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霞 甄寧 呂冬芳 王雪笠
[摘要] 目的 探討生物反饋療法對帕金森病患者情緒的改善作用。 方法 選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診治的帕金森病患者56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28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治療,觀察組患者實施生物反饋療法治療。于治療前后分別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帕金森病統一評分量表(UPDRS)評分。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結果 治療后,兩組患者焦慮程度、抑郁程度均明顯減輕,HAMA評分(軀體性焦慮、精神性焦慮、總評分)、HAMD評分(焦慮、體重、認知障礙、日夜變化、遲緩、睡眠障礙、絕望感、總評分)、UPDRS評分(精神行為和情緒、日常生活能力、運動檢查、治療的并發癥、修訂的HOEHN&YAHR分級、SCHWAB&ENGLAND日常活動能力量表)均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焦慮程度、抑郁程度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HAMA評分(軀體性焦慮、精神性焦慮、總評分)、HAMD評分(焦慮、體重、認知障礙、日夜變化、遲緩、睡眠障礙、絕望感、總評分)、UPDRS評分(精神行為和情緒、日常生活能力、運動檢查、治療的并發癥、修訂的HOEHN&YAHR分級、SCHWAB&ENGLAND日常活動能力量表)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結論 生物反饋療法可明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情緒狀況。
[關鍵詞] 生物反饋療法;帕金森病;情緒
[中圖分類號] R6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03(a)-0012-05
Improvement effect of biological feedback therapy on emotion of patients with Parkinson disease
ZHU Yanxia ZHEN Ning LU Dongfang WANG Xuel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Bethune International Peace Hospital,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05008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mprovement effect of biological feedback therapy on emotion of patients with Parkinson disease. Methods 56 Parkinson disease patients from October 2013 to October 2014 in Bethune International Peace Hospital were selected, who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28 patient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was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and observation group was received biological feedback therapy. All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by 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ale (UPD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reatment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degre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reduced significantly, while HAMA score (somatic anxiety, mental anxiety, total score), HAMD score (anxiety, body weight, cognitive impairment, diurnal variation, retardation, sleep disorders, despair sense, total score) UPDRS score(mental behavior and emotion, ability of daily life, motor examination, treatment of complications, revision of HOEHN&YAHR grading, SCHWAB&ENGL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wo group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fter treatment, degre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HAMA score (somatic anxiety, mental anxiety, total score), HAMD score (anxiety, body weight, cognitive impairment, diurnal variation, retardation, sleep disorders, despair sense, total score), UPDRS score (mental behavior and emotion, ability of daily life, motor examination, treatment of complications, revision of HOEHN&YAHR grading, SCHWAB&ENGL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Biological feedback therap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emotion of patients with Parkinson disease.
[Key words] Biological feedback therapy; Parkinson disease; Emotion
