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平++周潔
摘 要:基于1998~2012年各省的面板數據,利用動態廣義矩(GMM)和面板門檻模型實證分析財政分權、社會保障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結果顯示:由于中國城鄉二元經濟的特殊性,財政分權、人均社會保障支出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均成正相關性。但社會保障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存在基于財政分權的雙門檻效應,當財政分權水平較低時,社會保障支出的增加加劇了城鄉收入差距;當財政分權高于一定水平時,社會保障支出有助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關鍵詞: 財政分權;社會保障支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門檻模型 中圖分類號:F81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7217(2016)05-0088-06一、引 言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這表明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問題不僅引起了學術界的討論也引起了國家決策層面的高度關注,而收入差距問題中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問題尤其突出。根據統計局的數據我們發現,1978年中國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是133.6元,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43.4元,相對差額是209.8元;2013年的數據顯示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僅有8895.9元,而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為26955.1元,相對差額增長到18059.2元。絕對差額也由1978年的2.57擴大到2013年的3.03。此外,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自從2002年打破3的界限以來,一直處于3以上的高位,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城鄉收入絕對差在1.5以下,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嚴峻性。因此,研究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對于如何調節居民收入,促進收入分配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文獻綜述財政分權與社會保障支出存在密切的關系,地方政府收入與支出的權利直接影響著當地的社會保障支出水平。Bardhan指出財政分權會導致公共服務水平的下降,這是因為中央和地方在技術、管理與人力資本等方面有顯著的差距[1]。Zou和Zhang認為實施財政分權后,我國中央政府在教育、社會保障等公共物品方面的投資有所減少[2]。基于28個省的面板數據,龔峰,盧洪友發現財政分權度與教育和社會保障支出不足指數呈正相關[3]。關于財政分權如何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學術界的研究主要有兩種結論。第一種觀點支持財政分權有助于減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余長林根據各省的面板數據得出,財政分權明顯有助于縮小中國東部各省的城鄉收入差距,然而對于中部和西部各省這種作用并不明顯[4]。另一種觀點考慮到中國式財政分權的特殊性,認為財政分權引起的政府城市偏向政策加劇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馬光榮,楊恩艷基于實證研究發現分權和競爭激勵地方政府實施城鎮化傾向且忽略農村的經濟舉措,繼而擴大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5]。賴小瓊和黃智淋根據1978~2009年各省的數據指出,無論是在短期還是長期,財政分權對緩解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都沒有起到有利作用[6]。賀俊根據實證研究表明只有改善公共支出的結構和采取適度的分權,才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減小收入差距[7]。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的發展滯后于城市,又由于城市傾向的社會保障政策,社會保障支出體現出顯著的城市偏好,因此我國社會保障支出不但沒能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甚至出現了“逆向調節”的負效應。張翼指出,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長期居于社保體系的邊緣,社會保障制度也遠不及城市完善,這種社會保障二元化導致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8]。徐倩采用GMM估計法分析了1998~2011年各省的面板數據得出,人均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社會保障占財政支出的比例與我國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即社會保障支出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9]。本文基于1998~2012年的省級面板數據,分析了財政分權與社會保障支出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存在協同效應;且運用了面板門檻模型考慮財政分權的非對稱性來探討社會保障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三、理論框架 (一)財政分權、社會保障支出與城鄉收入差距傳統的財政分權理論認為轄區競爭和地方政府信息優勢的存在,使得地方政府在競爭的環境下提高公共支出的效率,進而縮小了收入差距。然而,在現實經濟中,我國財政分權改革將大部分的收入歸于中央,卻將不少的事權歸為地方,一方面雖然促進了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事權與財權的不匹配給收入分配造成了負面影響。