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
當代土樓山水畫創作實踐與思考
梁明
福建土樓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它不僅是客家文化的象征,也蘊含著中國傳統精深的文化內涵和美學價值。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閩西南山區,這些以生土、沙石和木料為主要建筑材料,以夯筑土墻作為承重和圍護結構的建筑群分布在山谷河道間,倚山偎翠,方圓錯落,構成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存的一道美景。土樓對于我這個生長于閩西厚土的人而言再熟悉不過,這里的山水物象塑造了我的創作情感,也影響了我作品中的筆墨語言和視覺圖式。這份對家鄉所擁有的獨特情懷讓我深深迷戀上了土樓題材的山水畫創作,也正是這份特殊的情感成為我山水畫創作的源泉,以至于近十幾年來我的山水創作大多以土樓為主題,并在此題材創作實踐和探索的藝術道路上不斷前行。
在當下語境中,如何用具有當代性的中國山水畫筆墨語言表現客家土樓,并且通過這種藝術語言傳遞出土樓深厚的人文內涵?這些課題對表現土樓題材的山水畫創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考。土樓的建筑樣式以圓樓最為常見,黃墻黑瓦的圓形建筑形式與周圍翠青的自然景觀形成強烈對比。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建筑的筆墨語言易出現樣式僵化和符號化的問題,所以在關于土樓題材的寫生或創作中,應不拘泥于土樓建筑外部特征的細微描摹,而是要建立在個人審美取向的基礎上,融合自我表現土樓物象的整體風貌。對于土樓建筑本身而言,如何用自己的筆墨形式體現其獨特的造型和傳達土樓的文化內涵,在這一點上,需清醒地認識到若僅表現符號性的土樓建筑結構形象是淺顯、表面的。在創作實踐中,我嘗試表現不同時節和不同語境下的土樓,以不同的藝術視角揭示土樓山水的內在韻律和本質面貌。
寫生是山水畫創作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山水畫家的必修科目。寫生為山水畫積累創作素材和尋找創作靈感,五代的山水大家荊浩曾提出“搜妙求真”的觀念,意思是要用心感受和體悟自然,進而認識自然。從唐代張璪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五代荊浩“凡數萬本,方如其真”、清代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到現代李可染、張仃、傅抱石等一批山水畫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受西方繪畫觀念與技法的影響對景作畫,進一步發展了傳統寫生,他們通過寫生提高了山水畫的表現力和作品的豐富性。在寫生中,畫家在大自然中積累素材,采擷山川萬物的靈氣,捕捉和傾訴心靈的真實感受,將物象去偽存真地取舍、概括、提煉和組織,找尋到自身與自然精神的契合點。通過寫生,不僅可以進一步錘煉自己的藝術語言,還可以體悟到自然的大美。土樓題材的山水創作自然離不開大量的深入調研、寫生,寫生為土樓題材的創作豐富了形象素材。我常年深入閩西土樓民居,用畫筆記錄、描繪那里的土樓結構形態和客家傳統民俗,在與土樓朝夕相對之時獲得深刻的體驗與豐富的感受,探尋心靈與土樓物象的共鳴。通過仰視、俯瞰、遠望、近觀等不同角度體察土樓,形成對土樓形態結構的一種綜合把握能力,樹立主、客觀之間的關系。在大量寫生中領會土樓造化之妙,感悟土樓本體的審美價值,將心境融入表現客家土樓的筆墨語言當中。依據自身的性情與體悟,把眼中觀到的土樓之形賦予意趣,從而獲得心物相契、情景交融的土樓山水意象。此外,寫生能夠不斷提高和豐富表現自然山水的能力,我在反復的寫生中提煉出作品主題,從而與土樓題材的創作實踐進行有效的銜接。

土樓回響 180cm×96cm
山水畫創作在繼承傳統、更新觀念的同時,要建立起新的秩序和理念才能不斷拓展和豐富山水畫的表現語言。我的土樓系列作品主要從筆墨語言、多元視覺和人文內涵等角度進行創作實踐與思考,這其中融合了自我的情感與意象,力圖在筆底營造出閩西客家土樓的氣象和精神。