帕金森病是一種發生于中老年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1-2],主要的臨床表現為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遲緩和姿勢步態異常等。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3-4],這會明顯影響到患者的心理狀況、生理狀況,顯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5-6]。生物反饋療法利用現代生理科學儀器,通過人體內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饋,使患者經過特殊訓練后,進行有意識的“意念”控制和心理訓練,通過學習達到隨意調節自身軀體功能的目的,從而消除病理過程,恢復身心健康[7-8]。為了探討生物反饋療法對帕金森病患者情緒改善的作用,本研究選取帕金森病患者56例,將其分為兩組,實施不同的治療方案進行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0月~2014年10月石家莊市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診治的帕金森病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原發性帕金森病的診斷標準(2005年)[9],經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確診,排除患有器質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齡50~77歲,平均(64.2±5.3)歲;病程1~10年,平均(3.9±1.4)年。觀察組患者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齡51~76歲,平均(64.0±5.1)歲;病程1~11年,平均(4.0±1.5)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已取得患者家屬同意,且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治療。觀察組實施生物反饋療法治療,所用儀器為北京博達技術研究所生產的JD/PW-5型高級肌電皮溫生物反饋儀,實施單人單機操作,將治療室光線調暗,保持整潔、安靜,控制室溫為18~25℃,房間要有一定的隔音效果。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將枕頭適度調節,在頸部稍微墊起來,以放松頸部肌肉,將雙臂自然平放于身體兩側,將預置電極安放于患者前臂肱二頭肌皮膚上接受肌電值,然后播放錄音指導語,在治療師指導下開展肌肉放松訓練,通過聲反饋和光反饋來感覺肌肉放松狀態,等肌電下降后,隨時調整肌電預置水平,控制時間為40 min,每周進行5次治療,治療周期均為15 d。于治療前后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帕金森病統一評分量表(UPDRS)評定。
1.3 觀察指標
帕金森病患者的觀察指標:HAMA評分(軀體性焦慮、精神性焦慮、總評分)、HAMD評分(焦慮、體重、認知障礙、日夜變化、遲緩、睡眠障礙、絕望感、總評分)、焦慮程度(嚴重焦慮、肯定有明顯焦慮、肯定有焦慮、可能有焦慮、無焦慮)、抑郁程度(嚴重抑郁、肯定有抑郁、可能有抑郁、無抑郁)、UPDRS評分(精神行為和情緒、日常生活能力、運動檢查、治療的并發癥、修訂的HOEHN&YAHR分級、SCHWAB&ENGLAND日常活動能力量表)。
1.4 評定標準
1.4.1 HAMA的評定標準[10]:分為軀體性焦慮(肌肉系統癥狀、感覺系統癥狀、心血管系統癥狀、呼吸系統癥狀、胃腸消化道癥狀、生殖泌尿系統癥狀、植物神經系統癥狀)和精神性焦慮(焦慮心境、緊張、害怕、失眠、認知功能、抑郁心境、與人談話時的行為表現),采用0~4分的5級評分法進行評定,滿分56分,分數越高,焦慮越明顯。分數≥29分為嚴重焦慮,21~28分為肯定有明顯焦慮,14~20分為肯定有焦慮,7~13分為可能有焦慮,≤6分為無焦慮。
1.4.2 HAMD的評定標準[11]:包括抑郁情緒、自罪感、自殺、入睡困難、睡眠不深、早醒、工作和興趣、阻滯、激越、精神性焦慮、軀體性焦慮、胃腸道癥狀、全身癥狀、性癥狀、疑病、體重減輕、自知力,分為焦慮、體重、認知障礙、日夜變化、遲緩、睡眠障礙、絕望感7個因子,采用0~4分的5級評分法進行評定,滿分68分,分數越高,抑郁越明顯。分數≥36分為嚴重抑郁,21~35分為肯定有抑郁,8~20分為可能有抑郁,≤7分為無抑郁。
1.4.3 UPDRS的評定標準[12]:包括44個條目,分為精神行為和情緒(16分)、日常生活能力(52分)、運動檢查(56分)、治療的并發癥(23分)、修訂的HOEHN& YAHR分級(5分)、SCHWAB&ENGLAND日常活動能力量表(10分),6個維度,分別計分,分數越低,患者的病癥越輕。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A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HAMA評分中軀體性焦慮、精神性焦慮評分及總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HAMA各項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患者HAMA各項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HAMD評分中焦慮、體重、認知障礙、日夜變化、遲緩、睡眠障礙、絕望感評分及總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HAMD各項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患者HAMD各項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焦慮程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焦慮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焦慮程度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患者焦慮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抑郁程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抑郁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抑郁程度均較治療前明顯減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患者抑郁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UPDR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精神行為和情緒、日常生活能力、運動檢查、治療的并發癥、修訂的HOEHN&YAHR分級、SCHWAB&ENGLAND日常活動能力量表等UPDRS各項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UPDRS各項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 < 0.05);觀察組患者UPDRS各項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5。
3 討論
帕金森病又稱震顫麻痹,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13-14],其主要臨床特點為靜止性震顫、動作遲緩及減少、肌張力增高、姿勢不穩等。帕金森病因迄今未明,其主要病理改變是中腦黑質致密部多巴胺神經元變性、死亡和胞質中Lewy小體形成。通常人們總關注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癥狀及體征,對帕金森病患者的非運動癥狀關注及研究比較少,但是,帕金森病的非運動癥狀也是影響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15-16]。在帕金森病的非運動癥狀中,認知功能下降、情緒障礙、睡眠障礙是非運動癥狀的三大癥狀,也是影響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質量的三大因素。帕金森病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緒改變,可能出現焦慮、抑郁病癥[17-18],對疾病與治療失去信心,無法有效配合治療,這樣容易造成疾病的進一步惡化。
生物反饋學習過程就是學習正確操作性條件反射,對抗病態性條件聯系,從而糾正和矯正不良行為和習慣,消除病體癥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生物反饋療法對多種與社會心理應激有關的心身疾病都有較好的療效[19-22]。利用生物反饋療法來治療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礙,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質量,為其提供一種無創、無痛、操作簡單、無任何毒副作用的治療方法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助于提高患者配合治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減輕焦慮、抑郁病癥的影響。
