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山市中醫院(528400)羅艷鋒
腎衰竭的病理比較復雜,而且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比較嚴重的威脅[1]。臨床治療腎衰竭患者常用的方式為血液透析,然而長時間的血液透析會對患者心理和生理造成一定的不適,所以在血液透析治療期間,加強護理干預就顯得尤為重要[2]。我院在慢性腎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治療期間,給予舒適護理模式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現將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行血液透析治療的慢性腎衰竭患者7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0例,年齡32~56歲,平均年齡(43.2±2.5)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4.2±0.7)年。全部患者每周透析次數為2~3次,每次透析時間為4~5小時,透析血流量為每分鐘(222.6±21.7)ml。根據數字隨機原則將全部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包括監測患者生命體征、遵醫囑給藥以及口頭健康教育等。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干預的同時給予舒適護理,具體的護理內容如下:
①透析治療前的舒適護理:對透析室內的濕度和溫度進行合理控制,室內的床單、被套以及窗簾等盡可能選擇淡紫色系,讓患者的不安情緒能從視覺方面得到有效緩解,為患者創造溫馨、舒適的治療環境。針對初次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加強交流溝通,詳細告知患者透析時的環境以及相關的儀器設備,并告知患者血液透析的治療方法和具體過程,讓患者能初步了解血液透析治療,讓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得以有效緩解。
②透析治療中的舒適護理:護理人員要協助患者選擇最佳的體位,并協助患者變換體位,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給予按摩;穿刺點的選擇要合理,不能在相同的穿刺點連續穿刺;每次穿刺時應對穿刺點進行更換,盡可能一次穿刺成功,完成穿刺后要對穿刺部位進行有效固定,不能過度活動引起血液外滲;如果患者出現重癥或者滲血,則應及時告知臨床醫生并有效處理;對患者血壓、脈搏、體溫進行定時檢測,并認真記錄,對患者凝血狀況、透析設備的運轉情況和各項參數進行認真監測;對于患者的合理護理需求應盡可能滿足。
附表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指數比較(±S)

附表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指數比較(±S)
?
③透析治療后的舒適護理:回血操作要熟練,在拔針時要輕柔,告知患者不能急于起床,防止出現頭暈等不適,對患者穿刺部位情況進行認真觀察,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是不是保持平穩。加強對患者家屬的健康宣教,讓其支持和鼓勵患者,為患者創造舒適、溫馨的家庭環境,讓患者的信心提高。
1.3 臨床觀察指標 利用自制調查表來對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進行調查,調查表的總分為100分,得分90~100分表示非常滿意、得分70~89分則為滿意、得分低于69分則為不滿意,總滿意率為滿意和非常滿意的總和。利用SF-36生活質量量表來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SF-36生活質量量表包括情感指數、感情指數、健康指數和生活滿意度。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組間數據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100.0%(35/35)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74.3%(26/35),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指數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
舒適護理是一種人性化、整體化的新型護理模式,讓患者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能實現最舒適的狀態,從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3]。舒適護理模式對患者心理與生理方面的有機結合比較重視,讓患者能感受到護理人員的關心和重視,對患者的痛苦進行及時緩解,讓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得到有效提升,讓患者心理、生理均能保持最佳的狀態[4][5]。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生活質量指數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結果表明,在慢性腎衰竭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療期間,通過舒適護理模式,能讓患者的舒適度得以有效提高,加強和患者的交流溝通,讓臨床護理水平得以有效提升,讓患者生理和心理獲得舒適,最終讓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提高,并讓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