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也能治病?近日,廣州某醫院招募糞便捐獻者的啟事,讓很多人在瞠目結舌的同時,也對“糞便治病”這一另類的治病方式產生了興趣。其實,糞便移植同我們慣常見到的喝酸奶等方法一樣,其目的在于重建腸道菌群的平衡。要知道,腸道是人體內最大的微生態環境,它的正常或失調,對人體的健康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多種慢病、肥胖、抑郁等都和腸道菌群失調有關。請看本期特別策劃——
“糞便也能捐?我長這么大還真是第一次聽說!”近日,在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門診,不少人圍在一個宣傳架前議論紛紛。原來,是該院消化科正在招募愿意捐獻糞便的人。招募啟事中說明,糞便捐獻的目的是用于“糞菌移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糞菌為何物?據該項目的負責人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科周永健主任介紹,人體腸道細菌數量龐大,腸道菌群失衡與多種疾病發生發展相關。“正常的腸道菌群處于一個和諧穩定的狀態,如果某些細菌數量增多、減少或者缺失,可能就會出現消化系統疾病。因此,將健康人糞便中的正常功能菌群,移植到受者胃腸道內,就可以重建平衡,治療腸道疾病。”

聽著惡心,真能治病
原來,“糞菌移植”是近年來醫學界的研究熱點,可用來治療如頑固性便秘或腹瀉、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嚴重菌群失調、難治性腸道過敏、急慢性艱難梭菌感染(特別是復發性感染)、消化道感染性疾病、腸易激綜合征等,甚至對肥胖、糖尿病(合并腸道疾病)、代謝綜合征等腸道菌群相關性疾病也能發揮作用。
其實,早在公元300-400年間,我國東晉的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就有“野葛芋毒、山中毒菌欲死者:并飲糞汁一升,即活”的記錄,這也是目前已知用糞便治療人類疾病的最早記錄。1958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的外科醫生Eiseman等3人報道4例用糞水治療嚴重偽膜性腸炎的神奇療效后,糞便療法再一次引起全世界廣泛的關注。
據中華糞菌庫官網顯示,2013年,糞菌移植被列入美國醫學指南,并入選2013年美國時代雜志“世界十大醫學突破”。現在,全世界已有約15000例次糞菌移植治療,美國已有2家非營利性糞菌庫。
在我國,除了多家醫院共同發起建立中華糞菌庫緊急救援計劃外,還有一些醫院建立起了自己的特色腸道菌群庫。比如,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就有一個糞菌庫,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糞便銀行”,這和精子庫、血庫一樣,要先儲存,然后拿出來使用。
那么,糞菌移植為什么能治病?周永健解釋說,正常的腸道菌群處于一個和諧穩定的狀態,如果某些細菌數量增多、減少或者缺失,人就可能生病。將健康人糞便中的正常功能菌群移植到受者胃腸道內,就可以重建平衡,治療腸道及腸道外疾病。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黃紅麗博士介紹說,“糞便治病”不是簡單植入糞菌,醫生必須采用供者的新鮮糞便,在無菌條件下進行制漿、離心、懸浮等一系列精細復雜的過程,提取出糞便中的細菌,然后才注入患者的消化道。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醫學中心副主任張發明博士指出,不是所有人的糞便都能入庫的,在一定程度上,捐糞比獻血的要求還高!依據糞菌庫對糞菌移植的要求,捐糞者必須排除15項條件,比如:有病毒性肝炎、梅毒、艾滋病、血吸蟲等傳染病;近6個月內服用過抗生素等。
腸道菌群失調,引發多種慢性病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病中心主任楊云生表示:“腸道作為人體內最大的微生態環境,腸道生態的正常或失調,對人體的健康和壽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腸道對人體的貢獻有4個:
1.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中有99%是從腸道吸收進入的。腸道是食物消化器官,更是營養吸收最重要、最關鍵的器官。
2.人體的廢物和毒素,80%是從腸道排出的,腸道又是人體排泄廢物和毒素最重要的、最關鍵的一個器官。
3.腸道是抵御毒素及有害物質的第一道防線,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4.腸道內的有些細菌有合成B族維生素的功能,我們人體需要的B族維生素,有一部分是在腸道合成并吸收的。
