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巖
現在有不少老人行動不便,而老年癡呆是造成行動不便的主要原因。如何照護老年癡呆病人?本報采訪到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北京老年醫院的兩位專家:護理部主任鄧寶鳳和護士長郭建春。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常常能看到有些人就在自己家門口卻說不認得回家的路;還有的是家庭條件很好,卻總撿一些破爛回家,弄得家人很尷尬………對此,鄧寶鳳主任指出:實際上這些可能是老年癡呆的表現。老年癡呆分為多種類型,阿爾茨海默病(又稱老年性癡呆)是其中一種,此外還有帕金森型癡呆、路易體癡呆等。老年癡呆一般表現為認知功能損害,如記憶力減退、計算障礙、判斷力差、注意力分散等;精神行為異常,如幻覺、妄想、徘徊、撿拾垃圾等;社會和日常活動能力減退,如不能與周圍人正常交往,不能料理家務,甚至吃飯、穿脫衣服、上廁所等事宜完全需要別人照顧。如果家里有了老年癡呆的病人,需要盡早識別,及時就醫,正確照護。有效的照護對癡呆病人十分重要,可以起到延緩病情發展、改善癥狀和提高生活質量的效果。
程度不同護理方法不同
對于老年癡呆病人的護理,護士長郭建春談道:老年癡呆病人往往因為病因不同、疾病發展階段不同,因此需求有所不同,護理人員要了解病人在不同階段的需求,提供適當的護理方法。老年癡呆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
1.早期階段:這一階段的特征是記憶力障礙,特別是近記憶障礙,是癡呆的最早期癥狀,表現為自己熟悉的東西不知放在何處,記不住朋友的名字,剛吃過的飯菜不能回憶起來,做過的事情很快忘掉,常需做筆記以避免遺忘,管理財務的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興趣及積極性減退。這些癥狀很輕微,進展很緩慢,常不易引起人的注意。這一階段,雖然工作或社交能力有所下降,但基本的生活能力仍然保持,能料理個人衛生、買菜做飯等。這個階段應鼓勵病人多與周圍人接觸或參加社交活動。對于這樣輕度的癡呆病人,不用過度地去關注他的生活,也不是看著患者自己做就不管了,要多詢問、勤觀察、常提醒。可以給他一個小本,讓他自己去記錄每天要干什么,干過的可以打個鉤,沒干的提示他一下,這樣有助于強化病人的記憶力。小本上還可同時記錄病人的家人聯系電話,以防萬一。
2.中期階段:這一期的病人有明顯的認知功能障礙。近記憶力、遠記憶力均有明顯障礙,還可以出現語言理解困難,失認、失用的癥狀以及計劃和決策能力的喪失均有所加重。病人不能勝任原來的工作,可有情感不穩如易怒、抑郁、不安、感情失控等,還表現為注意力散漫、性格變化、行為異常等精神行為癥狀。這一階段病人的生活能力降低,只能料理部分生活,需要別人的幫助。這時不僅要給予患者語言的指導,同時要給予行動上的指導。例如:上廁所需要語言的提示,同時需要把病人攙扶到衛生間。有的病人會刷牙但不會擠牙膏,不會去接水,有的老人能自己吃飯,但是不知道冷熱或是吃多少,所以要幫助他。當老人出現精神行為癥狀或癥狀加重時請及時到醫院就診,不要盲目地應對或忍受。這一階段健康人要參與病人的部分生活,可以通過一些實用的方法來幫助老人彌補認知上的缺失,如陪伴老人聽音樂,常常告訴老人時間與日期或玩智力拼圖等,豐富老人的日間生活,提高老人的認知水平。
3.晚期階段屬于重度癡呆期:這一期病人的各種定向力均喪失,找不到家門,不認識家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姓名。生活完全依賴他人,如:吃飯困難,不主動進食,不能維持起碼的個人衛生,失去認知、理解和語言能力,行走困難,最后只能臥床護理。病人因長期臥床,或者大小便失禁,容易引起許多并發疾病,如肺部感染、壓瘡、泌尿系感染等。對于發展到重度的癡呆,照護起來要更全面、精心,也更辛苦,同時要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照護病人需要細節呵護
郭建春指出:因為癡呆是記憶力、定向力障礙等認知功能障礙、自理能力障礙和社交障礙的一類綜合征,病人缺乏自我照顧能力,也缺乏自我安全意識。所以,在照顧病人時,應注意細節的呵護。
1.情感支持。溫情交流:尊重病人的人格很重要,千萬不要傷害病人的自尊心。應經常用撫摸動作和親切的話語,給予病人關心和愛護。談話時語調低、語速慢、態度要和藹,吐詞清晰、緩慢,不要嘲笑病人、責備病人,也不要生硬地否定病人的要求。
