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志
[摘 要]文章闡述了城鎮規劃中環境保護的意義、重要性、工作內容和重點,并結合八五四農場環境保護工作實際,對八五四農場未來五年環境保護工作進行規劃。
[關鍵詞]小城鎮,環保規劃,內涵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8-0394-02
提高小城鎮的環境質量,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環境保護工作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一、環保規劃
(一)環保規劃對城鎮建設的意義和重要性
所謂環保規劃就是人們為使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依據國民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經過科學論證與合理程序,設計和制定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戰略性和概括性并與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同步實施的長遠或階段性環境保護計劃。其意義和重要性在于科學指導和規范開展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先決條件的城鎮建設,制定落實環境保護計劃和配套行動方案,按照近期和遠期保護治理目標,分步施實和整體推進的原則解決城鎮環境問題,提升小城鎮建設水平,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生態環境良好的人居環境。
(二)環保規劃的特性
(1)具有整體性;
(2)具有綜合性;
(3)具有前瞻性;
(4)具有系統性;
(5)具有區域性;
(6)具有動態性;
(7)具有時效性;
(8)具有連續性;
(9)具有強制性;
(10)具有信息密集性和較強的政策性。
二、小城鎮環境規劃的主要內容
(一)現狀評價:對小城鎮社會、經濟和環境現狀進行調查和評價,說明存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一般包括自然環境調查與評價、社會環境調查與評價、污染源調查與評價三個方面。通過系列調查和評價來確定主要污染物、污染源和地域分布特征等。
(二)環境功能區劃:依據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和城鎮區域的社會發展情況、環境結構和功能上的差異,對區域進行合理劃分,并提出相應的環保要求和目標。環境功能區劃包括人居功能區劃、水環境功能區劃、大氣環境功能區劃、生態環境功能區劃和噪聲環境功能區劃等。
(三)環境治理措施制定:依據環境現狀調查及功能區環境保護要求,制定出合理的環境治理方案,主要包括水、氣、聲、渣污染物的綜合治理措施、生態保護建設以及具體的環保工作項目建設。通過對水、氣、聲、渣等各項污染的有效治理及產業布局調整,使污染負荷得到消減,從而達到環境質量的相關要求。
三、小城鎮環保工作的重點
(一)編制小城鎮環境規劃。在編制小城鎮經濟建設總體規劃時要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先決條件,并編制與之配套的環境保護規劃。小城鎮環境保護規劃應當包括以下幾個主要部分。
1、環境規劃編制依據、指導思想、規劃目標。包括環境功能區劃及具體目標;
2、外部環境現狀。包括自然環境特征、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主要環境問題及其成因與變化趨勢等;
3、環境預測。包括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上級政府與行業部門發展規劃帶來的環境影響等;
4、環境規劃總體方案。包括污染防治、生態保護、涉及小城鎮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建設重大工程項目等;
5、落實規劃的支持與保障措施。
(二)在編制小城鎮環境規劃中,應突出地方特色,結合當地環境生態特征綜合分析,抓住主要環境矛盾,使制定出來的環境規劃符合當地環境特征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并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才有可能實現規劃中制定的環境目標,才能解決當地實際存在的環境問題,切實發揮改善環境質量的作用。
(三)在小城鎮環境規劃工作中,應當將將生態文明示范城鎮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催生和打造現代生態城鎮樣板,并把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及環境綜合整治相結合,重點突出飲用水源地保護、農業面源污染和大氣污染防治,促進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升改造,支持開展對新型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
四、八五四農場未來五年小城鎮環境規劃
