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云



在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有一位西方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隨即入宮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歷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達50多年,并形成了獨特的郎氏風格,引領畫壇時尚,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郎世寧。后人將他稱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也是中國繪畫史上獨樹一幟的畫家。
畫技過人 皇帝恩寵
郎世寧(1688-1766年)是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生于米蘭。由于郎世寧帶來了西洋繪畫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宮廷畫家展示了歐洲明暗畫法的魅力,他先后受到了康熙、雍正、乾隆的重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郎世寧正值七十大壽,為此,皇帝還特地為他舉行盛大的祝壽儀式。生日當天上午,郎世寧赴圓明園晉謁乾隆皇帝,除了貴重物品賞賜外,還得皇帝親筆題寫的頌辭。在從圓明園返回城里的路上,郎世寧更是榮耀萬分,坐在華麗裝飾的轎內,由二十四人的樂隊作前導,后面有不少滿漢官員騎馬相隨,所有在京師的傳教士也都聚集在宣武門內的天主教南堂,為郎世寧祝賀。由此可以看出郎世寧甚得皇帝恩寵,殊榮有加,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少見的。
郎世寧的藝術成就很高。他是一位藝術上的全面手,在繪畫種類上,水墨、油畫、素描、工筆、銅板畫無所不涉;在繪畫題材上人物、肖像、走獸、花鳥、山水無所不精。在繪畫創作中,他重視明暗、透視,用中國畫工具,按西洋畫方法作畫,形成精細逼真的效果。同時具有前代所有宮廷繪畫中所沒有的獨特風格,故他的中西合璧畫風深受皇室器重。他的代表作品有《聚瑞圖》、《嵩獻英芝圖》、《百駿圖》、《弘歷及后妃像》、《平定西城戰圖》等。其中《百駿圖》被美術界譽為中國十大名畫之一,從中可以看出郎世寧在中國美術史的地位。由于郎世寧繪畫成就很高,從其學畫的甚多,有孫威風、永泰、張為邦、丁觀鵬等,這些畫家連同他們的老師郎世寧,在宮中形成了一種既不同于以往的宮廷繪畫,又不同于同時代的文人繪畫及民間繪畫的新穎、別致的流派,并使之成為雍正、乾隆時宮廷繪畫的主要風格,同時確立了郎世寧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郎世寧除了作畫外,還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參與了圓明園內長春園歐洲式樣建筑物(俗稱西洋樓)的設計和施工。大概就在郎世寧為修建長春園工作期間,一度擔任過掌管皇家園林工作的奉宸苑苑卿的職務,官職為正三品。
作品稀少 價格昂貴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宮廷畫家作品極受市場追捧,其作品價格一路看漲,而最為昂貴的當為郎世寧創作的作品。記得1999年北京翰海曾征集到郎世寧12開《山水人物冊》,每開20×27厘米,估價120~180萬元,此畫冊有人物山水畫八頁,山水畫二頁,清皇宮原裝原裱,題鑒為“郎世寧山水十頁光緒丁酉六月遲翁題”,落款為“郎世寧謹畫”,收藏章款有:“郎世寧山水真跡,精品上上”、“遲庵審定”、“尺庵書畫庫上品”。對于此畫,權威專家看后贊不絕口,最后該作經過激烈的競爭,以300萬元拍出。2000年,香港佳士得又推出了郎世寧的力作《蘋野秋鳴》,結果受到了海內外買家的青睞和追捧,以1764.5萬港元被海外一位藏家收購。2005年郎世寧《秋林群鹿》在佳士得獲價2028萬港元。2008年,在北京中嘉國際推出清代乾隆年間郎世寧所繪《雍正十二月圓明園行樂圖十二塊》,此組板畫,以琺瑯彩繪畫雍正與其子女在圓明園內共享天倫之樂的場景。內容以十二個月份來展示,場景宏大,人物和建筑渾然一體,繪畫細膩,無一敗筆。板畫胎質潔白堅致,結構緊密,細膩似玉,酥油般滋潤的釉面散發出莊重典雅的皇室氣息。上拍后,以1.58億元勇奪全場頭籌,同時,該價格創造了郎世寧作品的市場最高價,大大提高了中國文物藝術品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價值。之后,郎世寧作品在市場很少見,偶有露面,價格皆昂貴。2008年郎世寧《山水十開冊頁》在北京翰海推出,獲價3136萬元。同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上,郎世寧、金昆等人繪制的《大閱第三圖閱陣》手卷以6786萬港元成交。2012年香港邦瀚斯春拍中以咨詢價推出郎世寧(傳)油彩高麗紙《純惠貴妃油畫半身像》(54.5×41.5厘米),最終以3986萬港元成交,拍后被業內評價為“買家撿了個大漏”。2015年蘇富比覓到了郎世寧作品《純惠皇貴妃朝服像》,這幅肖像畫是目前所見純惠皇貴妃唯一的朝服像。畫像上乾隆皇帝的手書,應當是純惠皇貴妃去世以后所寫的,表達他對逝去寵妃的追思。經過拍賣,這幅作品以1.374億港元拍出,價格再次突破億元。
