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世壽 彭丹寧
【摘要】在水土保持中,生態補償是十分重要的方式,生態補償指的是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上積極構件生態環境,在實際應用中能夠起到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因此,加強對于生態補償機制的研究至關重要。對此,本文首先對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理論以及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補償的適用范圍進行了介紹,然后結合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的基本框架對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方式進行了詳細探究。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補償
1、引言
現如今,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水土流失問題十分嚴重,不僅會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而且還會造成資源浪費問題。另外,在工農業發展中,過度開墾也會造成水土流失問題。因此,建立并完善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理論與機制對于促進社會經濟生態和諧發展能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理論
現如今,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在水庫等工程建設過程中,在對土地、植被、礦產等資源的利用過程中,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問題,資源浪費現象越來越嚴重,而水土流失問題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而生態補償就是降低在此過程中的補償代價,對于受到損害的資源和人群的一種補償形式。在生態補償中,水土保持生態補償針對性較強,主要是對水土流失所造成的生態破壞的補償,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理論基礎包括環境資源理論、生態學理論等等,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生態、資源、經濟等多個因素合理補償。
3、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補償的適用范圍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的適用范圍即為水土流失范圍,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的應用劃分為水土流失是否已經給區域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界限的劃分在于水土流失問題是否對當地環境造成影響,對于這一問題,風沙區、山區以及丘陵區都不存在任何意義,關鍵在于平原區是否能夠接受。平原地區在水庫建設方面很容易造成河道、灌區淤積問題,因此很容易明確責任主體。但是,泥沙的來源無法準確確定,因此很難確定責任主體。另外,由于對于水土流失的調查和觀測系統不夠完善,因此,相關工作人員很慢了解水土流失實際情況,可以肯定平原區存在水土流失與影響,因此,可以將平原地區水土流失問題納入水土保持生態補償范圍中,但是,補償標準上應該低于山丘區域。
4、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標準和原則
4.1 補償標準
補償標準可以分為兩種,分別是充分補償和必要補償。具體而言,在水土保持生態補償中,如果應用充分補償標準,則補償價值應該確保高于水土流失所造成的損失,必須包括水土流失問題治理所需要的全部費用。根據調查研究,水土流失問題治理所需要的費用是十分巨大的,由此可見,我國水土流失問題十分嚴重,而且水土保持十分嚴峻。另外,在工農業發展中,所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十分嚴重,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很難直接計算,因此,在水土保持生態補償中,可以根據補償主體的支付能力,結合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綜合考量,確定合適的補償金額。
4.2 補償原則
在水土保持生態補償中,一旦確定收益主體,就應該將其確定為水土流失補償方,然后向其征收補償金,用于水土保持治理中。如果無法準確確定收益主體,則政府可以采用強制收取稅費的形式提供補償。
5、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的實行方法
5.1 明確水土保持生態補償主體
(1) 明確責任主體。在生態資源開發過程中,資源開發者和資源使用者會取得一定的收益,但是也會對水土保持功能造成影響,造成水土流失問題。因此,在水土保持生態補償過程中,可以根據生態資源開發利用者的收益情況明確水土流失因果關系,明確責任主體,依據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開展生態補償活動。
(2) 深入研究水土保持的特殊要求。生態環境比較復雜,現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開發力度不斷加強,而在此過程中所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由于很多影響因素會造成生態環境問題,而且生態環境問題的復雜程度比較高,因此,必須予以高度關注,促進社會經濟生態和諧發展。現階段,雖然人們已經逐漸意識到建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生態補償難度較大,涉及范圍較廣,因此建設生態補償機制的難度也比較大。對此,必須進行深入研究分析,這樣才能確保水土保持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3) 不同地區對于水土保持產品的效應要求是相同的,因此,如果在上游區域出現水土流失問題,則不僅會對上游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同時也會制約下游社會經濟發展,同時還會對下游的防洪帶來威脅。因此,在水土保持中,必須明確意識到公共產品效應一致性危害問題。
5.2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方式
現如今,水土補償的生態補償方式有很多種,包括資金補償、政策補償、實物補償等等。其中,資金補償指的是對于水土流失問題,直接基于項目支持、中央財政轉移等等;而政策補償指的是對于水土流失問題地區,當地政府應該予以特殊照顧,在稅賦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最后,實物補償指的是,對于由于水土流失問題而造成經濟損失的農戶,予以物質方面的補償,包括補貼糧食、提供化肥農藥、農業生產機械設備等等。
通常情況下,在水土保持生態補償過程中,可以綜合應用多種補償方式,一方面,政府可以對水土保持給予生態補償,同時,還可以提供一些惠民政策,積極調整水土流失區域產業機構,增加資金投入,大力扶持綠色項目建設,促進水土保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升。對于生產建設類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政府可以依據法律規定適當征收水土治理補償費用,并嚴格落實保證金制度,盡量避免再次出現水土流失問題。
5.3 完善立法工作
為了為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工作提供法律支持,必須建立并完善水土保持生態理論補償理論,推進相關立法工作的順利開展,這樣才能確保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工作的開展能夠有法可依。與此同時,完善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立法工作,還能夠對水土保持工作起到監督作用,在法律法規的監督和約束下,水土保持工作能夠順利推進。最后,在明確法律制度規定的前提下,人們能夠提高水土保持意識。
5.4 建立專門的生態補償管理機構
現如今,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涉及很多部門,包括水利部門、環境保護部門、國土資源部門等等,由于管理部門較多,因此在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難度較大,復雜程度比較高。對此,可以建立生態補償管理機構,對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工作進行規范化管理,這樣才能有效推進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工作的順利開展,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在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工作中,生態補償管理機構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統一籌集水土保持生態償金,然后由各級政府進行統一的財政劃撥。第二,在水土保持生態補償中,應該做好專款專用,加強賬戶掛歷,確保資金使用明確,避免出現重復撥款的問題。第三,嚴格控制水土保持系項目招投標,在水土保持質量工作中加強監督管理,確保將水土保持工作落實到實處。第四,政府應該加強宣傳教育,指導生態補償活動的正常開展。第五,建立并完善補償資金使用效益的評估機制,將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結果納入政府官員的績效考核中,并分階段性對治理結果進行評估。
6、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改善水土流失問題,建立并完善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在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實施生態補償機制,能夠明確生態補償主體,然后約束其開展生態補償活動,對于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生態和諧發展十分關鍵。因此,現如今,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必須加快構建生態補償機制。
參考文獻:
[1]王潔,米勇,米秋菊,等.論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4(04):31-32.
[2]譚敏.對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的淺述[J].華東科技:學術版,2015(09):167-167.
作者簡介:
彭世壽 男 (1968-)苗族 貴州天柱人 碩士研究生 高級工程師 主要從事:開發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工程設計。
彭丹寧 女(1996-)侗族 貴州從江人 在校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