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副院長、婦產科主任王建六教授"/>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許方霄/本刊記者
長期以來,婦產科一直被視為女醫(yī)生、女護士的專屬天地,但隨著《產科男醫(yī)生》的熱播,讓無數(shù)觀眾知曉了產科醫(yī)生的工作和生活,也對產科男醫(yī)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與產科相似,婦科也偶爾能看見男醫(yī)生的身影。雖然“婦產科的男醫(yī)生”這個稱呼讓人略感尷尬,但他們在工作上的態(tài)度和取得的成績卻得到了科室、醫(yī)院,甚至整個社會的認可和稱贊。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的副院長、婦產科主任王建六就是這樣一位技術高超的婦產科的男大夫——在婦科腫瘤和盆底疾病診治方面都有著令人稱道的成就。正是憑借著先進的專業(yè)學術水平,他成為臨床醫(yī)學領域“科學中國人(2015)年度人物”獲得者,也是唯一一位婦產科領域專家。為何當初他會選擇婦產科?對婦產科他有著怎樣的無奈和執(zhí)著?生活中的他又是什么狀態(tài)?

▲年少時期的王建六
本刊記者∶王院長您好,首先祝賀您成為“科學中國人(2015)年度人物”獲得者,這是醫(yī)學領域中一項重量級獎項。有此成就的醫(yī)生一定在兒時就有一個醫(yī)生夢吧?
王建六∶其實,醫(yī)生并不是我小時候就有的夢想。我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還擁有一個龐大的家族體系,在眾多親屬之中,對我影響較大的是我的舅爺。他是個老中醫(yī),戴著眼鏡,溫文爾雅,逢年過節(jié)我都會去看他。舅爺有一間診所,在這間小診所內,他解除了當?shù)責o數(shù)百姓的病痛,在我心中,他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或許是與舅爺來往得頻繁,我對大夫這個職業(yè)很有好感。
考大學時,我有兩個志向,第一個是當大夫,第二個是當老師,大夫治病,老師育人。此外,我還有個樸實的想法,就是學一門技術,因為不管在什么情況下,技術不會沒用。懷揣著這兩個夢想,在填報志愿時,我將第一志愿填報了河南醫(yī)科大學醫(yī)療系,第二志愿寫上鄭州大學。高考后不久,我就接到了河南醫(yī)科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就這樣沿著醫(yī)學道路一步步走了出來。
本刊記者∶據(jù)了解,您在河南醫(yī)科大學醫(yī)療系讀完本科后又讀了碩士研究生,而且選的專業(yè)就是婦產科。我們知道,選婦產科專業(yè)的男生特別少,當時您為什么會有選婦產科的想法?
王建六∶這是個美麗的誤會。1986年,我大學畢業(yè),那時候國家還正處于計劃經濟時期,大學畢業(yè)后均由國家分配工作,分配結果張榜公布。一經公布,你就得背著行李前往分配單位報到。
因為學校有留校名額,所以學校將81 級全校幾百名學生的成績排了序,成績排在前面的有機會留校。很幸運,我也在留校名單中。但是即使在留校名單之列有你的名字也不代表就一定能留下,還得經過筆試、面試好幾道考核。參加筆試得先選專業(yè),我當時選的專業(yè)是兒科。那時候咱們國家剛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一個家庭只能有一個孩子,我就想,孩子是家庭的寶貝兒,也是祖國的未來,當兒科大夫是個不錯的選擇。但令我沒想到的是,自己的兒科大夫夢還沒開始就破滅了。當時年級的領導找我談話,說有一所嶄新的醫(yī)院——河南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河南省婦幼保健院)需要大量的婦產科大夫和兒科大夫,這個醫(yī)院的領導來學校挑人,想讓我去醫(yī)院當婦產科大夫。當我表示想當兒科大夫時,學校領導明確地跟我說:“你是共產黨員,希望能夠服從組織的安排。”經過再三考慮,我最終決定放棄兒科大夫的意愿,來到河南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成為一名婦產科大夫。
本刊記者∶從此您就安心當起了婦產科大夫了?