以管理局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局活動為契機,以打造八五四美麗山城為立腳點,通過農場全體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在已完成省級生態文明鄉鎮創建的基礎上,繼續以生態建設和環境綜合治理為重點,編制并實施未來五年的環境保護規劃:
(一)黑龍江省八五四農場基本概況
1、地理位置及隸屬關系:八五四農場位于三江平原東部、完達山南麓,地跨黑龍江省虎林、寶清兩市縣,地理坐標為北緯45°50′至46°11′,東經132°35′至 133°34′之間。南以大蓮泡河、七虎林河為界;西與迎春林業局、云山農場、八五〇農場接壤;北至完達山、阿布沁河,與八五二農場、東方紅林業局毗鄰;東瀕烏蘇里江畔與虎頭鎮相望。八五四農場隸屬于黑龍江農墾總局牡丹江管理局,現有總人口約2.3萬人,以農場場部為中心,下轄十二個管理區。
2、區域面積及地貌:八五四農場實有土地總面積184.8萬畝,其中耕地84.26萬畝。有水資源面積27.5萬畝,林地42萬畝,牧草地15萬畝。域內山地、平原兼有,地貌多樣,西北部多為漫崗坡地,東部、南部為平原,地勢低洼。
3、環境保護現狀:“十二五期間”,八五四農場把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納入到城鎮總體規劃,完成了省級生態鄉鎮創建,被黑龍江省環境保護廳授予“省級生態鄉鎮”。在污染治理方面:一是通過撤隊并區,使農業生產單位1608戶居民搬遷至場部,住進了集中供熱、排水設施齊全的樓房,同時建成了阿南、富榮和團山管理區,取消了每家每戶的小煙囪;二是完成了對場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分,并依據保護區劃分技術報告,對飲用水水源地施實了有效保護;三是積極引進和支持符合產業政策、發展前景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項目落戶工業園區;四是支持對新型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五是擴大植樹面積,改善空氣質量。“十二五”期間,全場共人工植樹8935畝,林木綠化率達16.3%,城鎮人均綠地面積12.8m2;六是嚴禁焚燒作物秸稈防治大氣污染,秋季收獲秸稈100%還田;七是規模化養殖場糞污治理,施行雨污分流、固液分離、清潔生產和堆肥還田;八是農場自籌資金723.65萬元,建成了占地面積23800m2,處理規模30t/d的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一座,對促進農場城鎮建設、改善場區及周邊環境具有深遠意義。
(二)八五四農場未來五年環保工作規劃的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墾區兩級黨委(擴大)會議精神為指針,按照管理局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區的總體工作部署,以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主要大氣污染行業整治為工作重點,完成“十三五”主要污染物削減目標,通過環境綜合治理促進農場小城鎮建設提級上檔,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依據《黑龍江省八五四農場國民經濟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制定未來五年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規劃。
(三)總體目標:建設天空蔚藍,綠水常流,青山蔥郁,生態良好,宜居宜業,和諧進取的山城環境。
(四)規劃主要內容
1、飲用水環境污染防治。貫徹落實國務院《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依據“八五四農場場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報告”,按照確定的一級保護區的保護要求,對飲用水水原地落實各項保護措施。建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防控管理制度、安全保衛制度、操作規程、水質檢驗和應急救援預案、水源地檔案等;對可能發生污染的因素評估與預防,定期開展水質和水環境監測,確保在保護區內無污染源,無破壞水源地現象發生,飲用水合格率達100%。
根據農場國民經濟發展和第“十三”個五年規劃,農場將爭取中央投資350萬元,用于飲用水水源地建設和保護工程,介時,水源地基礎設施和各項保護措施將更加完善。
2、大氣環境綜合治理。依法對企事業單位進行排污監管,堅持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及竣工驗收制度,確定未來五年污染防治和減排目標,建立減排檔案,制定污染防治措施;嚴格執行排污許可和申報審批制度;加快淘汰10蒸噸及以下燃煤小鍋爐進程,五年內完成全部計劃淘汰任務;支持使用可循環再利用新型能源;做好“三堆”治理,多措并舉實現企業增效與環境保護雙贏。
3、生活垃圾處置。生活垃圾由居民按三類分裝,即: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和有害垃圾,投放到垃圾箱內。可回收的垃圾收集后再利用;廚余垃圾和少量有害垃圾由清運單位每天按照規定時間統一運至垃圾填埋場處置。為使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安全、高效、有序的運行,需不斷完善垃圾場運行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按照設計流程運行和管理,以達到生活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和節約資金、節約土地目的。