那么,他的作品之所以能獲如此高價,主要原因一是他功力深厚,畫藝高超,善于吸取中國畫和西洋畫的特長,并加以融合,創造了獨特的郎氏風格,加上他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關鍵人物,影響甚大,故極受大藏家的青睞和追捧,像乾隆還曾特別指定丁觀鵬、張為邦、王幼學等人,從其學習油畫技巧。
二是他的作品都是為帝王享用,而帝王的喜好一般能影響或左右民間的收藏,故民間藏家會千方百計地尋覓這類作品,若能吃進,便可以顯示自己的品位和身價。
三是他的作品一般很少流入民間市場,像郎世寧這樣的畫家作品一般都為大博物館收藏,民間市場只要有其作品亮相,往往會創出天價。因為收藏郎世寧作品意味著品位、身價、時尚。
總之,未來郎世寧的作品會受到海內外大藏家和機構的青睞和追捧,價格迭創新高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責編:李禹默)
事件經過:
2015年6月12日,浙江師范大學陶瓷藝術館開館,展出由李舒第等人捐贈的170多件古代陶瓷器。開展當日,校方向陶瓷藝術館主要捐展人、設計與藝術總監、美術學院退休教師李舒弟等14名捐贈者頒發捐贈證書。
該館的展品一經在網上發布,在收藏界引起一片嘩然,許多收藏家,以及一些文物界的專家都認為所展示的歷史“文物”中,充斥著大量的贗品、偽品。更有甚者,許多贗品、偽品“文物”,甚至達到“毀人三觀、貽害子孫”的地步,卻堂而皇之在浙江師范大學的教學圣地上以歷史“文物”的面目展示!兩天后,瓷器圈網名“花市暫得樓”梁曉新先生直接在微博開火,怒斥展品“假到了慘不忍睹、令人發指的狀況”,引發“國寶幫”全力回擊。隨即,全國一大批與文博相關的從業者加入戰團,正面對陣“國寶幫”。
6月20日,浙江省十位實力派收藏家孫海芳等人聯名致信浙江師范大學:“藝術館所展示歷史‘文物中,充斥著大量的假、仿‘文物。”隨后,孫海芳等人又致信浙江省文物局請求嚴肅處理浙江師范大學陶瓷藝術館的贗品展覽。
2015年7月29日,網名“西風”的張星忠在微博和博客上發了題為《浙師大藝術館藏品假到離譜》質疑和批評帖子,認為浙師大陶瓷藝術館所展出的大量瓷器存在問題,并在微博發了質疑為贗品的高清晰藏品圖片,同時做了評論,言辭犀利,極具挑戰性。這篇文章被新浪網推薦,引起媒體廣泛關注。
2015年9月2日,浙江省文物局回復孫海芳等人的質疑,明確表示“這次陶藝館展出的陶、瓷器標注的年代普遍存在問題”(詳見文件),并要求浙江師范大學陶瓷藝術館把年代存在問題的展品重新標注年代,或取消原來標識的年代,浙江師范大學陶瓷藝術館也作出了積極的回應。由于浙江省文物局的明確答復,以及眾多收藏家及體制內文博專家的“聲討”,浙江師范大學陶瓷藝術館展品的“真偽”之爭有了明確的結論:藝術館展出的古陶瓷器標注年代存在嚴重問題,必須糾正,可改為藝術品展出。
正當大家以為鬧得沸沸揚揚的浙江師范大學藝術館事件已塵埃落定,不曾想事態演變成一場司法訴訟。2015年9月底,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錢衛清、吳煒鵬兩位律師作為原告李舒弟的代理人,以張星忠及網絡服務提供者新浪公司、微夢公司作為共同被告,向海淀法院正式提起訴訟,起訴西風(張星忠)嚴重侵犯了李舒第的名譽權。海淀法院于2015年10月組織各方進行了證據交換,并于2015年11月、12月兩度開庭審理本案。來自全國各地的多位收藏界人士旁聽了庭審,共同見證了李舒弟訴張星忠名譽侵權案。
2016年7月5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海淀法院”)對李舒弟訴張星忠(網名“西風”)、北京新浪互聯信息網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浪公司”)、北京微夢創科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夢公司”)名譽權糾紛一案作出一審判決,認定張星忠構成對李舒弟名譽權的侵害,并判決張星忠刪除博文《浙師大藝術館藏品“假到離譜”》一文中的相關內容,同時在其新浪博客首頁連續五日發布聲明,向李舒弟賠禮道歉。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作出判決后,業界輿論一片嘩然,發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本刊選登最具代表性的兩篇博文加以刊載,供讀者諸君解讀浙江師范大學陶瓷藝術館古陶瓷展覽事件的前因后果。
此案的判決告訴我們,在正常的學術辯論,或收藏品真偽的爭論,法律維護言論自由,各抒己見,但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法律的底線,進行惡意的人身攻擊,否則就會觸犯法律。西風(張星忠)“文物打假”敗訴的案件對我們是一個很好的警示,我們每一個收藏愛好者一定要切記在心!