而腸道健康的關鍵則是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
人的體內生存著約100萬億微生物,它們加起來有約2.5斤重,分布在眼、鼻、口腔、體表皮膚、消化道。消化道微生物群最多,基本都聚集在大腸里,重達2斤,占人體微生物菌量的約80%。腸道菌群就像人的另一個器官,在食物分解、營養吸收、免疫反應、新陳代謝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腸道微生物的分布和種類、數量、比例有一定的規律,與人和環境保持著動態平衡。
2015年,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和美國的戈登教授是當時諾貝爾獎最熱門的兩個候選人,戈登教授研究的正是人與腸道微生物間的復雜關系。
人體腸道內正常寄生的微生物中,有益菌(即益生菌)占10%~20%;有害菌(即致病菌)占10%~20%;中性菌(即條件致病菌)占60%~70%。
一旦體內的微生態平衡被打破,引起腸道菌群和功能失衡,就會引發多種疾病——
代謝異常類疾病 失衡的腸道菌群產生的脂多糖等內毒素會進入人體,被免疫細胞識別后產生多種炎癥因子,使得機體進入低度炎癥狀態,從而產生代謝異常。例如,若長期進食高脂、高糖食物,可造成腸道菌群中條件致病菌比例增加,而共生菌比例下降,從而使得食物中攝取的能量更容易轉化為脂肪累積于皮下,造成肥胖。此外,低度炎癥還能促使機體對胰島素相應程度下降,造成胰島素抵抗,進而發展為糖尿病。
免疫系統疾病 腸道菌群可以通過占主導作用的共生菌的活動,抑制致病菌的生長,同時阻止致病菌透過這層屏障進入人體。在進行被動防御的同時,腸道菌群可以刺激機體在腸道形成更多的淋巴器官,并增加免疫球蛋白在血漿和腸黏膜中的水平,使得免疫系統處于一種適度的活躍狀態,以此對入侵體內的病原菌保持有效的免疫作用。而腸道菌群的失調,則可造成免疫系統的過度活躍,從而產生自體免疫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 已有研究發現,在有癥狀的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腸道中,存在一些菌屬的變化,如柯林斯菌屬增多;而在健康對照者中羅氏菌屬和優桿菌屬增多。這種動脈硬化患者與正常人群腸道的菌屬差異,提示腸道菌群的變化可能與動脈硬化相關,腸道菌群可能改變一些物質的代謝產物。
還有小兒營養不良、炎癥性腸病、腸易激綜合癥、胃腸道癌癥、脂肪肝、肝硬化、慢性腎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重型肝炎、骨質疏松癥、抑郁癥……都和腸道菌群失調密切相關。并且,腸道菌群失衡和這些疾病互為因果。
4個壞習慣易破壞腸道菌群平衡
近日,由人民網與清華大學健康研究所共同設計的“腸識”大調查,通過對近30萬人的調查顯示,超過90%的人認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腸道健康問題,位列前三的腸道健康殺手分別是:運動量少(26.71%)、長期減肥(26.1%)、飲食不規律(19.22%)。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趙立平說,腸道菌群就像人體內的原始森林,可很多人體內的“微生物森林”已經被破壞得面目全非。下面4種壞習慣對腸道的傷害最大,我們要多加小心。
1.吃得太油膩。
美國杜克大學基因組科學和政策研究所的學者召集了6名男性和4名女性,他們的年齡在21~33歲之間。在實驗的前4天,他們飲食正常;在接下來的5天里,他們轉向吃全素食或全肉食;然后又回到正常的飲食習慣。結果顯示,全肉食導致腸道中的細菌發生了巨大變化,它促進了22種細菌的生長;而全素食只讓3種細菌變得更多。趙立平解釋說,長期高油、高脂飲食,吃太多肉,植物類食物吃得少,會導致腸道中的壞細菌增多、好細菌減少,腸道產生的毒素增加,保護能力下降,形象地說就是“腸子病了”。此時,人體免疫系統就會介入,身體開始“發炎”。這種慢性炎癥會引起脂肪異常堆積,進而誘發肥胖、胰島素抵抗、動脈血管粥樣硬化等改變,增加糖尿病、冠心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癥等患病風險。
2.濫用抗生素。
腸道菌群在許多藥物的代謝中起重要作用,如乳果糖、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等。抗生素導致腸道菌叢的變化,主要在于藥物的抗菌譜及其在腸腔內的濃度。國內研究報道患者在使用抗生素的治療過程中,抑制致病菌的同時,擾亂腸道正常菌群,尤其是腸道中原籍菌(專性厭氧菌)減少,導致包括大腸埃希菌、克雷伯菌和變形桿菌等異常增殖,直接影響定植抗力,而引起腸道菌群紊亂。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的馬丁·布萊瑟教授研究發現,濫用抗生素引起的腸道菌群紊亂可能是永久性的,一旦破壞就很難再恢復。
3.節食減肥。