4、生活污水處置。五年內完成處理規模1800m3/d生活污水處理廠建設,經過處理的污水可用于農田灌溉、園林綠化等再利用率達50%以上,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80%以上,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率達90%以上。界時,七虎林河乃至烏蘇里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將得到明顯改善。
5、施行雨污分流。一是按照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對場部建成區排水設施進行雨污分流改造,可先對主要街道建立主管網絡構架,再對原有街道、小區的雨水沉井、濾水設施進行雨污分流改造,建成獨立的地表水收集管網,并建立雨水暫存池,即可有效的收集利用水資源,又可減輕污水處理廠的壓力;二是對新建小區、公共建筑、場地,雨水收集系統要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并與地表水收集網絡相連。五年內基本建成地表水收集管網。
6、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糞污治理。場區要布局合理,做到排污系統暢通、雨污分流、清潔生產;推廣干清糞工藝和好氧厭氧堆肥技術,堆肥后形成的有機肥料運往農田,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即解決了糞污污染環境的問題,又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完成禁養區紅線區劃及紅線內規模化養殖場、養殖專業戶搬遷工作。
7、對“小三產”污染治理與監管。依據“環境保護法”和“居民居住環境保護辦法”等相關法規,建立較為完善的“小三產”污染防治管理方案,嚴格飯店、洗車、汽修等“小三產”經營項目的審批,并加強對廢氣和排煙設施監管力度;取締露天燒烤;倡導使用無污染的清潔能源,不發生環境污染事件。
8、加強道路和廣場清潔管理。一是對主要街道采用不產生揚塵的清掃車清掃,避免二次污染;二是城內道路禁止大型車輛、農用車和未經清洗的工程車輛通行;三是生活垃圾采用封閉式清運,以防散落;四是夏季高溫時對主要街道灑水降溫防治揚塵。
9、擴大植樹面積,改善空氣質量。堅持開展全民植樹造林是一個改善環境永恒的話題,綠色植物能夠稀釋、分解、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有害、有毒物質,使空氣中的大粒灰塵下降,對提高空氣質量、改善生態環境、應對霧霾天氣、去除空氣污染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植樹造林不僅是防治大氣污染的有效措施,而且還為城區提供了天然氧吧。
10、嚴禁露天焚燒秸稈、推廣秸稈還田。向全場廣大種植戶宣傳焚燒秸稈對大氣環境造成的危害,提高環保意識;大力推廣秸稈切碎拋灑還田技術,逐步建立以地養地的良性循環機制;在春秋兩季容易發生焚燒作物秸稈的時間段由環保、森防、農業、公安等部門建立聯合監察機制,對場域火點時實監控,確保不發生焚燒秸稈現象。
11、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防治水土流失。按照綠色有機農業核心保護區建設的要求,以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水土流失為重點,科學合理配制和使用農藥化肥,逐步增加經濟作物農家肥和生物肥的使用量,減少有害氣體排放和土壤污染;擴大綠色有機作物種植面積,建立完備的農產品質量可追朔制度;推擴節水新技術,增強農業蓄水能力,減少水土流失;加強防護林和種植環境建設。
12、工程用地。實行生態經濟并舉的發展理念,合理布局優化工程用地,水利建設和工程用地要加強對植被的保護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工程完畢要做好植被恢復,建筑物應與自然環境相諧調。
13、大氣污染設施更新改造。“十三五”期間,每年至少完成一個企業大氣污染治理設施升級改造。
14、聲環境綜合治理。在居民區、學校、醫院、機關等敏感區域設立警示牌和禁鳴標示;城建監察中隊要加強城區環境的日常管理,清理在居民區內私設攤點和流動攤販,嚴禁機動車用高音喇叭喚人;加強施工工地的監管,執行敏感時間段的施工規定;工業廠界噪聲要符合相關法規標準;杜絕其他噪聲影響居民生活。
15、輻射安全、危險藥品和醫療廢物管理。依據相關法規建立輻射安全與環境保護組織機構,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操作規程、管理檔案、工作計劃、輻射監測方案、應急預案和輻射防護與安全保衛制度。CT機和X線機要定期檢測取得《輻射安全許可證》后方可運行;危險化學藥品的儲存保管與銷毀要嚴格按照相關法規操作;醫療廢棄物須委托相關資質單位處置,嚴禁自行焚燒處置;醫療廢水經過院內污水處理站處理后達標排放。