中國式財政分權形成的官員晉升考核機制與地方開支的自主權使得各地方政府追逐的目標不是社會福利最大化,而是本轄區GDP最大化,所以地方政府更傾向于將較多財政資源投資于一些類似于房地產等周期短、見效快的高稅收產業部門。財政分權促進了地方政府的生產性公共支出,相對就減少了社會保障等具有再分配作用的公共支出,導致了公共支出結構的扭曲,進一步的擴大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改革后我國的社會保障等公共物品支出大部分由地方政府承擔,而省級政府又將其下劃到較低層次的政府,基層政府的財力不支會導致其更注重城市區域公共物品的供給,而漠視農村地區的需求。因此,財政分權引起的惡性競爭造成了社會保障支出的城鄉二元化,繼而加大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社會保障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受到財政分權的作用,所以存在社會保障支出——財政分權的協同效應;并且可能存在財政分權的門限值,使得社會保障支出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非單調遞增或者遞減。(二)社會保障支出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社會保障支出不僅能緩解貧困、保障收入水平較低階層的利益,還能起到減小純粹的市場分配機制帶來的收入不均等,進而降低收入差距。然而,許多學者基于我國的數據分析發現,由于地方政府在財政支出方面表現出了強烈的城市偏向,導致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存在明顯的城鄉二元化。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的發展遠遠滯后于城市,城市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實現社會化、市場化,建立起了以社會保險為中心的社會保障制度,農村盡管擴大了新農村合作醫療與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但實際受益程度低,人均收益金額少,保障體系仍舊存在諸多缺失與限制。地方政府為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往往會增加城市的社會保障支出,完善城市的社會保障體制,從而進一步加劇了社會保障體系的城鄉二元化。因此在當下的財政體制背景下,地方政府增加社會保障支出不但不能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反而會進一步擴大差距,加劇社會的不公平。我們通過圖1所示的面板數據散點圖對上面影響機制分析中所提及的社會保障支出與城鄉收入差距的基本相關關系進行直觀觀察。圖1中擬合回歸線是向右上傾斜的,表示社會保障支出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正向相關關系。由于沒有控制其他相關因素的影響,散點圖所顯示的相關性還需要進一步面板計量模型的實證檢驗。圖1 社會保障支出與城鄉收入差距的相關關系四、計量模型設定與變量解釋(一)計量模型 1.動態面板模型。由于城鄉收入差距是一個動態過程,現實中可能存在一定慣性特征,因此引進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滯后項,建立了如下形式的動態面板模型:模型中的i,t分別代表省份與年份,αi代表個體效,fd和sse分別表示財政分權以及社會保障支出水平。X代表一些控制變量,這里主要包括城市化水平、經濟發展水平、開放程度和政府競爭程度。μi代表各省觀測不到的個體異質性,ε為殘差項。由于構建的模型中引進了被解釋變量的滯后項,因而解釋變量會產生內生性問題。為了處理內生性問題,采用 Bond、Bover的動態廣義矩方法(GMM)進行計量檢驗[10,11]。由于兩步估計的標準協方差矩陣能更好地處理自相關和異方差問題,因此采用兩步差分GMM估計。2.面板門檻模型。根據前面的理論分析,由于財政分權程度的不同,社會保障支出會對城鄉收入差距呈現出不同的影響。下面選取Hansen創造的面板門檻模型來進行實證分析,先給出單一門檻模型: 模型中fdi,t為門檻變量,γ為特定的門檻值,I為一指標函數。門檻回歸模型的兩個關鍵問題分別是估計門檻值和檢驗門檻值效應是否存在,Hansen給出了相應的做法[12]。首先,根據門檻變量fd將觀測值分為兩個區域,通過求解最小殘差平方和來獲得γ的估計值,即:由于LR1 的分布是不標準的,因此可以通過Hansen建立的公式來得出它的拒絕域,通過計算可知拒絕域為LR1>-2ln (1-1-α),這里α代表顯著性水平。以上參數估計和檢驗是針對單門檻的,雙門檻與多門檻的相關檢驗此處不再做詳細描述。(二)變量界定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已有的文獻相同,這里采用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農村居民的純收入來衡量城鄉收入差距,比值越大,表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越大。財政分權。鑒于本文的研究與社會保障支出有重要聯系,所以采用了財政支出分權(fd)衡量財政分權度,即省級預算內人均支出與全國預算內人均支出比。社會保障支出水平。為了消除人口規模的影響,采用省級人均社會保障支出(sse)來衡量社會保障支出水平。由于2007年我國對財政支出口徑進行了調整,因此,社會保障支出從1997~2006年涵蓋了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行政事業單位的離退休費、社會保障補助支出等。2007~2012年,主要是指社會保障和就業方面的支出。此外,為了防止異方差的影響,本文取其對數。控制變量。城市化水平(urbra),以省級非農業人口比總人口來衡量。經濟發展水平(pgdp),采用人均GDP表示并對其取對數。對外開放程度(open)是各省當年根據美元和人民幣中間價折算得到的進出口總額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用以反映各地區的經濟開放程度。政府間競爭(com),用各省固定資產投資占當年財政支出的比來衡量政府投資競爭的程度。(三)數據來源由于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建立于1997年,選擇以1998~2012年31個省的面板數據為基礎,就財政分權、社會保障支出對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這里使用的數據來源于《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中國人口年統計年鑒》(1998~2012)、《中國財政統計年鑒》(1998~2012)、國家統計網站數據庫。