在土樓系列作品當中,筆墨語言可以被視為土樓生命形式物化的痕跡,體現了不同階段自我內心的感受、審美和藝術理想。土樓系列作品包含了不同的筆墨表現形態,在筆墨生成與造境狀態過程中貫穿著我對當代山水意象的探索。我的土樓系列作品創作面貌始于最初對民間美術樣式的探索,在《春?!贰遏[春》《正月》《走古事》等作品中,將民間美術作為作品的造型藝術樣式,在創作主題上融合客家的傳統習俗,使畫面呈現久遠凝固的時間意識,展示當代視角下土樓中客家居民的生活內涵和意趣。此后,我又嘗試從畫面構成與皴掃點染筆法相結合的角度尋找土樓與現代生活的內在關系,作品中幾何構成的意趣成分較重。土樓本身造型獨特,無論其建筑內部、外部還是不同的角度與不同組合都富有其獨特的韻律感和節奏感。在創作中,我將土樓的空間結構與外界的物象進行融合、呼應或對比,如在作品《月滿樓》中將土樓層層疊疊的內外弧形結構輪廓與圓月的造型相融合,再結合光影變化形成天光月色的深邃意象,以此尋求悠遠、闊大的時空感,諸如此類作品還有《日食承樓》《大暑》《樓外樓》等。而近年來我開始探索以潑墨潑彩和勾染相結合的技法對客家土樓題材進行創作,這類作品主要有《移山出曉云》《土樓回響》《山靜云初吐》《雨過山峰潑黛濃》等。在這些作品中,我將潑墨潑彩作為主導畫面的關鍵形式因素,通過潑積互用、色墨相融的技法形成渾厚潤澤的視覺效果,并輔以線條勾勒物象,在此基礎上融合西方現代藝術元素形成圖式個性。這些作品在宏偉的土樓之中融入了當地的云霧氣象、密林田疇等元素,在水墨和色彩的彰顯中追求深遠的意境。

山靜云初吐 180cm×96cm 2014年
土樓所給予觀者普遍的視覺印象是百年滄桑的古舊氣息,如何找尋新的角度,在筆墨方寸之內呈現土樓新氣象,需創作者從作品的觀念、立意、手法和圖式上求思求變。宋代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訓》里說:“真山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從中我們可知寄情于物的移情作用,畫家也應從不同時節的物象中尋求整體意境,感知山水之情趣。在土樓系列作品創作中,我通過四時之景、朝暮之變的情境中構建出土樓山水的意象,傳達出土樓與大自然之間的緊密聯系。除此之外,在畫面形式構成中,從構成要素方面看,將點、線、面與水、墨、色進行有機的結合。土樓建筑造型以圓形為主,建筑的內、外輪廓結構在畫面中縱橫交錯,層層疊疊,它們與自然中的山水、物象、星空融合,在虛實對比和畫面分割之下形成豐富的層次感。從構圖方面看,構圖自古亦稱章法、布局,它與畫面的立意相結合,是山水畫創作的一個重要環節。東晉顧愷之在《魏晉勝流畫贊》中提出“置陳布勢”,南齊謝赫在“六法”中提出“經營位置”,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將“經營位置”視為“畫之總要”,從中可見構圖在中國繪畫中的地位。如何使作品中的土樓在有限的紙幅中呈現出廣闊的空間,僅靠反復羅列物象來表現土樓的宏偉氣勢,其視覺表現力是有限的,在作畫過程中應秉承“以一當十”“以少勝多”“以無勝有”的理念,留給觀者廣闊的聯想空間。在延續傳統山水畫散點透視的同時,也將其與西方焦點透視相結合,混合穿插運用。建立在這些元素和理念基礎上的土樓系列作品,表現了土樓不同的風貌,以此呈現給觀者更加多元的視覺感受。
山水畫作品是創作者精神的外化,也是創作者的精神寄托之所在,它的審美特性也決定了山水的自然屬性與人文內涵的有機統一。一方面,作品題材是創作者人文關懷的一種體現,我選擇將閩西自然山水與客家土樓結合,使土樓系列作品成為抒情言志的心靈之境。土樓建筑群蘊含著客家人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在表現土樓外在建筑特色的同時,也應挖掘土樓本身的人文元素,深入其文化精神層面。作品中的人文元素如土樓門楣上的對聯、“老字號”和宅院的細節部分等,這些元素包含我兒時溫暖的記憶,也客觀體現了客家地域文化性質。對土樓的人文內容不能只是依葫蘆畫瓢式的再現,而是應該進行概括和提煉,把客家的人文精神與土樓建筑在創作中進行糅合,著重把握客家土樓的精神內韻。另一方面,山水畫中的筆墨語言既是造型手段和符號,同時也是人文精神的映射,我在創作中依據自然造化物象,或用筆遒勁,著重氣勢;或筆墨清潤,寓情于景;或彩墨淋漓,抒發隨意來表達自我的人文情懷。除此之外,從創作個體而言,創作者應提高自身的人文修養,從而進一步提升創作的藝術品格。這就要求我們創作者要對土樓所處自然環境和客家民居生活進行深入觀察和感悟,注重人文精神的現實關懷,才能夠使自己的藝術創作含有更多的人文精神內涵。
山水畫是中國人文精神的一種獨特載體,它根植立足于中國傳統哲學,其內在的精神氣韻亦是畫家文化情懷的一種體現。位于閩西大地的土樓建筑作為客家民居生活的重要遺存,不僅承載著客家傳統文化,也在其自身獨特的建筑形制中傳遞出審美價值。在長期的土樓題材寫生與創作之中,我一直以家鄉人的視角體察土樓,把個人的藝術思想和真切感受融入創作中,在以后的藝術道路上我將繼續探索土樓題材山水畫創作的當代性、地域性和人文性,以期在表現土樓題材的山水情懷中實現更多的文化自覺。
1.龍巖地區志編纂委員會編.龍巖地區志(上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3.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
4.王朝聞.中國美術史[M].濟南:齊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