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很多年輕人意識到要為父母養老的重要性的時候,我們身邊有一位年輕人早在十年前就已經為父母做好打算了。原本的他是陽光帥氣的潮男,是什么讓他做出改變?BTV青年頻道《北京客》為您講述年輕人還能如何為父母養老。
19歲辦養老院,如今院里有近200位老人
美國的最新一項報告指出:2015年中國的老年人口將超過2.3億,2050年全球的老年人比例會超過5歲以下兒童的兩倍多,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老年人人數超過兒童。當很多年輕人開始意識到如何為父母養老的重要性的時候,有一位年輕人,十年前已經為父母做好打算,他就是80后的養老院院長閏帥。曾經的他也是一個陽光帥氣、愛街舞、愛Rap(說唱)的無憂無慮的北京男孩兒,“我以前玩得比較瘋,每天出沒于北京的各大夜店,家里還有點家底兒,就各種造。”十年前父母相繼病倒,19歲的閏帥獨自支撐起了面臨崩坍的家,“那時候反差非常大,原來衣食無憂的生活,突然你要去奔波去奮斗才能活著。”從那天起,每天早晨七點查房、采購、接待家屬、陪老人聊天,成為了閏帥生活的一部分,十年的時間,養老院里面的老人,已經從他接手時的個位數上升到了近200位。
在閏帥看來,送父母去養老院養老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我以后肯定是把我爸媽送到養老院去養老的,我覺得放在養老院更靠譜一些。”從干養老院的第一天開始他就在考慮父母的養老方式,“我19歲開始做養老,今年29歲,已經做了十年。我也跟我媽探討過養老的問題,我說有一天你老了,養老怎么辦?肯定我給你養老,但是我忙,沒時間,怎么辦?我媽說:你放心,我還真不用你,咱家開養老院的,但我不住咱家養老院,我住別的養老院,我給你挖人,給你挖技術,給你挖護理員,給你挖老人,我絕對不給你添任何麻煩。我說得了您,您只要好好的就行。那時候我二十一二歲。因為我父母身體狀況不是特別好,我母親之前是癌癥,我父親現在是尿毒癥,一直在透析。過去講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現在是事多的孩子早當家,因為家庭重擔太重了,馬上就是兩個孩子的父親,父母身體又不好,還有二百多個爺爺奶奶,所以很多事情要提前做好打算。”
87歲老人拒絕去養老院,意外去世
對于養老院養老,有些老人是不接受的,也有人覺得把父母送到養老院是不孝順的。《北京客》國際朋友圈、來自埃及的周曉龍就不支持這種做法,“在埃及這個問題可能會嚴格一點,把自己的父母送到養老院的話,屬于不孝順,很丟人現眼的。我覺得這不僅是錢的問題,這是感情的問題。你小的時候不會走路不會吃飯,爸媽沒有把你送到什么地方,他們把你照顧好,現在他們老了,你就把他們送到養老院,讓別人照顧他們,我覺得這很(不好)。”
來自奧地利的歐朦熙很能理解養老院養老這種方式,“小時候我就記得老人應該要在養老院,我們沒有跟父母住在一起的習慣,他們也不愿意,他們覺得我們應該有我們的隱私權,不應該住到一起,國家也有一些補貼。老年人到一定的年齡,什么都需要幫助,你又不是一直在家,不是一直在看著他。我有親身經歷,我奶奶就是這么去世的。當時我奶奶87歲,我們都說要讓她去養老院,她就是不愿意,她說我還能開車,我還挺好的,我還挺年輕。她自己開著車去飯館吃飯,然后又回來,但是走路特別慢。她有一次停車的時候,走路,從前車尾那里摔倒了,我們一直不知道她在哪兒,打電話也不接,(有人)路過才發現,48小時之后才找到她。現在我姥姥在養老院,他們照顧得真的是(很好),我進去看,一個人在工作,就跟她玩撲克牌,玩一下午。你把他放到養老院,并不代表你不經常去看他,你可以天天去看他。”