(說明:以下轉載的兩篇博文,略有刪減!)
國內收藏界的“官民”之爭已是老生常談,而近日,業內再起波瀾,備受矚目的李舒弟怒訴“西風”張星忠案一審判決出爐,結果為李舒弟教授勝訴,并責令張星忠向其公開致歉。此判決一出,猶如決堤洪水,沖醒了迷恍的收藏界,而更是蓄積的沉怨引出了國內藝術品行業的詬病。滿履滄桑的藏品背后是文化傳承,還是偽裝者的“生意道具”?明鏡如法,待錢衛清律師道出其中深意。
“無據打假”這步棋,似退非進
人生如棋,多少人甘為利益的棋子,“西風”來襲,可這第一步“無據打假”即注定輸掉了全盤。接下來,我們邀請本案原告律師,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錢衛清律師為大家解局。
錢衛清律師表示。此案是典型的“無據打假”。當時,浙江師范大學接受李舒弟教授的開展捐贈,展覽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學校為了宣傳和傳播傳統的中國文化,尤其是古陶瓷藝術,沒想到此次展覽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有十幾名所謂的“收藏家”聯名寫信給浙江有關部門質疑此次展出藏品為贗品,但提出質疑的這些人并沒有去現場看過藏品,也沒有近距離了解過這些古代陶瓷藝術品,只是靠網上的圖片和一些相關報道就斷定這些藏品為贗品,且聯名致信給浙江有關部門要求浙師大停止展覽贗品,更有甚者前后兩次寫公開信致浙江文化廳及文物管理部門,要求這些部門責令浙師大停展。
我們發現“西風”張星忠這幾年參與了多次“無據打假”的行動,他利用這些收藏家的質疑公開信借題發揮,在他的博文上引用了大量沒有事實依據的文章,其中包括“假的不能再假”、“李舒弟借著展覽達到個人不可告人目的”、“存在腐敗現象”、“浙師大的這次活動是強奸社會的”等等。此篇博文一出便出現大規模的轉載,且轉載次數高達十幾萬次,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轟鳴。
此時錢衛清律師加重語氣形容說:“無據打假”是彌漫在整個收藏界的霧霾。因為有很多民間收藏家想把自己花心血收集到的精美絕倫的古代藝術品,通過藝術館或者博物館展覽出來,就被社會上所謂的專家、收藏家、評論家質疑。
這些所謂的“專家”,完全是隔空打假,既不調查,也沒有親臨現場觀摩,更沒有與展覽者進行交流,而是直接判定為假。我相信,這其中存在很深刻的社會因素,在他們心中,只有故宮、國家博物館、國有博物館才會有這些東西,沒有事實依據地質疑民間收藏家手中精美絕倫的藏品。
其次,很大部分因素是利益集團的綁架。這些人出于私心,伺機通過“無據打假”的荒謬手段打壓民間收藏家,擾亂行業秩序、造成行業亂象叢生,而這種亂象已成行業通病。
李舒弟教授就是行業詬病下的受害者。李教授作為一名學者,愿意接受善意的學術討論和質疑,但“西風”張星忠的此篇博文從最初就充滿了惡意,行文通篇充斥了對李教授的侮辱、誹謗、貶損、惡意的言論,給李教授帶來了極大傷害。
“隔空打假”無端的指責、抹黑收藏、打壓收藏家的收藏行為等,這其中滿載著非常復雜的社會根源,一方面是國家的文物管理部門的行政壟斷;另一方面則是利益壟斷。
民藏進程不斷受阻,因起何處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大興土木工程,民間的古代藝術品出土之多,將以萬億計算,其品味之高,更是前所未有,民間收藏家為了保護它們做出了極大的努力。
——錢衛清
錢衛清律師片刻沉思,分享道:“縱觀行業,民間藏品數量巨大收藏價值較高,這些藝術品要想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研究價值以及文物保護價值,這需要整個社會對民藏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目前影響民間收藏及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的有很多障礙,分析總結有以下幾種主要原因:
第一,國家對文物保護的意識形態,政策安排嚴重滯后。改革開放這30多年,民間收藏的蓬勃發展,民間收藏家收藏的文物藝術品數量的急劇增加,國有壟斷的管理模式,落后的文物系統已經不再適合現今形勢的發展。
第二,法律保護問題。法律的保障和促進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尤其是《文物保護法》存在很多落后的規定,司法制度對文物及收藏家的保護力度遠遠不夠。另外,《博物館管理條例》規定不能接收來源不明的文物,而這個規定本身就存在界定不明確的問題。