HAMA與HAMD能真實有效地反映出患者的心理狀況。UPDRS能準確評定患者的疾病狀況。這些量表的綜合評定是帕金森病患者情緒與生活質量的重要參考指標。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HAMA評分(軀體性焦慮、精神性焦慮、總評分)均顯著降低,焦慮程度均明顯減輕。觀察組患者HAMA評分中軀體性焦慮、精神性焦慮及總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焦慮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生物反饋療法可明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焦慮狀況。治療后,兩組患者焦慮、體重、認知障礙、日夜變化、遲緩、睡眠障礙、絕望感、總評分等HAMD各項評分均顯著降低,抑郁程度均明顯減輕。觀察組患者焦慮、體重、認知障礙、日夜變化、遲緩、睡眠障礙、絕望感、總評分等HAMD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抑郁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生物反饋療法可明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狀況。治療后,兩組患者精神行為和情緒、日常生活能力、運動檢查、治療的并發癥、修訂的HOEHN&YAHR分級、SCHWAB&ENGLAND日常活動能力量表等UPDRS各項評分均顯著降低。觀察組患者精神行為和情緒、日常生活能力、運動檢查、治療的并發癥、修訂的HOEHN&YAHR分級、SCHWAB&ENGLAND日常活動能力量表等UPDRS各項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生物反饋療法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臨床病癥,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情緒。
綜上所述,生物反饋療法可明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情緒狀況,值得臨床推廣使用。但此次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樣本量較少,仍需要進一步擴大,觀察時間較短,仍需要進一步延長。
[參考文獻]
[1] 馬建軍,李學,楊紅旗,等.左旋多巴對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前瞻性記憶和情緒記憶的影響[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6(1):59-61.
[2] 崔偉,謝丙玓.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認知功能變化及影響因素[J].山東醫藥,2015,55(17):49-51.
[3] 余舒揚,劉卓,孫莉,等.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礙相關因素分析及其對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6(14):3956-3963.
[4] 熊康平,李潔,毛成潔,等.帕金森病患者客觀睡眠障礙的特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2,45(6):377-381.
[5] 孫莉,劉卓,黃曦妍,等.帕金森病輕度認知障礙的特點、相關因素及其對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6(10):2634-2639.
[6] 任肖玉,周明珠,干靜,等.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3,32(4):353-356.
[7] 張斌,陳瑜,邱致燕.生物反饋療法對大學生抑郁情緒治療的效果[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12):1882-1883.
[8] 陳濤,席剛明,汪健,等.鹽酸帕羅西汀聯合生物反饋治療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癥狀的臨床觀察[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0,5(1):76.
[9] 蔣雨平,王堅,于正同,等.原發性帕金森病的診斷標準(2005年)[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06,14(1):40.
[10] 項洪艷,金亞蓓,孫占玲.背俞穴埋線對圍絕經期抑郁焦慮患者Kupperman評分和HAMA評分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13,32(5):347-348.
[11] 金亞蓓,項洪艷,鄭利芳.背腧穴埋線對圍絕經期抑郁焦慮婦女HAMD評分和血清性激素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3,31(6):1322-1324.
[12] 王冰,徐軍,湯修敏.帕金森病統一評分量表信度和效度研究[J].山東醫藥,2009,49(28):88-89.
[13] 倪小青,張家偉,張曉飛,等.鹽酸美金剛治療老年帕金森病癡呆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 33(20):4969-4970.
[14] 馮艷,馬建軍,徐長水,等.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認知功能與血尿酸及相關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14):2853-2854.
[15] 馬敬紅,鄒海強,孫菲,等.帕金森病抑郁癥狀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1, 32(6):777-780.
[16] 董宏利,劉春風,胡小偉,等.帕金森病患者非運動癥狀對其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醫學雜志,2014,94(11):813-815.
[17] 沈晶婧,汪麗芳.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合并焦慮、抑郁的心理護理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2,10(5):760-761.
[18] 梁普瑩,岑慧紅,周玉蘭,等.帕金森患者抑郁焦慮相關危險因素調查及心理護理對策[J].中國醫藥指南,2013, 11(14):5-6.
[19] 韓剛亞,郭偉,李藝華,等.艾司西酞普蘭合并腦電生物反饋療法治療焦慮障礙[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2, 22(6):408-410.
[20] 田峰,歐薇,張海,等.生物反饋干預對大學生運動員賽前心理應激的影響[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4, 23(2):165-166.
[21] 方翠霓,鄧景貴,宋濤,等.腦電生物反饋治療對帕金森病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31):34-35.
[22] 鄧曉青,滕新,古麗梅,等.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在腦癱兒童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9):164-165,168.
(收稿日期:2015-11-28 本文編輯:任 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