對于這個話題,閏帥也有話要說,“中國有句話叫順者為孝,可是現在年輕人每天都很忙,沒有時間去照顧父母,你又顧忌面子,不把他送到養老院,父母在家做什么?第一,每天給你洗衣服、做飯;第二,給你帶孩子。他每天圈在這個圈子里,沒有自己的生活,我覺得這不是孝順,這是一種情感的綁架。年輕人和老年人的生活習慣不在一條線上,尤其在北京,我們年輕人每天有可能夜里工作到一兩點鐘,早上九十點鐘起床,午飯和早飯一起都解決掉了,而老年人不可以,每天一日三餐都要吃。我們每天上班到下班,老人已經休息了,我們見不到他們,也不知道他們會有什么情況發生。中國人最講孝道,我們希望我們的父母更好,但是現實是工作很忙,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養老新模式:以房養老、旅居養老、抱團互助式養老
除了傳統的養老院養老方式,還有一些逐漸被人們接受的養老新模式,以房養老就是其中一種。閏帥說:“像以房養老,前年去年開始,比較盛行的一種方式是,自己家房間比較大,住不過來,而且又地處北京或者風景區,有養老公司幫你代行托管,你只要住其中一間,把另外幾間房騰出來,讓別人運作,讓別的老人住進來。”
而旅居養老也是現在老年人普遍開始接受的一種養老新模式,它是指養老機構在不同的城市都建有養老院,老年人夏天到北方養老,到了冬天就可以到海南、云南等氣候好的地方養老。閏帥說:“老年人可以把自己的房子跟別人‘互換,假如你是海南的,沒來過北京,咱倆可以互換,通過第三方公司,我去海南住,你住我北京的房子,這種方式是比較好的。”
還有一種叫作抱團互助式養老,對于這種模式,閏帥解釋道:“打個比方,咱們幾個老了,非常熟悉,都該退休了,都該找地方養老了,咱們抱一塊堆唄,我護理他,你護理他,咱們一起護理他。大家可以在一個地兒,跟孩子商量,都到海邊,都到某個城市,就住那兒,我們眾創眾籌一所養老機構,一起養老。”
當心養老背后的“貓膩”
數據顯示,2030年前后,我國將進入人口老齡化高峰,看到未來市場的潛力,嗅覺靈敏的商人們開始大做文章,市場上出現了一些打著養老理財幌子的行騙模式,閏帥說:“比如說我要上市,沒錢,需要資金,老年人過來給我投錢,每月給你們分紅,比銀行利息高一點點。但是,想上市拿到分紅,你還得完成你的銷售。何為完成你的銷售,就是老年人拉老年人,你才能拿到這個錢。老年人剛開始覺得以后有固定收益,但是后來發現不對,怎么比銀行收益還低呀,因為你沒拉銷售,我們公司的錢跟銀行是掛鉤的,告訴你沒騙你,但實際上都是他們內部操作。”
還有一件發生在閏帥身邊的真實故事,“有一種方式叫養生養老,這個詞本身并沒有錯誤。我一個哥們的母親退休了,去公園遛彎,有人推出一種新型理念,說我是養生養老的,我送您一箱雞蛋,帶您聽課去,您踏踏實實跟我走,到那兒就聽堂課,什么都不用干,您選擇就選擇,不選擇沒關系。老太太就跟著去了,開車到郊區40分鐘。到那兒以后,坐一大排人,先不去參觀項目,先去會議廳傳授一些養生知識,桌上擺滿了保健品,這個東西使完以后怎么怎么好,這個東西戴上腿就不疼了,底下還安排幾個托兒,基本上90%的老人都上當。大媽回來以后,跟我那兄弟說就買了一個銅牌會員,三萬元,六個月給她調理,說拿那個水泡身上就能治風濕。我說打電話,趕緊退了吧,找半天才退了28000元。還有銀牌會員和金牌會員,銀牌會員交30萬元;金牌會員交300萬元,送房。如果老人沒帶錢,沒關系,有售后,您只需留一個電話,后面就開始(打電話)了,嘴都特別甜。這就是事故養老中的一項。”
國外的養老方式值得借鑒
說起養老,國外也有一些養老方式值得借鑒。荷蘭的養老屬于世界有名的,很多國家的養老模式都是向他們學習的,他們的理念很特別,就是把老人的快樂作為核心,他們認為只要老人快樂就會身體健康、過得更好。他們的老人99歲了可能還在騎自行車、做飯、玩電腦、游泳,而在荷蘭最有名的就是一個被稱作快樂公寓的養老項目。
越來越多的美國老人喜歡住在老年公寓里。一般的老年公寓有多個單元房,只租給55歲以上的老年人。大一些的老年公寓有人管理,也稱“退休社區”或“退休之家”,除了租賃房屋外,還提供就餐、清掃房間、交通、社會活動等便利服務。公寓內每周放一次電影,還提供兩小時免費衛生服務,定時有人上門幫忙,其服務標準不低于四星級賓館。除老年公寓外,“半托制”也受到許多老年人的青睞。所謂“半托制”,就是老人白天在養老機構生活,晚上回到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