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忠舉
【摘要】針對傳統的“先破壞后治理”的水土保持思想,我國水土保持法將“預防保護”視為水土保持措施實施的先導,立足于阜新市丘陵地區水土保持預防保護現狀,筆者從原生態植被保護、經濟杠桿的運用、生態保護工程、監督機制等角度對水土保持預防保護進行相關探討。
【關鍵詞】水土保持,預防保護,策略,措施
1、水土保持預防保護概述
阜新市地處遼西北風沙丘陵區,其特殊的自然條件與氣候特點造成全市水土流失面積高達1050萬畝,在全市總面積中占比68%,在近幾十年來,阜新市不斷采取水土保持預防保護措施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尤其是“十一五”期間對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礦區水土流失恢復治理措施的施行,對本市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工作意義重大。“十二五”期間,全市投入4.3億元用于大凌河和柳河等水土流失嚴重、生態脆弱的河流流域綜合治理、坡耕地整治、生態修復等方面,區域內水土流失面積占比進一步下降到25%,水土保持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
2、水土保持預防保護策略與措施
我國水土保持法明確規定了“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水土保持理念,充分反映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存的可持續發展思想,也是今后指導我國水土保持工作的八字方針,具體而言,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出發做好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工作。
2.1 保護原生態植被
在自然界長期進化過程中,原生態植被與土壤基質、天然降雨、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了自然和諧、相互依賴、各取所需的穩定關系:區域內降水量增加,加速植被生長與演化進化,同時植被對地表的保護功能也會增強;相反,降水量減少,則植被生長延緩甚至暫停,其保持水土功能則相應弱化。所以,如若水利水電工程項目所引起的水土流失明顯小于該地域土壤所允許的水土流失量,則必須采取植被保護措施代替人工植樹種草,以促進區域內原生態植被的自然修復與演進。
按照水土保持法規定,水利水電工程項目在選址時必須避讓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域,如若無法避讓,必須按照高防治標準,最大限度減少對地表與植被的擾動,控制水土流失。原生態植被是在自然界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累積形成的,一旦破壞,無法修復,所以在工程項目施工建設過程中,應采取各種措施盡可能降低對原生態植被的破壞。
2.2 充分發揮經濟杠桿的作用
(1)推進土壤植被資源有償使用
人們在開發利用土壤植被等生態資源的過程中存在種種不經濟行為,如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工程項目土石方挖填必須保持平衡,但事實上工程施工者為了節省運輸成本就近挖取土石、就近傾倒廢土廢渣等“短視”行為普遍存在。針對這一問題,政府可對其征收土壤植被費(稅),通過稅收這一經濟杠桿調節施工者的行為,實現內部挖填土石方的平衡,起到保護土壤植被資源的積極作用。
(2)實施生態補償政策
為保護生態環境國家出臺政策限制對重要生態功能區域的開發性行為,則會大大制約該區域經濟發展,所以國家經濟開發與限制政策的出臺必須既考慮政策的引導作用,也要鼓勵開發者通過生態補償方式加強生態保護。例如國家向水土資源使用者征收開發利用費(稅),再用這些資金用于受擾動地區的生態保護、退耕還林、生態移民,這屬于跨區域生態補償。
(3)加大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力度
按照水土保持法規定,若生產建設項目位于山區、丘陵區、風沙區等水土流失易發區,且對原水保設施、植被地貌等產生擾動,并無法恢復到原有水土保持功能的行為,必須征收水土保持補償費,用于水土流失預防與治理專項用途。在此之前,按照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所規定的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標準較低,很難發揮到“補償”的作用,且缺乏強制性,對項目開發者很難起到制約作用。
2.3 加大生態保護工程力度
(1)生態修復工程
遵循自然界生態平衡、進化演進原理,通過人工輔助措施,使某一地區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功能逐漸恢復的綜合措施統稱為生態修復工程。人類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的不斷擾動引起生態系統的退化現象,土地沙漠化進程的加快,水土流失面積與強度的增加,種種行為都應該受到制約與限制,通過國家政策支持與資金補償,積極實施輪封輪牧、禁牧養草、退耕還林,逐漸實現生態自然修復。
(2)退耕還林還草工程
當前國家對退耕還林還草行為實施(糧食和生活費)直接補貼政策,成效顯著,既加快了水土保持進程,又降低了水土流失危害程度。國家在對包括阜新在內的西北部地區實施有計劃、分步驟的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陡坡耕地、造林種草等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試點示范等活動,并以此為契機,以點帶面、穩步推進,在我國生態脆弱地區、預防保護區域逐步實現水土保持規范化、常態化。
(3)生態移民工程
為保護某特殊區域內的生態環境或加速生態的修復而進行的移民便屬于生態移民,是在當地生態環境惡劣、不具備就地扶貧條件情況下將當地群眾整體遷出的做法。生態移民在很多國家與地區得到廣泛應用,成效顯著,而在移出地實施封禁,既保證了移民區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又有助于生態脆弱區自然環境的改善。
2.4 加強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力度
雖然水土保持法對建設施工項目加強土壤植被資源的保護已經做出相當明確的規定,但是出于自身經濟利益考慮,建設單位沒有動力切實執行,這就要求加強水土保持相關的監督制法,保證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如當前水土保持方案的審批驗收制度,通過生態移民將貧困群眾移出生態脆弱區和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對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區加強管護與巡查,樹立保護區警示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的宣傳力度,嚴查破壞水土資源的違法行為等措施都是加強監督的重要舉措。
3、結論
阜新丘陵區是北方土石山區的典型代表。土壤表層疏松、夾雜石礫、土層淺薄、蓄水能力差,生態退化成為制約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需要政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積極引導農戶改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加大對建筑開發項目生態擾動的限制,落實生態脆弱區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加大監管,綜合利用多項水土保持預防策略與措施,加快生態環境修復與保護的步伐。
參考文獻:
[1]翟然,張薈瑤, 水土保持預防保護策略與措施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SWCC,2014(5):14-16.
[2]李慧,水土保持預防保護策略與措施簡析[J].華東科技.2015(3):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