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杰
脊柱結核是肺結核、消化道結核或淋巴結核等疾病,經血循環途徑造成的骨與關節的結核。該病以手術治療為主(達不到手術指征的也可采取非手術療法),一般經術前術后的抗結核治療及手術病灶清除及內固定,病灶處達到骨愈合,患者癥狀消失,可達臨床痊愈。
但是,手術治療脊柱結核后,患者并非能夠高枕無憂,有可能會遺留下一些問題:如出現背部酸痛、用藥出現耐藥、疾病復發等,這些問題往往讓患者煩擾不已。那么,該如何處理脊柱結核術后常見問題?
一、脊柱結核術后出現背部酸痛怎么辦?
術后患者出現背部酸痛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常見的原因有:
1.脊柱結核的疼痛可放射到肩部、臂部及背部,形成神經刺激癥狀,造成背部酸痛;
2.手術后留下的疤痕,可能刺激機體產生背部酸痛癥狀;
3.手術期間,還需要讓患者制動,盡量休息,這時腰背部的肌肉沒有得到鍛煉,肌肉功能退化,就會出現疼痛。
對于前兩種原因導致的背部酸痛,可在術后服用止痛藥來緩解。而對于第三種原因,需要鼓勵患者進行適當運動,不主張長期臥床、不運動。因為,即便是制動、臥床休息,也不是完全不動,患者躺在床上也需要翻身。
30年前治療脊柱結核時,醫生會讓患者制動,睡石膏床,但這種方法讓患者十分痛苦,現在已經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讓患者穿上石膏背心或頭頸胸打石膏固定,再囑咐患者下床活動,這樣動靜結合,既治療疾病,也能改善肌肉功能,兩者并不矛盾。
二、竇道是什么?脊柱結核術后形成竇道且沒有愈合,該怎么辦?
所謂竇道,簡單來講,就是因為結核桿菌侵犯了骨與軟組織,導致大量膿性分泌物在體內引流不暢,最開始破壞深部軟組織,最后逐漸侵犯到皮膚表面,形成一個開口于皮膚表面的深在性盲管。
對于脊柱結核術后形成的竇道,需要正規、足量地使用抗結核藥物進行化學治療(簡稱化療)。一般情況下,3個月后竇道都可以自行愈合。但是對于頑固性竇道,例如竇道超過一兩個月仍然沒有愈合跡象,在必要時須通過手術進行二次清創、縫合處理。
如果竇道紅腫流膿,則需要更加重視,出現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混合感染所致。即除了結核桿菌,又感染了其他的化膿性細菌。這種混合感染十分兇險,一旦處理不當會有危及生命的并發癥發生。出現該現象,藥物治療不能少,而手術治療則需要有手術指征——如有膿腫、畸形或者神經壓迫等表現,醫生才會選擇手術,同時進行藥物治療。
三、術后出現駝背是因為再次出現畸形嗎?如果再次出現畸形需要二次手術嗎?
我們最早發現、懷疑脊柱結核,就是因為患者出現后凸畸形,也就是常見的駝背。針對不同的脊柱結核患者,手術所要達到的效果不同。例如,年輕的患者手術主要是為了改善外觀;有些患者因為后凸畸形而出現神經癥狀,手術用于減壓、矯形來改善神經癥狀;還有患者術后結核病灶仍然存在,想要讓病灶靜止,也需要手術治療。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二次手術,脊柱結核進行二次手術的指征,理論上比第一次更加嚴格。
四、術后服用抗結核藥物,會出現耐藥嗎?
治療脊柱結核,手術只是整個治療方案的一部分,術后仍然需要使用抗結核藥物進行化學治療。若化療效果不佳,就提示可能出現耐藥。比如有些患者手術后膿腫癥狀消失,連續吃了幾個月的抗結核藥物后,自我感覺不錯,就自行停藥,但幾個月后再次出現結核病灶,這時的結核桿菌就對之前服用過的藥物產生耐藥,因為這些病菌是從之前的抗結核藥物中“逃”出來的。所以現在醫生特別強調:治療結核需要正規、足量的化療。
此外,目前有一種病菌叫做多藥耐藥病菌,即它對所有的抗結核藥物都耐藥。一旦出現耐藥,需要找結核病專科醫生治療,給出治療方案。
五、脊柱結核術后容易復發嗎?
脊柱結核,與退行性病變一樣,復發率并不高。但患者需要明白,結核是一種終身疾病(不是指需要終身服藥,而是指結核桿菌始終會在體內有潛伏),即便手術與藥物治療也不能完全清除。脊柱結核術后經過正規服藥治療,12~18個月后,臨床痊愈了,這時醫生會囑咐患者一些注意事項:
1.定期隨訪,檢查一些實驗室指標,如血常規、血沉等;
2.不要太勞累,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不要讓自己有抵抗力的低弱期,否則結核桿菌會乘虛而入,誘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