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
[摘 要]戲劇是一種空間——時間的藝術。場面調度解決的是空間問題,而節奏則解決實踐的問題。舞臺節奏是戲劇藝術處理手段之一;也是激起觀眾產生與演出內容相適應的情感和體驗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的基本組織內容,是綜合藝術各部門因素和演員創作的形象的心理與情感上的表現。
“舞臺節奏”是激起觀眾產生與演出內容相適應的情感和體驗的一種表現形式。演員在處理舞臺節奏時,要綜觀全局,統籌安排,把握好全局的脈絡和層次,使其節奏層層推進,一浪推進一浪,從而使思想內容有機的進展。舞臺節奏組織得當,可使演出的重點突出,層次分明,人格性格豐滿,主題得以深化。
[關鍵詞]舞臺節奏;情緒情感;藝術魅力
舞臺節奏,其特征首先在于它的創作材料主要是演員的表演藝術,人物的內在節奏,表現在整體舞臺節奏之中,并起到主要的作用。舞臺藝術是綜合性的藝術,每一種藝術元素都具有它自身的節奏特點,這些節奏特點,必須在統一的演出目的下,協調于演出的完整過程之中。
節奏是一切運動的組織原則。節奏,這就是各個部分相互聯系的規律性,它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過程。這就是十分有目的地把任何一個過程,根據花費最少的力量而達到最大效果的原則,組成統一整體的一種規律性。
節奏,也是“速度”的另一種表現方式。速度的快與慢,正是節奏最明顯的特點。這樣掌握節奏,也就是掌握“速度”,因為速度我們更容易理解它。
不論在劇作的分析中,以及在排練中,特別在演出中節奏都是至關重要的,確實,節奏是創造的基礎。如果不能夠為整體演出找到統一的節奏,也就不能夠和其他扮演者共同創造出一個協調的整體。為了認識表演創作中的節奏并真正在創作實踐中掌握節奏這至關重要的元素,我們還要繼續學習研究和深化討論。
一、舞臺節奏的全在性
藝術中的節奏,主要表現為情緒、情感的起伏變化。表演時舞臺語言和舞臺動作的節奏感,既要符合生活邏輯,又要符合舞臺創作規律,看起來很自由,實際上邏輯性也是非常嚴格的,稍一出格或不符合舞臺美學的要求,觀眾馬上就會感到不說服。多一分則長,少一分則短,這就是所謂表演的“分寸感”也就是“節奏感”。那么,我們演員創作的節奏感要始終一句劇情變化、變幻,處理節奏不能忘記其完整性。
在表演排練和演出中,我不斷地認識了節奏并不是單一的存在的,它就像是一個大括號,把所有的內容包裹在里面。舞臺的節奏并不是靠一兩個演員創造的,而是舞臺上所有演員共同營造的。總之,節奏的整體性更重要。
二、處理舞臺節奏的基本方法
(一)運用“內心到外部”與“外部到內心”增強節奏感
內部心里節奏是人物的思想情感變化的強弱、快慢、長短和張弛;外部節奏則表現在形體與語言上的強弱、快慢、長短和張弛上。外部節奏是內部節奏的外在表現,然而它們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雷雨》中,魯媽與周樸園30年后重逢,并且相互認出對方之后,他們的內心感慨萬千,情感涌動的幅度很大,在內部節奏上是非常強烈的。但是,在外部節奏上,并沒有表現出強烈的方式,甚至魯媽撕毀周樸園給她的那張使她感到屈辱的支票時,盡管是有力的,但卻不是激烈的。這種“內緊外松”、“緊打慢唱”的節奏處理恰恰準確地表現出了他們之間的人物關系與人物性格。
表演的外部節奏一般是有心理節奏的變化而產生的,然而在表演上,演員有時卻可以利用外部節奏的變化來引起心理節奏的變化。其實,表演的外部速度與心理節奏有時一致,有時則并不一致。有時人物的心理節奏非常急促,非常緊張,但是行動的速度卻并不一定急速。處理速度與節奏時,并不是速度快慢的問題,而是表現在速度與節奏的變化上。戲曲界講究的“逢強必弱,逢快必慢,逢高必底,逢張必弛”。正體現了表演中掌握速度與節奏的辯證法。沒有弱,就顯不出強;沒有低,就顯不出高。
所以說,處理舞臺節奏的方法,一定要內心與外部有機的結合,才能達到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
(二)音樂—節奏最好的搭檔
音樂是尋找到劇作的基本節奏的最佳途徑,在我們的表演課堂上,經常運用音樂為“誘餌”,幫助我們尋找劇本中角色的基調與節奏。表演的素質訓練,排練大戲的人物塑造,我們都是運用了大量的音樂元素。
