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丹,劉付東標,夏春華
(廣東海洋大學農學院,廣東湛江 524088)
?
廣東海洋大學西湖景觀設計
楊 丹,劉付東標*,夏春華
(廣東海洋大學農學院,廣東湛江 524088)
研究以廣東海洋大學湖光校區的西湖景觀為例,結合學校特色和區域發展現狀分析了項目設計的定位,在遵從人性化、多元性、感受學術、注重交流和展現空間秩序的原則下,闡述了項目立意構思。從項目基地環境情況出發,分析了“一環”“二帶”“多節點”的全園景觀格局,又根據場地周邊的基地現狀與功能,探討了觀賞休憩區、自習交流區、濕地暢游區、學園自治區4個功能分區的具體規劃。以入口廣場、晨習廊道、棧橋水景、學園自治小庭院、流光臺、海洋音樂噴泉等為重點,介紹了景觀的細部設計。項目旨在將校園文化與現代園林完美結合,建設園中園的現代校園游園場所。
廣東海洋大學;西湖;校園景觀;學術精神;景觀游歷
越來越多的教育家認為大學在育人時應當重視課堂教學以外的育人環境的構建,如庭院、校內綠地等。調查發現,大學生在大學的活動需求是多樣的,其中主要為讀書學習、約會交友、獨自休憩3個活動類型,各占36%、23%、20%[1]。由于這些需求都可在校園空間內得到滿足,學生勢必頻繁進入、途徑校內綠地,所以營造校園景觀文化對構建育人環境有重大意義。
廣東海洋大學西湖位于湖光校區(主校區)的西部,系一片兩段式的人工湖。該項目為校園景觀設計,因而設計需考慮學生學習、休閑、運動等的需要。筆者進行該項目校園景觀設計時,重點提煉王國維關于讀書“三境界”的闡述,將其引申為更為具體形象的景觀意向,而后在西湖環路有序地營建“存惑臺”、“尋思園”等景觀節點。通過這種感情的有序表達,即景觀“游歷”的表現手法,旨在激發學生對學術的探索、尋思和感悟,打造西湖游園的學術氛圍。
該項目區為位于學校西部的西湖,占地約5.2 hm2,道路規劃不完善,路網不連續,缺乏與周邊建筑物的互動,植物景觀相對單調,缺乏美感,設施不夠完善,缺乏現代校園特色。隨著擴招,越來越多的學生走進大學校園,且廣東海洋大學是粵西地區最重要的大學之一,其模式化的設計已難以滿足學生多層次的需求,千篇一律的園林景觀也已經難以展示高校欣欣向榮、上下求索的形象。
廣東海洋大學是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完整學位體系的綜合性大學。2017年廣東海洋大學將被提至一本大學行列[2],其地理位置(湛江是粵西和北部灣經濟圈的經濟中心)也要求廣東海洋大學能代表粵西高校的整體形象,因而湖光校區西湖的景觀設計對提升學校形象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筆者通過“游歷”[3]的景觀設計手法,賦予西湖以綜合實用性,提升其景觀形象,塑造其文化內涵,讓西湖景觀與周邊教學、生活等區域形成有機的融合,成為一個高質量、有內涵的空間。
湖光校區西湖景觀設計遵循以下原則。①人性化:綜合考慮周邊環境條件,熟悉了解使用人群的需要,創造出人性化的空間。②多元性:年代越久遠、歷史越深厚的大學,它的校園所呈現出的建筑形態、園區規劃、設計風格、空間組成等元素就越是多元化和復雜[4]。③感受學術:以不同求學階段的情感具體形象化為不同的景觀并串聯整個園區,賦予場地以思想。④注重交流:在原有地形的基礎上,考慮人的習慣性活動,從而營造多元化的活動交流場所。⑤展現空間秩序:在場地內展示景觀秩序[5]及不同維度的物質秩序、領域秩序與文化秩序等[6]。
蘇珊·朗格在《情感與形式》中寫道,藝術是情感與形式的統一[7]。學校是神圣的學識殿堂、孕育藝術的溫床,校園空間在考慮學生的視覺度和人流必經路線之外,還需結合情感,使學生在行走、駐足、乘涼、奔跑中感受到場地的求索態度。提煉王國維的“求學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內涵,并用“游歷”的設計手法有效整合學校資源,以此展現場地的學術精神、包容的態度和與時俱進的活力,最后用CAD繪圖技巧展現構思[8]。
5.1景觀布局從項目基地環境情況出發,全園景觀格局呈“一環”“二帶”“多節點”的布局(圖1)。①“一環”。圍繞西湖及貫穿四周綠地的環路,有機地連接各主要景觀節點,形成有序的、有情感的景觀序列。②“兩帶”。一帶由西湖東側南段引至北段,該段與學生的課堂學習、課余活動緊密相連,體現“求索”的持之以恒;一帶由西湖西側北段延至南段,提供學生社團活動、學術交流的空間。③“多節點”。由不同的學習階段提煉出的精神,融入不同的節點中形成不同功能的場地,滿足在校學生的多重需求(圖2)。