2.加強防護。防止意外:為了保證病人的安全,中度癡呆病人的活動始終置于照護者的視線內,對病情重者或有精神行為癥狀的病人做到24小時有人陪伴。盡量避免病人單獨外出,以免迷路走失。最好給病人口袋里放一個有病人名字、年齡、家庭地址、聯系電話以及病人所患疾病的安全卡。這個卡片就像病人的“救命藥”,如果說病人外出時一旦找不到了,其他人可以通過他身上的卡片及時聯系到他的家人,有助于防走失,減少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另外家中要有安全措施,比如病人穿防滑軟底鞋,浴室、衛生間安裝扶手,臥床病人的床邊加床擋等。
3.日常生活。合理安排:病人的飲食應豐富多樣,定時定量,以高蛋白、低脂肪、高纖維素、易消化軟食為主。
4.進行益智訓練。提高認知水平:鼓勵和誘導病人參加益智活動,如可以利用聽音樂、朗誦、看報紙、讀雜志,給之以視聽方面的外界刺激,調節情緒,改善記憶力。可以讓病人記憶背誦、玩撲克、講有趣的往事,以強化回憶。還可以讓他們做一些泡茶、洗碗、掃地、買東西等簡單家務,強化病人記憶。
5.行為異常的應對技巧:對于有行為異常的病人,應尋找引起異常行為的原因,正確地采取應對方法。如病人有隨地大小便現象,家人就應掌握病人大小便規律,定時督促病人上廁所。訓練病人有規律的生活,周圍環境要相對清靜。當病人有過高或不合理要求時,要有技巧地勸阻或轉移其注意力。
6.晚期癡呆病人要做好口腔護理以及會陰部、皮膚的清潔護理。要經常給臥床病人翻身、叩身、曬被褥,定時通風,防止發生壓瘡、肺部感染。另外給病人做一些肢體關節的被動活動。保持肢體的正常功能,防止關節畸形和肌肉萎縮。
此外,郭建春特別提示:在照護老年癡呆病人的同時,要關心照護人員。因為經常和癡呆病人在一起,多多少少都有心理壓力,剛開始會出現一些焦慮,時間長了甚至會出現抑郁。所以家人要注意關注照護人員。應適當地讓照護人員走出去,或是家里人進行輪換,讓照護人員適當休息并放松心情,目的是更好地照顧病人。
積極預防四項注意
除了照護以外,人到老了提前預防更重要。鄧寶鳳主任強調:由于老年癡呆目前還缺乏針對性的預防措施,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對預防癡呆非常重要。
1.加強腦功能鍛煉。勤用腦,多學習,保持大腦處于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如看報讀書、下象棋、背詩詞、學電腦、習書畫,特別是與人交談討論等,都可以幫助保持和增強記憶功能和智能。給自己制定力所能及的目標,多做開發記憶力和智力的健腦活動,適度的壓力對活躍大腦有促進作用。
2.堅持健康生活方式。體育鍛煉,比如每天練太極拳、慢跑、散步等,久坐后最好站起來活動活動,每天睡覺前給自己按摩一下腳底等。體育鍛煉既可強身健體,也有利于健腦。經常活動四肢,身體各部位才能協調好,也就不容易出現認知功能衰退和運動失調,同時對記憶也有明顯的幫助,推遲大腦的老化。注意生活規律,營養膳食,以谷物、豆類為主,攝入優質蛋白,多食蔬菜、水果,忌煙、少飲酒。心態平和,樂觀開朗,不要計較。通過多種積極的努力,就有可能遠離老年癡呆。
3.家庭關愛。社會關注。老年人需要全社會的關愛,老年癡呆不光關系到老年人群,這是個社會問題,關系到我們每一個人。關注他們的今天,就是關注我們的未來。癡呆老人需要更多關愛,子女們要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走走、說說話、談談心,創造幸福、溫馨的家庭氛圍。關愛不僅僅限于老人的兒女們,而是讓全社會共同關注、愛護他們,比如提倡在老人熟悉的社區、街道建立關愛老人的“集體生活之家”或日間照料中心,既能解決家庭的負擔,又便于老人與老人之間的溝通與聯系,讓老人能安逸安然地度過自己的余生。
4.定期篩查。由于老年癡呆的發病十分隱匿,而子女常常以為記憶力變差、脾氣不好都是老人家的“正常現象”,這使得相當一部分老年癡呆患者沒有被及時發現而耽誤了治療。建議老年人每年進行體檢的時候,最好也檢查一下“智力和心理”,做做“簡易精神狀態檢查”,早期發現老年癡呆癥狀,早期進行干預治療,能改善老年癡呆的癥狀,對老年人的生活非常重要。如果家人發現老人性格改變、情緒異常、記憶遺忘等癥狀,要到醫院進行篩查,早診斷、早治療,關于老年人記憶障礙最好去有記憶門診或癡呆門診的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