第三,社會因素。很多媒體由于受到偽專家的誤導、利益集團的惡意引誘,不能正確地認識民間收藏家所收藏藏品的珍貴性,夸大造假仿制水平,致使整個社會形成一種觀念——民間收藏家手里的藏品95%是假的,錯誤引導人們進入認識誤區。
最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收藏行業被利益集團所綁架。利益集團通過虛假拍賣、虛假交易等方式把普通藝術品炒成天價的壟斷行為為其謀取暴利,并且絕不允許民間收藏家手里有更精美的藏品展示出來,以免損害自己的利益。之前‘王剛砸寶案也同樣影射出整個收藏界的混亂場面,這是根源所在。”
民藏與法,接力有序傳承
“西風”張星忠運用了各種傳來的不實的言論發表的一篇長博文,對浙師大陶瓷館的展覽提出質疑,表面看這只是一起侵權案件,但是背后反映了多年來民間收藏家面對‘無據打假忍氣吞聲、無可奈何的一種狀態。
——錢衛清
此次,李舒弟教授毅然拿起法律武器,委托大成律師事務所錢衛清律師團隊進行維權,為民間收藏家做出示范。通過本案讓社會各界,更讓利益集團看清楚,進行“無據打假”是要付出代價的,一旦構成刑事犯罪可以追究刑事責任”,錢衛清律師表示。
當談到民藏家應當如何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時,錢衛清律師指出:首先,民藏家要善于利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同時在收藏古代藝術品或文物藝術品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自身合法合規,堅決抵制參與任何與盜墓有關的活動。
引用李克強總理的說法,則是要做到“合法收藏”。按照正規的市場渠道,通過支付平臺,堅持通過保護文物藝術品的角度進行收藏。我們的收藏行為要經得住法律的拷問,同時,我們收藏家也要參照國家關于藝術品的保護規定進行收藏,尤其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文物藝術品經濟搞活,讓老百姓來分享國家文物保護紅利。”
在新的時代節點上,民間收藏家不僅要使用法律武器維權,同時,更要加深對法律的理解,要讓自己收藏的古代藝術品通過法律創新、法律思維、法律方法、市場運作來更好地實現它的本真價值,讓我們的藏品打破千百年形成的專業屏障,獲得一個平等的展示機會,接力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
網媒涉案,引發時代的思考
錢衛清律師表示,案中涉及的法律問題,法院的判決很公正,它區分了哪一類屬于言論自由,哪一類屬于任意的人格貶損,例如說,“強奸社會”、“不可告人的秘密”或者是其他推測性的違法犯罪行為,這是不被允許的,且同時需承擔法律責任。”
“西風”案還存在一個特殊性,網媒涉案引發出收藏界跨時代的思考,本案中新浪、微夢,作為社交平臺被判有法律連帶責任,且他們在法庭上也承認了他們的審查義務做得不到位,存在一定的過失,法院也聽取了他們的發言,認為網絡服務商,應該盡到對傳播內容真實性審查的義務,確保通過網絡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和文章,不能有貶損,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
錢衛清律師分析道,畢竟是通過網絡平臺傳播出去的,不僅傳播的數量是海量的,而且諸多誹謗性的語言、貶損性的語言、侮辱性的語言更是通過網絡服務商的審核、推送到主頁上。基于社交媒體提供技術性服務,在面對承載海量信息的社會化事件,平臺審查與評判的能力是有限的,客觀上不能對其要求過高,但當網絡媒體傳播涉及到收藏家“無據打假”的類似事件,應當有所慎重,吸取教訓。
近日,法院一審判決西風敗訴。這判決,好比往小魚塘里丟了一顆深水炸彈,一時間風云變幻,爭論再起。其中最歡脫的就是這篇《“西風”勢敗,法不容收藏界利益偽裝》。玩老貨不甘示弱。馬上炮制一篇雄文《道你麻痹歉,支持西風,國寶幫傻逼》反擊。當我耐心把兩邊的文章和評論都讀完,只有一個感受:都在談西風敗訴,高興的恨不得坐上竄天猴一飛沖天,憤怒的恨不得問候全國司法系統工作人員長輩的生殖器官,那么請問到底有幾個人真正看過法院的判決書?真正知道西風敗訴敗在何處?
一份判決書,簡單一點說可以分為原告訴稱、被告辯稱和法院認為三個部分,核心在于法官對案件的分析和判決。西風案件的判決書一共27頁,從22到27頁屬于核心部分。我把圖片貼上來,實在不想看圖的,請至少掃一眼第23頁。然后我會用最簡明直白的分析告訴你,西風為什么敗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