(三)營造節奏的藝術手段
正因為節奏是滲透在演出藝術的各個方面,因此鑄成節奏的藝術手段也是多種多樣,下面摘錄上海戲劇學院葉濤與張馬力教授在《話劇表演藝術概論》中有關節奏起伏層次手法的部分論述參考:
1.抓重點。節奏既然是力度、幅度、速度的有規律的運動,必然是有其重點,就像音樂中每個小節的強拍、每一樂段中的主題樂句、整個樂曲中的高點。按劇情發展的流程,細心地抓住一個個的重點,提綱挈領,節奏的層次起伏就分明了。當我們高手到重點,抓住強的地方,弱的地方也就自然地感受到了,強與弱的區別也就被抓住了。全劇情的高潮,每一幕、場中的次高潮就是大重點,而每一幕、場中也還有其小重點,分量不同,作用也就不同,層次的細致差別也就能夠感受到了。
2.抓停頓。戲劇演出時沒有臺詞而只有行動時,一般都叫作“停頓”,并非一動不動地坐著才叫停頓。因此停頓不是靜止,不是無動于衷。恰恰相反,正因為停頓時正是“演員—角色”內心激蕩而停止了說話的時候,情緒表現更為強烈、清晰,就像樂曲中的休止符,聲斷意不斷。在停頓時戲會更充實耐看,更有表現力。這是內心獨白直接通過動作和表情鮮明地表現在外,使觀眾更能集中注意于角色的內心的活動,窺測角色的心理狀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把輝煌的閃光的停頓稱作“明星停頓”。停頓是節奏抑揚頓挫中的頓挫法,它一般地是由演員和導演共同創造的。
3.抓對比。藝術創作少不了對比法。戲劇中的動和靜、抑和揚都是一種節奏的對比。在激情迸發之前,先讓他壓下去,充分積累后再爆發,這種力量更強。在悲來到之前盡可能的喜,也會產生對比的效果,在對比中互相襯托,互相烘染,節奏與情緒色彩就會更豐富些,更為強烈些,也就更有感染力。性格的對比,也表現為一種節奏的對比。演員可以充分地利用種種節奏的對比的有利條件,來強化自己的表演和情緒的表達。
4.抓過場戲。過場戲一般是戲劇中“無話則短”之處。但是有時為了交代,有時為了連接,有時為了爆發前一時寧靜等等,需要而不能不保留在劇本和演出之中。這種過場戲應該削弱、沖淡,演員抓過場戲也絕非為了強調它。我們常看到有些演員不顧自己在過場戲中的表演應當被削弱和沖淡,反而拼命把戲做足,這就必然的影響整出戲的層次起伏;如果自己扮演的角色強化了過場戲,就必然相對地弱化、淡化了重點戲、高潮戲。處處用力必然造成平直無趣。既要有渲染強調,也要有削弱沖淡,合理搭配才能使整出戲的節奏的層次起伏為觀眾所感受,造成良好的劇場效。
(四)演員的整體節奏感
演員與導演通過排練,共同商定一個節奏總譜是很有必要的。總體上由導演掌握,每個角色的節奏應由演員來分別掌握。演員要把握好節奏總譜下的演出節奏,演員務必要設立自己的角色總譜,使表演富于層次起伏感。表演者的激情起伏變化。或大悲大喜,或復雜許多,動作與臺詞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剛柔強弱,斷鏈疏密,甚至語氣語調和韻律的變化,動作搭配和步調,不可以隨意為之。都必須用“總譜”予以規定。
總之,戲劇節奏不是一兩個人的事,而是大家共同去營造的。正所謂,沒有舞臺節奏的戲劇不是好的喜劇,不會掌握節奏的演員不是好的演員。
一部成功的話劇,必然有其成功協調額舞臺節奏。好的舞臺節奏不僅可以使觀眾更真實地感受到演員的情緒、情感;還可以把觀眾引入到戲劇中,生活在戲劇中。這樣戲劇就不只是戲劇,而是讓觀眾通過戲劇,對生活有了一個新的體會、新的嘗試。
總之,一個好的演員在舞臺上表演,不僅要有扎實的表演功底和豐富的情感,更要有掌握舞臺節奏的能力,讓觀眾生活在自己的節奏里。舞臺節奏是一個抽象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卻能感受得到。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排練和演出中,逐步積累經驗。
戲劇因節奏而精彩,只有掌握節奏才能真的步入戲劇的殿堂。
參考文獻:
[1]《導演學基礎教程》 鮑黔明.
[2]《戲劇導演》張仲年.
[3]《演員創作素質訓練》 中央戲劇學院 葉長海.
[4]《表演教學手冊》林洪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