圖1 廣東海洋大學西湖總平面Fig.1 The general layout of the west lake i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圖2 廣東海洋大學西湖鳥瞰圖Fig.2 Aerial view of the west lake i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5.2功能分區根據場地周邊的基地現狀與功能,共分高臺望路·觀賞休憩區、為書不悔·自習交流區、眾里尋他·濕地暢游區、驀然回悟·學園自治區4個區域。
5.2.1高臺望路·觀賞休憩區。考慮到入口流量較大,同時此處為觀看龍舟隊訓練的最佳位置,所以設計開放性的廣場及線性階梯草坪。學生踏入廣場,可靜望平靜的西湖湖面,聆聽聽風道飄搖的風鈴聲;坐在草坪上,可觀看搖舟訓練或者競賽,或相互交流一日趣聞。在教學樓前設置高臺,可觀望西湖南段對岸全景,起聚集人流的作用(圖3)。

圖3 觀賞休憩區Fig.3 Ornamental rest area
5.2.2為書不悔·自習交流區。學生是學校的主體,他們對早讀晚修都有一定需求。在西湖靠近第二教學樓的南段設置自習交流區,方便學生進行有聲的學習。在該自習區,學生可在等待上課的間隙、下課后的空閑時段閱讀或背誦,既可快速到達飯堂、課室和宿舍,又可觀賞美麗宜人的西湖,能有效地豐富、提升大學生的學習體驗(圖4)。

圖4 自習交流區Fig.4 Self-study communication area
5.2.3眾里尋他·濕地暢游區。濕地生態景觀是一種融生態、美景、文化多風韻于一體的景觀形式,具有多元化功能,如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豐富棲息地,凈化濕地水體質量,滿足感知需求并成為精神文化源泉,演示污水凈化流程,提供科普、環保教育場所等[9]。項目利用已有的植被野趣,挖出濕地泡,填出水鴨、白鷺等鳥禽綠島,設置觀賞平臺,在校園中營造綠意盎然、生氣蓬勃的濕地景觀(圖5)。

圖5 濕地暢游區Fig.5 Wetland tourism area
5.2.4驀然回悟·學園自治區。學校作為一個小社會,應當給予學生發展興趣愛好的空間。學生作為群體,本能地渴望與同類接觸與交流,渴望展現自我。學園自治區作為學生小團體的活動空間,給予了學生最大程度的認可與包容,分學園給予學生展示成果的場地,給學生創造舉辦學術活動、研討技藝技術、交流分享心得的空間,并且沿湖大量開放草坪,為學生自主組織社團活動、班級活動和學術交流提供人性化的場地(圖6)。
5.3景觀詳細設計
5.3.1入口廣場——聽風道、UNIVERSITY群魚雕塑。為豐富學生的景觀體驗,結合“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意境,在入口廣場的臨湖設置環形風鈴景墻。隨著湖面徐徐吹向陸地的西風,發出輕微的鈴聲,引領游人進入場地,并給予學生風的感受。在轉角的分流小廣場設置UNIVERSITY群魚雕塑,隱喻著學生就像深海魚群,在這所校園中既是緊緊追隨著教師的莘莘學子中的一員,又是有本位思維的獨立個體,勉勵學生既要追溯求知,又要獨立思考(圖7)。