王建六∶從內心深處來說,我還是想換科室。為了能走出婦產科,我有了考研的想法,但當時的政策和現(xiàn)在不一樣,大學畢業(yè)后必須要做2 年的臨床工作才能考研。由于婦產科和泌尿外科接近,當了2 年的臨床大夫后,我就打算報考泌尿外科專業(yè)的研究生。我的想法還沒有來得及向醫(yī)院領導匯報,就接到醫(yī)院的指示,建議我報考婦產科專業(yè)。我當時只好再次服從領導指示,報考了碩士研究生,也順利通過了考試,繼續(xù)做一名婦產科大夫。

沒能走出婦產科,我仍心有不甘,又準備報考泌尿外科的博士,但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我的泌尿外科之路進行得并不順利。報考材料提交很久了,快到考試時間了,但是我還沒拿到準考證,于是我就打電話到報考學校的研究生院詢問情況,結果對方的回復令我哭笑不得——沒收到我的材料。白白耽誤了一年時間,我只能為第二年報考泌尿外科的博士研究生考試繼續(xù)做準備。但有些事是不在預料之內的,我始終還是沒能走出婦產科。
1992 年,全國婦科腫瘤會在杭州召開,我被大會選中去做論文報告。在大會上,我結識了著名的婦科腫瘤專家錢和年教授。因為我碩士研究生的方向是婦科腫瘤,所以和錢教授相談甚歡,錢教授當時就表示歡迎我報考她的博士研究生。
選擇婦產科似乎一直都不是我自己的意愿,但既然已經一步一步地走過來了,那就繼續(xù)踏踏實實地在這片領域內前行,或許命中注定婦產科才是最適合我的專業(yè)。

▲王建六正在為病人做手術
本刊記者∶婦科腫瘤一直是您的專業(yè)方向,在該領域取得的成績也得到大家的一致贊賞。與其他醫(yī)生不同的是,在婦科腫瘤工作開展良好的情況下,您轉而開辟新領域——對盆底疾病進行研究,如今您已是國內盆底疾病領域公認的杰出專家。其間有何機緣?
王建六∶從2004 年,我正式涉足盆底方面的疾病,到現(xiàn)在已經整整12 年了。最初接觸盆底疾病的技術也是一份意外的收獲。
1998 年,我作為學科骨干調入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婦產科工作,由于工作上得到了醫(yī)院和科室領導的認可,于2002年被派往瑞典Krolinska 大學分子醫(yī)學中心學習訪問1 年多時間。Krolinska 大學的醫(yī)療學術水平非常好,在那兒,我受到了很好的待遇——手術室給我配了一把鑰匙,這樣我就可以隨時進入手術室進行參觀,也可以上手術臺給他們當助手。實際上我的重點工作是去學習婦科腫瘤相關技術的,但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他們在尿失禁、子宮脫垂等婦科泌尿學手術中應用的新技術。看到瑞典的女性患者在手術后很快就能正常生活,我立即想到了國內在盆底疾病領域幾乎空白的現(xiàn)實,心頭不禁一陣酸澀。
經過1 年零3 個月的學習,帶著學習到的新技術、新方法,我在2004 年元旦回到國內。與時任科主任的魏麗惠老師談起在瑞典的所見所聞所感時,魏老師就建議我把盆底疾病這個工作做起來。我認真考慮后,就決定著手這件事。說干就干,在醫(yī)院和科室領導的支持下,由我牽頭組建團隊,研究方案,學習相關技術,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婦產科在盆底領域的工作正式展開。
本刊記者∶經過您和團隊這些年的努力,如今,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婦產科在盆底方面的成就在國內外都已達到領先水平。
王建六∶經過12 年的發(fā)展,無論從學科規(guī)模上,還是基本診治上,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在盆底疾病的診治上已經成為一個品牌。我們有一個強大的團隊,其中有研究團隊,臨床醫(yī)療團隊、護理團隊,盆底康復團隊。從基礎到臨床,每一方面的工作都有人在做。目前已拿到3 個部級科技成果二等獎,發(fā)表了近100 篇論文,主編、主譯3 部領域內的國際著作,還申請了國家級專利,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的重大課題。
前段時間,我去法國參加一個學術交流會,在與一個非常有名的專家交流當前工作時,他笑著打開他的電腦跟我說:“你看,你和我的工作是同步的。”這說明我們的診療水平與國際接軌,差距并不大,幾乎是同步在走,只是各有側重點罷了。

本刊記者∶據(jù)了解,除了在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臨床診治和基礎研究方面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外,您還在研究盆底3D 解剖模型。
王建六∶我愿意將那些來找醫(yī)生治病的人叫做病人,而不是稱之為患者。對此很多人會糾正我,說學術上就應該叫患者。我認為,病人包含兩方面——病和人,一定是病與人的具體結合,甚至人比病還重要。每個病人病情看似一樣,但是人不一樣,治療方案就會不同,因此,必須實行個體化治療。盆底疾病的診治也是一樣,要個體化,這就是我為什么研究盆底3D 解剖模型的原因。
3D 就是三維。在盆底疾病中,子宮脫垂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但是脫垂的原因很復雜,可能是支持力量缺損或損傷了,但到底是哪個支持力量損傷了?此時就需要進行三維重建,利用現(xiàn)在先進的影像學技術,這種技術賦予它一種生命力。因為重建三維模型之后,我們就知道疾病的發(fā)生原因是什么,就能看到哪個地方缺損了,哪個地方撕裂了,可以進行針對性修復。
我現(xiàn)在還在做另一項工作——3D 打印。盆腔脫垂以后,需要有一個東西把它撐起來,此時就需要用補片,但化學合成的補片畢竟不是人體自身的部分,很容易發(fā)生排斥;但如果用人體自身部分來補,效果也不好,因為它本身就弱,再用自身的去補它,還是弱。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們想出了比較科學的解決辦法——就像墻一樣,承重最重要的是鋼筋,但水泥也很重要,鋼筋加水泥就更堅固了。我們將這樣的思路運用到研究中,用化學合成材料做“鋼筋”,用自身組織做“水泥”,通過培養(yǎng)人體自身的干細胞,誘導生成人體支持的成纖維細胞,分泌膠原蛋白。把干細胞養(yǎng)成以后,再打到這些“鋼筋”上面,這樣可以綜合兩方面的優(yōu)點,避免兩方面的缺點。
本刊記者∶這個技術現(xiàn)在進展如何了?
