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方霄/本刊記者
由于不同醫院之間存在臨床檢驗設備、技術水平等差異,臨床檢驗結果互認一直是件很難實現的事。但從2016 年10 月1 日起,京津冀地區132 家醫療機構將實現27 項臨床檢驗結果互認。這項有歷史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到底能否順利進行?第一批臨床檢驗結果互認試點工作啟動之后,第二批將何時開展?醫療機構和檢驗結果項目是否會增加?互認的項目開展得是否合理?就此,記者采訪了京津冀三地衛生計生委、醫療機構的相關人員及一位業內人士。
在醫院內經常能看到提著其他醫院的檢查報告單焦急等待就診的患者,對他們而言,不久前剛檢查完的結果不被另一醫院認可是件令人憤怒而無奈的事。即使醫生做出類似于“各醫院檢查設備和醫生水平存在差異”等解釋,仍不能緩解患者心中的不快,甚至還會心生“就想多賺錢”的怨氣。2016 年9 月5 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衛生計生委聯合在京津冀區域內啟動三地醫療機構臨床檢驗結果互認試點工作,并于10 月1日起正式實施。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做出的決策布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副院長杜洪印說,京津冀醫療衛生協同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領域和內容,而京津冀醫療機構臨床檢驗結果互認的實施,標志著京津冀地區在促進醫療協同發展、提高三地醫療同質化水平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推進醫療機構檢查結果互認,對于有效利用京津冀地區醫療衛生資源、規范診療行為、改進醫療服務、促進合理檢查和合理診療、降低患者就診費用、簡化患者就醫環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河北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江建明指出,通過檢驗結果互認工作的實施,京津冀三地醫療機構的臨床檢驗質量和管理水平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對促進京津冀地區醫療協同發展、提高三地醫療同質化水平、方便患者就醫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檢驗結果互認試點工作實施后,京津冀地區符合結果互認條件的醫療機構將在檢驗結果報告單相應檢驗項目名稱前增加“★”標識,作為檢驗結果互認的標識。在不影響疾病診斷治療的前提下,患者提供臨床檢驗結果互認醫療機構出具的臨床檢驗結果報告單時,接診醫療機構原則上將對報告單中互認項目的檢驗結果予以認可,不再進行重復檢查。
首批試行臨床檢驗結果互認的項目共27 項,包括19 項生化項目、3 項免疫項目和5 項血細胞分析項目(具體項目見附表);納入臨床檢驗結果互認的醫療機構共132 家,其中北京69 家,天津37家,河北26 家,包括三級醫療機構和醫學檢驗所。北京市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處處長路明說:“本著保障質量和方便患者的雙重考慮,這27 個檢驗項目為臨床實驗室最為常用、有質量標準、有室間質評計劃、易于標準化、且有一定地方互認工作基礎的檢驗項目。”

附表 首批試行臨床檢驗結果互認的檢驗項目
“為保障醫療質量安全,不同醫療機構間檢驗結果互認的實施,是建立在各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質量和技術要求達到同質化標準、檢驗結果具備可比性的基礎上。”天津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建國強調,沒有質量的保證,臨檢結果互認就沒有存在的根本,因而,質量保障是今后京津冀三地醫療衛生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對此,路明表示,為了做好京津冀地區臨床檢驗結果互認工作,京津冀三地衛生計生委組織三地醫學檢驗質控中心和臨床檢驗中心共同開展檢驗結果互認的實施和質量控制,成立京津冀地區檢驗結果互認工作專家委員會,指導各地開展人員培訓、現場檢查、室內質控數據網報、結果監控、盲樣檢測等工作,并組織專家制定了《京津冀區域互認實驗室質量與技術要求(試行)》和《京津冀地區臨床實驗室室間質量評價協作方案》,作為三地醫療機構臨床檢驗結果互認試點工作的技術指導規范和工作指南。
此外,入選此次臨床檢驗結果互認的132 家醫療機構也都經過嚴格的考核。“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經當地省級檢驗質控中心現場檢查達到合格標準(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認可有效期內的實驗室可免檢);參加室間質評活動,互認項目最近一年成績達到合格或滿意;按規定報送互認項目的室內質控數據,室內精密度符合《京津冀區域互認實驗室質量與技術要求(試行)》要求。”路明說。
雖然132 家醫療機構在首批臨床檢驗結果互認名單之中,但并不意味著它們在今后可以對臨床檢驗質量和管理有絲毫松懈。路明說:“三地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對試行臨床檢驗結果互認的醫療機構實施動態管理,建立退出機制;對于在互認工作實施后出現臨床檢驗質量和管理不符合互認要求等情形的醫療機構,將根據情況督促其進行整改或取消檢驗結果互認醫療機構資格。”

在指出京津冀三地醫療機構臨床檢驗結果互認工作開展具有“方便患者就醫、減輕患者負擔、降低醫療費用、提高醫療資源使用效率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的同時,北京市衛生計生委主任方來英認為,除了為患者節省費用外,此舉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提高醫院診療效率和運行效率,增強醫療服務能力。在未來京津冀地區醫療機構臨床檢驗結果互認工作的發展情況上,方來英表示,相關部門將按照質量第一、穩妥有序、動態管理的原則推進和實施,根據試點情況,三地將在條件成熟時適時啟動第二批互認工作,逐步擴大互認項目和互認醫療機構范圍,為京津冀地區患者就醫提供更多便利。
但有業內人士則指出,臨床檢驗結果互認實為“偽命題”。“開展類似于血常規的化驗單是可以進行互認的,但對于下一步擴大互認的項目應慎重為之。”該業內人士說,在檢查設備、檢驗科室醫生水平、主治醫生對病情的判斷等方面在客觀上均存在差異,如果實現互認,出現誤診、誤治的幾率也將大大上升。
為了更直白表達自己的觀點,該業內人士以自己親眼所見的事例說明。他說,有一位山東的中年女患者,在省內一所知名醫院做了檢查,根據報告單,該醫院的醫生判定她是胃癌。得知這個消息后,患者及家人終日以淚洗面。在積極接受當地醫院的化療后,該患者的身體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嚴重了,抱著一絲希望,夫妻倆來到北京友誼醫院找專家會診。友誼醫院的專家拿著她帶來的胃鏡檢查報告單,幾經辨認,覺得不太像胃癌,因為報告單上顯示的畫面不是很清晰,于是建議她在友誼醫院重新做胃鏡檢查。起初該患者覺得做胃鏡太難受,因而有所抵觸,但最終還是硬著頭皮重新做了胃鏡檢查。拿到新做的檢查報告單及病理結果,專家十分肯定地告訴這對滿臉焦急的夫妻,她得的根本不是胃癌,就是普通的胃炎。喜極而泣的夫妻倆不能自已,跪倒在該專家面前。“如果那次檢查結果互認了,這位患者還能活多久?對這個家庭又會造成多大的傷害?”該業內人士說。
“的確,臨床檢驗結果互認不是一個簡單的醫療服務形式,不能看到臨床檢驗結果單上標了‘★’標識就認。”方來英說,為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安全,根據疾病發生發展規律,對于在疾病發展過程中臨床檢驗結果容易產生較大幅度變化且對疾病診斷有一定影響的、既往臨床檢驗結果報告的時效性對疾病的診斷難以提供參考價值的,以及其他特殊情況有必要進一步復檢的情形,接診醫療機構需對有關互認項目進行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