現在很多人通過少吃飯,甚至過度節食來減肥。調查顯示,80%的減肥者經歷過便秘,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由飲食結構不合理造成的,最常見的情況是膳食纖維攝入不足,肉蛋類吃得太多。有研究表明食物纖維能維持腸道菌群的正常生態平衡,且細菌代謝纖維的終產物對小腸上皮有營養作用,纖維能維持腸黏膜細胞的正常代謝和細胞動力學。而且,如果腸道內沒有足夠的食物殘渣,特別是膳食纖維來刺激腸道蠕動,易導致便秘。
4.缺乏運動。
美國實驗生物學學會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缺乏運動引發的腸道菌群失調,可能導致代謝性疾病和肥胖。
那么,如何知道自己的腸道菌群是否處于平衡狀態呢?一是看病史中是否具有能引起腸道菌群失調的原發性疾病。二是看是否有腸道菌群失調的臨床表現,如:腹瀉、腹脹、腹痛、腹部不適等癥狀。三是看是否有腸道菌群失調的實驗室依據,如:(1)糞便鏡檢球/桿菌比紊亂;(2)糞便培養中計算B/E<1;(3)糞便菌群涂片或培養中,非正常細菌明顯增多,甚至占絕對優勢。上述3項中,前兩項可作為臨床診斷依據,為診斷腸道菌群失調所必須的條件,如在實驗室檢查中出現任何一項陽性,即可基本診斷本病。
一旦確診,首先應該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如各種腸道感染性疾病、代謝綜合征等,以糾正可能的誘發因素;還應該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和營養不良狀態,防止外來菌的入侵。再者,就是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微生態制劑(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素)。北京朝陽醫院藥事部主管藥師宮麗麗提醒,與普通口服藥不同,活菌藥有一定的活性,口服后需到達腸道發揮療效。建議活菌藥在飯后30分鐘吃,吃藥前喝點牛奶或者用牛奶送服,效果更好。這是因為服用牛奶后,牛奶能在胃部形成保護膜,防止胃酸對活菌藥物的破壞。需要注意的是,牛奶溫度不能太高,一般不超過40℃,否則會破壞活菌的活性。
運動+合理膳食,“腸”活“腸”健康
腸道問題已是普遍存在。為此,世界胃腸道組織(WGO)提出10大腸道健康建議,包括:少食多餐、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多鍛煉、不吸煙等,并倡議可以多攝取含有益生菌的食品以調節腸道微生態。
簡單說來,維持腸道菌群平衡有3招:
1.運動可讓腸道細菌更豐富。
久坐不動是便秘的主要起因,體育運動和體力勞動能幫助副交感神經對腸道消化系統產生刺激作用,對增強消化系統功能有非常好的作用,可加強胃腸道蠕動,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加強胃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促進腸胃蠕動的運動方法包括:走路,“四腳”走路,腹式呼吸,腹部伸展收縮等。
愛爾蘭的一項研究表明,鍛煉對人體內的微生物群落有益,并且還影響著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研究人員發現,橄欖球運動員與非運動員的其他男性相比,他們的消化系統中有更豐富的細菌。
2.多吃膳食纖維有助腸道“好細菌”。
膳食纖維不足,會造成腸道微生物多樣性下降。另有研究表明,“黏液層”是腸道第一道(免疫)防線,“好細菌”是確保這道防線堅固的中堅力量,它們利用膳食纖維,生成脂肪酸,來保持黏液層的厚度。《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每天攝入膳食纖維的量是25~30克,而我國居民實際平均攝入量卻少于15克。
3.補充益生菌。
研究表明,維護腸道菌群平衡,適當補充一些益生菌非常有益。益生菌是對人體有益的菌種,包括乳酸菌、雙歧桿菌等。經常攝入含有益生菌的酸奶,也是WGO提出的關愛腸道健康的10項建議之一。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表示,如果想攝取活的益生菌,低溫酸奶和乳酸菌飲料是不二選擇;但對于很多想要攝取蛋白質和營養的乳糖不耐受老年人,將酸奶放置常溫后食用,也不會影響酸奶的營養價值。
目前,發達國家如美國和日本都開展了全民范圍的腸道菌群測序計劃,以了解本區域人群健康與腸道菌群的關系。我國也歷時近兩年時間聯合研究和攻關,于2015年首次完成了年齡全覆蓋的中國人群腸道菌群結構及其分型研究,該研究成果首次構建了我國大陸地區腸菌群數據庫,并獲得了國人10種腸道菌群劃分趨向:健康嬰兒趨向、健康幼兒趨向、健康少年趨向、健康青年趨向、健康中年趨向、百歲老年趨向、亞健康趨向、疾病初期趨向、慢病趨向和重度疾病趨向。如此,通過與該數據庫進行比對分析,可以評價受檢者個體腸道菌群健康情況與趨向,根據相應的腸道菌群分類趨向,提供精準健康評估和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使每一位受檢者測菌群,知健康,調菌群,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