王建六∶目前這個技術已經研究6年了,畢業(yè)了3 個博士研究生,在國外發(fā)表了一些文章,也拿到了國家發(fā)明專利,但現(xiàn)在仍在研究之中。當前我和北航正在合作——在“鋼筋”架構上放上微球。微球能釋放生長因子,讓細胞長得更快,分泌更多的膠原,讓細胞力量更強,讓“水泥”更多。我不知道這項研究在多少年以后才會應用到醫(yī)療中,但我知道它一定是有前景的。
本刊記者∶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因為害怕合作雙方存在利益沖突而不愿進行多部門的合作,但您卻樂此不疲。在您開展的多項工作和研究中,您總愛聯(lián)合其他科室或機構共同參與。對于合作,您有何看法?
王建六∶醫(yī)學走到一定程度,專業(yè)技術不僅要專,還要精,但專和精一定是建立在相關學科的綜合基礎上。因為人是一個整體,好多看似不相關聯(lián)的內容其實是相關聯(lián)的,把相關的內容整合在一起才能有特色,才能真正的做精、做細。
當前,我們正在做的生殖整形就是婦產科和整形外科的橫向聯(lián)合。這項工作有很大的需求市場,但之前我們一直都沒有關注過。比如,有些做婦科手術的病人特別胖,在征求病人意見之后,我們將她的腹壁進行整形,然后再做婦科手術。腹部變小了,形體美了,也方便婦科手術了。這種有利于學科發(fā)展,有益于病人和社會的合作為什么不去做呢?
本刊記者∶醫(yī)生的生活似乎只有忙碌,而且絕大多數(shù)時間是在醫(yī)院。您的生活狀態(tài)也是這樣的吧?
王建六∶昨天我有一整天的手術,直到晚上10 點才回到家。在晚上8 點多剛要走的時候,有一個臨時急診的手術加了進來,這個病人的輸尿管損傷了,但處理了一個問題后,另一個更復雜的問題又來了,那就我上吧。其實我從醫(yī)院到家很近,也就10 分鐘的路程,但做完手術后,整個人一點力氣都沒有,腳都是木的,根本不愿動,只能打電話讓我夫人開車來接我。回到家后,在床上躺著休息了一會兒,待我夫人給我做好飯后,我吃上一口飯,喘口氣,然后接著睡覺。吃得香,睡得香,鬧鈴不鬧睡不醒,上班就有事干,這就是我的生活常態(tài),天天很充實,這樣挺好的。
本刊記者∶一說起沒時間照顧家庭,大多數(shù)醫(yī)生對家人都心懷愧疚,您是不是也是如此?
王建六∶兩個人組成一個家庭,雙方都有責任把這個家庭運營好,但每個人在家庭中的責任和分工不同,誰能做什么就做什么,這就是責任。我的工作性質就是這樣忙,我沒有時間回家做飯、照顧孩子,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務,我夫人都承擔起來,確實為家庭付出了很多,讓我能全身心地做好大夫這一工作,對此,我也從心里感謝她。
本刊記者∶在您學醫(yī)、從醫(yī)的30 年中,您經歷過無數(shù)病人和手術,最讓您印象深刻、感觸最多的是什么?
王建六∶從事醫(yī)療工作這么多年,遇到的事情確實很多,但這些事情都是不值得報道和宣傳的。比如,處理了一個疑難、復雜、高深的病例,把一個瀕臨死亡的病人救活了,這些都不值得去講,大夫不就是救命的嗎?看著她們恢復得很好,我就非常高興了,但過一段時間也就忘了。真正能影響思想深處,并清楚地記在腦子里的卻是那些不愿再提起的事,因為那些都是負面的——投入那么多精力和人力,千辛萬苦把病人給救活了,但卻反過來被要求賠償,這令我非常難過,也讓我至今難以忘懷。
本刊記者∶如今,您不僅是婦產科大夫,還是婦產科主任,醫(yī)院的副院長,此外還有教學任務,工作比以前更多、更忙了,對未來有何規(guī)劃?
王建六∶實際上,沒有具體的規(guī)劃,把手中的事情盡力做好就行。只有把事做好了,機會才能來。如果光有規(guī)劃,而不埋頭苦干,即便規(guī)劃設計得非常好,規(guī)劃永遠就是規(guī)劃,變不了現(xiàn)實。
每天都有很多事情等著去做,但前提是堅持。只有先把當前的事做好了,以后能回頭看,整理出來就是精華。我在與大學生交談時總會說起,如果選擇了,就要義無反顧地按照所選的方向走下去,只要堅持,就能得出一個結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