圖6 學園自治區Fig.6 Academy autonomous region

圖7 聽風道及UNIVERSITY雕塑夜景Fig.7 Road for listen to wind and UNIVERSITY sculpture at night
5.3.2朝花夕拾——學生晨習廊道。“朝花夕拾”引申為早上學到的知識,過后溫習、回顧。提煉“為伊消得人憔悴”孜孜不倦的情感,在濕地體驗區的宿舍樓入口設置名為不悔坪的晨讀草坪、在自習區東入口設置一段面向西湖的廊道。為迎合與時俱進的互聯網學習方式,晨習廊道上安置配套的塑木桌椅,學生可在陰涼的長廊下讀書、學習。該段學習廊道提供無線網,方便學生用手提電腦進行資料查詢和數據整合。
5.3.3西塘野趣——逆行舟、棧橋水景。風吹蘆葦,白芒筑堤,這樣的趣味是西湖北段原來就有的。規劃濕地體驗區,結合“眾里尋他千百”里“彷徨”的曲折,置上蜿蜒的繞塘竹徑、層疊迷人的花塘景觀,讓學生走進西湖的自然生態中去,感受西湖僻靜又生機盎然的野趣。分層設置的小水塘既可豐富北段的景觀,又可存儲盛夏雨后對流層引起的暴雨所帶來的雨洪,減少對坡地的大面積沖刷。
5.3.4尋夢啟航——學園自治小庭院。自主學習一直都是大學生應有的素質。在廣東海洋大學升為一本學校后,學校對學術氛圍的要求更高。改造西湖并建造19個自治小庭院(9 m2的半開敞空間),為學生提供學院文化宣傳、學術交流和藝術創作展覽的場所。
依舊結合“尋”的情感,并通過變幻問號“?”的形狀形成紅色問號空中雕塑、流線的自治廊、蜿蜒升高的徘徊墻等景觀小品(圖8),創造出更具歸屬感和親切感的教學區庭院空間[10],提供學生展現成果的平臺,營造濃郁的學術共享氛圍。

圖8 尋思墻及對岸觀景效果Fig.8 Thought wall and viewing effect on the other side
5.3.5驀然回悟——“靈光一現”光柱群、驀悟廊、流光臺。作為環游路線的最后一段,是場地情感表達的高潮,融入“求學三境界”中最后一個境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中突然領悟到的驚喜,有序地排列了一系列與“光感悟”有關的景觀小品。“靈光一現”光柱群利用場地地形,高低錯落地排列在尋思園的西側,為對岸景觀制高平臺——存惑臺及第二教學樓提供現代感十足的燈景效果。驀悟廊是木質與玻璃結合的半開敞廊道,一側接連可觀西湖的4個觀景小平臺,另一側可達盛放野花的竹林。廊道每隔20 m在廊頂設置三棱柱,使學生在午后行走在剔透夢幻的廊道時,可手捧折射出的彩虹。驀悟廊尾段是墻壁,雕刻我國著名文豪相關文書,盡頭安置孔子像的封閉空間,僅在石像上開圓形天窗,寓意在昏暗中引領學生前行的學術之魂。通過一扇看起來厚重的門道,最終抵達架滿燈籠的流光臺,是喜悅之情驀然迸發的具象。在流光臺,白天學生可在座椅上看書、觀賞樹皮狀燈柱在草坪上映下的倒影及波光粼粼的水景;晚上可在如夢似幻、震撼絢麗的燈籠架下談心交流,暢想未來。這一系列“光感悟”小品(圖9)拉近了校園和學生的距離,賦予西湖景觀極為獨特、難忘的情感色彩。