16、自然生態保護。對濕地、河流、人工林地及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野生動植物給予保護并建立與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加快植樹造林進程,增加綠色覆蓋率,擴大濕地函養區面積,為野生動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繁衍棲息地,并營造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和景觀,建成和完善綠色旅游通道;以場部為中心,以阿南、富榮、團山三大管理區為支撐,以北山公園為亮點繼續開展卓有成效的綠化美化工程,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宜居宜業的美麗山城。
17、做好環境來訪接待和處置。建立環境來訪接訪制度,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如實記錄和現場調查取證,事情處置完畢要向來訪人反饋,做到來訪有接待,訪后有回音。對于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施行污染消除倒計時,限期整改,并向來訪人說明,使環境來該逐年下降,維護社會穩定。
18、環保宣傳。因地制宜地開展環保宣傳進企業、進學校、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進商場、進工地、進醫院等宣傳活動,向職工群眾宣傳環保法規,傳遞“低碳、綠色”生態環保理念,克服生活陋習、崇尚健康生活方式,營造人人關心環境,人人保護環境的良好社會氛圍;向企業宣傳“企業發展 環境優先”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倡導循環經濟,促進清潔生產;宣傳農場生態建設環境保護新舉措新成果,探索環境保護的新思想和新途徑,通過傳宣活動使環境保護意識深入人心。
(五)保障措施
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針,以配合管理局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為中心任務,農場主管領導為生態墾區建設和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在成立生態墾區建設領導小組基礎上,按照部門職責分工,要把生態墾區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完成情況納入到年度考核,做到責任明確、人員到位、經費到位、措施到位,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合力。
2、提高公眾參與意識。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力量源泉,環境保護要緊緊依靠群眾和社會各界力量,通過宣傳活動讓更多的人和團體參與其中。同時也要認識到:只有當人們感受到美好環境帶來生活品質的提高,才能使保護環境變成自覺行動,各種保護活動才能扎實有效的開展并取得實效,逐步樹立起環境保護的良好社會新風尚。
3、把環境保護與城鎮建設相結合。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促進城鎮發展,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高質量施工、高效管理保證城鎮建設的科學性和前瞻性,做到環境優先 生態立鎮,確保環境優美山城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4、把環境保護與發展工業相結合。科學合理規劃建設好工業園區,擴大綠化面積和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生態工業,支持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改進和更新除污設施,削減污染物總量指標,逐步實現煙氣在線監測全覆蓋。
5、把環境保護與農業生產相結合。以生態經濟系統原理為指導,建立資源、環境、效率、效益兼顧的綜合性農業生產體系,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基地建設,科學合理配制和使用農藥化肥,嚴禁秸稈焚燒,減少對土壤、水體和大氣環境的污染。
6、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追求優良環境和建設生態環保宜居宜業美麗山城的呼聲越來越高。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不僅順應了職工群眾的期盼,而且可以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造福廣大群眾。
結束語:
八五四農場是位于黑龍江省虎林市境內的邊垂小鎮,勤勞樸實的農場人用自己的雙手在北大荒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默默耕耘,經過三代人的建設,如今的北大荒已從過去的馬拉人扶犁到如今的百萬機械耕作在廣袤的田野上;從當年的馬架子到今天的高樓林立,生態環境也已成為農場人引以自豪“資本”。身為北大荒的兒女,我們要責無旁貸地接過父輩們手中的接力棒,把農場建設的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 孫炳彥,胡濤,關于小城鎮環保工作的若干思考,環境保護,2001年第4期.
[2] 沈林玲,殷程鵬,仲躋芳,關于小城鎮環保工作的幾點思考,重慶環境科學,2001年12月第6期.
中國科技博覽2016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