錄波器第1次起動的時間,即2015-03-07T20:59:00:792為保護啟動的時刻。
(1) 0 ms。線路B,C兩相電壓部分降低,相位基本一致,且無零序電壓3U0;線路B,C兩相電流相位基本相反,同時無零序電流3I0。從上述電氣量變化特征可以看出,這個時間段內1號出線發生了B,C兩相相間短路故障。
(2) 304 ms。線路保護相間距離II段出口,于343 ms跳開線路開關。
(3) 4 600 ms。線路保護重合閘出口,于5 571 ms開關合上。
(4) 5 630 ms。相間距離II段保護出口,從錄波圖上表明,1號出線的故障已經轉換為AB相相間短路故障。
至此,電網側切除了該水電站內故障點。
本次水電站事故后果極為嚴重,但是缺乏事故發生的相關數據,事故原因較難分析。在查看現場情況的基礎上,通過推測與仿真分析互相印證,對事故情況做出以下推斷。
5.1 事故起始點的判斷
根據現場燒毀情況來看,事故起始點有以下2種可能。
(1) 事故首先發生在主變高壓側。由相鄰變電站錄波圖可以看出,事故初期為B,C兩相相間短路,但水電站主變保護未動作,由相鄰線路后備保護動作。而故障電流一直存在,從而導致10號開關柜起火,進而引燃與其相鄰的8號開關柜。
(2) 事故首先發生在主變低壓側10號開關柜或8號開關柜。假設低壓側首先發生單相接地故障,由于低壓側為非接地系統,故障相中的電流僅是對地電容電流,而非故障相對地電壓升為原來的3倍,單相接地故障不足以引起保護裝置動作。若發展為低壓側兩相短路故障,但如低壓側發生兩相短路,其故障波形與電網側故障錄波器的波形不符。
根據以上分析,判斷事故起始點應該在高壓側,即第1種情況。也就是高壓側首先發生BC相間短路,相鄰線路后備保護動作并重合后,事故發展為AB相間短路。
5.2 水電站內保護裝置拒動原因
在主變高壓側發生BC相間短路后,主變主、后備保護,以及發電機主、后備保護均未動作,且恢復供電后水電站內保護裝置相關變位報告等也都沒有記錄。由電網側變電站線路保護動作及重合時間可知,整個事故持續時間較長,且水電站內所有保護均未動作。出現這種情況的唯一可能性就是事故發生時,所有保護裝置已經處于失電狀態,無法對故障做出反應。
系統直流屏交流失電報警時間為當晚21:34:58,即故障后約0.5 h,與最后人工切除站內交流電源時間較為吻合,且事后排查時并未發現直流空開跳閘。結合主變保護控制板開關量檢測端口和電源板24 V遙信電源模塊燒損現象,推斷事故發生后,交流高壓串入直流系統,造成直流短路。由于蓄電池及直流線路老化,造成內部壓降過大,到達保護裝置的端電壓過度降低,全站保護失電,所有保護均無法動作,開關未成功分閘,只能依靠相鄰線路保護動作,這與事故后發現蓄電池電壓明顯過低相符。
與電網隔離后,所有機組尚未停機,6,7號機組仍通過110 kV母線向2號主變流入短路電流。由于該變壓器運行時間已久,老化嚴重,在大電流作用下產生高溫,高壓套管爆裂,使變壓器油暴露在空氣中,引發變壓器失火,導致故障進一步擴展到主變低壓側。3,4,5號機組通過6.3 kV母線繼續向低壓側故障點流入短路電流,在大電流作用下,10號開關柜起火燒毀,進而引燃相鄰的8號開關柜。
5.3 事故發展過程推斷
依據現有數據資料、事故后現場情況及上述分析,對故障發展過程推斷如下。
(1) 主變運行年限較長,老化嚴重,在負荷較大時發生高壓側BC相間短路。
(2) 事故發生后,高壓交流串入直流回路,導致直流系統短路,全站直流電壓過低,進而全站保護失電。
(3) 主變差動、主變復壓過流和發電機復壓過流保護本應動作,但均由于保護裝置失電而未能正常啟動,故障無法切除。
(4) 由于站內保護裝置無法切除故障,由電網側變電站線路保護裝置BC相間距離保護II段動作。隨后重合于AB相間短路,電網側變電站線路保護裝置AB相間距離保護II段動作,永久跳閘。至此,全站脫網運行。
(5) 6,7號機組繼續通過110 kV母線向2號主變流入短路電流,故障進一步擴展到主變低壓側,3,4,5號機組通過6.3 kV母線繼續向低壓側故障點流入短路電流。在大電流作用下,10號開關柜起火燒毀,進而引燃相鄰的8號開關柜。
此事故暴露出該水電站在設備維護、裝置配備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對此提出以下幾點整改措施。
6.1 加強設備試驗管理
檢查2號主變歷史試驗情況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1) 試驗記錄簡單且未形成專業報告;
(2) 試驗項目不全,主變套管末屏絕緣試驗、油化試驗未開展;
(3) 試驗結果異常,高壓套管介損值相間、歷史數據間均存在較大差異;
(4) 繼電保護測試儀等檢測儀器也多年未檢驗,儀器準確度和相關試驗結果存在不確定性。
對于運行年限較長、老化嚴重的主變,應該按照規程加強檢修試驗工作;對無法繼續運行的設備及時進行更新、改造;對檢驗周期超期的儀器和設備及時送檢。
6.2 配備故障錄波裝置
水電站未配備故障錄波裝置,主變保護錄波功能也未投入。即使在直流電源正常的情況下,也無法獲得故障時的錄波圖形。
應配備相應的故障錄波裝置,便于充分了解事故時刻的系統狀態,為找出事故原因和事故分析提供依據。
6.3 加強保護裝置、時鐘以及備用電源配置與管理
主變保護裝置等端子排多處線頭裸露,且站內所有保護及其他裝置均未對時,保護裝置采用單一電源供電,這都給保護系統運行帶來極大風險。
應該規范對保護裝置的布置與管理維護,提高保護的可靠性。
6.4 及時更換、改造老舊設備和線路
部分設備和二次回路投入時間早,運行時間較長,設備老化現象較為嚴重,應該根據有關規程對設備進行及時更新、改造。
此次事故是由于站內保護拒動,引起主變等設備燒毀的,雖較為少見,但后果極為嚴重。事故的深層次原因為設備陳舊、維護試驗不規范等,因此工作中應及時對陳舊設備進行更新、改造,重視設備日常管理維護,加強運行檢修人員技能培訓。將事故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保障電站安全穩定運行。
2016-03-16。
俞 斌(1986-),男,工程師,主要從事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與自動化工作,email:ee.yubin@foxmail.com。
張 理(1989-),女,工程師,主要從事電力系統可靠性、規劃工作。
高 博(1981-),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與自動化工作。
丁津津(1985-),男,工程師,主要從事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與自動化工作。
汪 玉(1987-),男,工程師,主要從事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與自動化工作。
李遠松(1987-),男,工程師,主要從事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與自動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