圖9 “光感悟”小品群:驀悟廊、光柱群、流光臺Fig.9 “Light perception” sketch group:suddenly realize corridor,light column group and streamer platform
5.3.6海洋音樂噴泉。在藝術樓小廣場前設置曲線優美的海浪形狀的海洋音樂噴泉,可在節假日、校慶、畢業季為校園增添熱鬧的色彩。特別是在夜晚,隨著音樂節奏的變化,噴泉水柱形態、水聲及其燈光色彩隨之變化,展現獨特魅力(圖10)。
為了滿足場地觀湖步行、跑步的需求,設置兩級園路。①一級園路:均為2 m,呈環線布置,以線條優美的曲線道路環繞著西湖并串聯各個節點。②二級園路:均為0.9 m,以木棧道、鵝卵石路、汀步等為主,形式多樣。
(1)由于場地原生的優勢樹種為黃金間碧竹,所以北段濕地以及園區部分場地以黃金間碧竹為主,盡量不破壞它的生態位。花帶也配置粗生粗長的野生花卉,如假杜鵑、桃金娘等營造自然爛漫的野趣。
(2)多采用學校特色樹種和本土樹種,結合引進外來樹種的原則。在北段的西側設置林果園,種植學校培育的果樹“海大1號”樹菠蘿,引進觀果果樹“紅芒6號”等,并輔以芳香觀果植物化州橘紅、神奇果樹神秘果、觀葉和觀果的紅香蕉、在果園周邊配植觀花植物黃槿,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園林植物。
(3)考慮大型人群活動的需求,部分區域安排大草坪廣場。種植耐踐踏的臺灣草和大葉油草,以迎合校園中舉辦大規模集會或是大型活動的需求。
(4)多用樹冠較大的海南紅豆、人面子、扁桃、榕樹等植物構成圍合空間。由于學生小群體在圍合度較高的空間中具有控制感,領域感較強,能提升學生交流、休息的使用感受。

圖10 海洋音樂噴泉及夜景效果Fig.10 Sea music fountain and night view effect
學校作為育人場所,對戶外學習的空間要求較高。廣東海洋大學湖光校區的西湖為學生增加課余學習、健身活動和情感交流等場所,無疑為學校錦上添花。該項目用“游歷”的設計手法向學生展現求學的游行體驗,打破校園千篇一律的形態,賦予場地以聲音、光效,結合園林建筑、園林小品和園林植物等,讓行走其間的學生感受到學校“廣學明德”的學習氛圍、與時俱進的時代氣息和“海納厚為”的包容態度,突顯校園文化與現代園林的完美結合,從而為學生在西湖可觀賞、可學習、可休憩、可健身提供學習、學術、休閑和情感交流等于一體的校園的園中園現代游園場所。
[1]張新鵬,王文莉,張運吉,等.大學生對教學區庭院空間的利用現狀調查[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7(2):4.
[2]賀蓓.廣東5高校93專業晉升一本[N].南方都市報,2016-04-08(AA01).
[3]李明洋.五感體驗式景觀設計[J].科技信息,2011,14(5):15-24.
[4]王建國.從城市設計角度看大學校園規劃[J].城市規劃,2002,12(5):11-24.
[5]TURNER T.City as landscape[D].London:E&FNSPon,1996:1-3.
[6]HABRAKEN N J.The structure of the ordinary[D].New York:Frutiger University,1998:1-2.
[7]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1-8.
[8]劉付東標,夏春華,李潤唐.CAD專家模式操作在園林建筑與小品創作中的應用[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3(9):118-125.
[9]陸健健.中國濕地[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21-34.
[10]石曉娜.大學校園室外交往空間人性化設計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7:1-10.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West Lake i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YANG Dan,LIUFU Dong-biao*,XIA Chun-hua
(Agricultural College,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Guangdong 524088)
With the west lake i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as example,the positioning of design was analyzed combined with the school’s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atus,in compli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nature,diversity,feel the academic,pay attention to exchange and show the spatial order,the project conception was elaborated.The whole landscape pattern was analyzed from the environment of project base.According to basic situation and functions of surrounding area,the specific design of ornamental rest area,self-study communication area,wetland tourism area,academy autonomous region,streamer platform and sea music fountain was introduced.the study aims to combined campus culture and modern garden,to modern campus garden plac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West lake;Campus landscape;Academic spirit;The landscape travel
廣東省教育廳本科高校教學質量工程項目(2014);廣東省高等學校本科特色專業建設點項目(2010189);廣東海洋大學教改項目(XJG201208)。
楊丹(1994-),女,廣東深圳人,本科生,專業:園林。*通訊作者,副教授,從事園林教學與科研。
2016-07-11
S 731.9
A
0517-6611(2016)25-1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