五、實證結果與分析(一)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實證結果與分析根據上述的動態面板模型與估計方法,在模型估計過程中,為了體現財政分權改革的背景下社會保障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的綜合影響,在解釋變量中加入了財政分權與社會保障支出變量的交互項(fdi,t×ssei,t),結果詳見表2。由表2可知Sargan檢驗的P值均大于0.9,說明工具變量整體有效,并且從表中兩個模型的AR(1)和AR(2)結果可以看到,各模型的殘差項均存在一階序列相關性,但不存在二階序列相關性,所以各模型都通過了序列相關性的檢驗,這表明我們采用的廣義矩方法是有效的。實證結果顯示,因變量滯后項gapi,t-1的系數均在0.7以上且在1%的水平下顯著,這說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存在較大的慣性,也就是說,城鄉收入差距前一期結果對后一期有較大影響。充分證明我國近年來城鄉收入差距具有自我增強的動態效應,這符合近年來我國收入差距的現實狀況。由此,因為前期收入差距影響效應的存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仍難以扭轉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趨勢。各模型中sse系數均為正,且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表明若提高社會保障支出水平將會明顯的加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理論分析中社會保障城鄉二元化拉大了城鄉收入差距的推導相符。fd的估計系數在模型1與模型2中均大于0,且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財政分權顯著的加劇了城鄉收入差距。從模型2的結果來看,fdsse的系數為正,且均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在加入交互項fdsse后,sse和fd的系數都有一定程度的擴大,說明之前模型由于沒有考慮到社會保障支出與財政分權對于城鄉收入差距的協同效應,從而對兩個變量的作用效果有一定的低估。實證結果顯示,經濟發展水平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是負的而且都非常顯著,也就是說經濟發展能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對外開放度在模型1中為負,但不顯著,而在模型2中大于0且通過了10%的顯著性檢驗,說明對外開放對城鄉收入差距存在負效應。城市化水平、政府競爭的系數在模型1與模型2中都為正,說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政府競爭愈發激烈會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二)面板門檻模型實證結果與分析根據模型估計及檢驗方法,首先對門檻效應進行檢驗,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從表3可以看出,單門檻效應在5%的水平下是顯著的,雙門檻效應也是顯著的,但三門檻效應不顯著。這充分說明社會保障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存在基于財政分權的雙重門檻效應,因此,選擇雙重門檻模型進行分析。其次,對雙門檻模型的兩個門檻值進行估計然后進行真實性檢驗,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當門檻1和門檻2的估計值分別為1.836和2.229,似然比值接近于0,同時門檻1估計值處于[1.562,1.836]區間內和門檻2估計值處于[2.175,2.695]區間內時,似然比值小于5%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處于原假設范圍內,所以兩個門檻值與實際門檻值相等。估計門檻值后,進行了雙門檻模型的參數估計且結果列于表5。從表5可以看出,財政分權回歸系數為正且顯著,這說明我國財政分權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與上文動態面板模型的估計結果保持一致。當財政分權低于最低門檻值1.836時,sse的系數為0.111,且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當財政分權處于1.836~2.229時,sse的系數為0.372,且顯著;當財政分權跨越第二門檻值2.229時,sse的系數為-0.091,且顯著。以上結果充分表明,社會保障支出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存在顯著非線性關系,社會保障支出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存在基于財政分權的門檻效應,即社會保障支出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影響的大小和方向都取決于財政分權大小。當財政分權水平較低時,社會保障支出與城鄉收入差距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即社會保障支出的增加導致擴大城鄉收入差距,只有當財政分權跨越第二門檻值以后,社會保障支出才能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起到縮小的作用。實證結果還顯示城市化水平、對外開放程度、政府競爭的系數為正,經濟發展水平的系數為負,因此控制變量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方向與上文動態面板模型估計結果保持一致。六、結論與政策建議(一)基本結論從財政分權和社會保障支出兩個方面來分析其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得出以下結論:根據GMM動態面板研究的結果可知財政分權使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增大;因為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的特殊性,社會保障支出不但沒能起到縮小城鄉居民之間差距的作用,反而使其不斷擴大。進一步以財政分權為門檻變量做了面板門檻實證分析,結果表明:社會保障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的作用有明顯基于財政分權的雙門檻效應。這主要是因為,財政分權水平較低時,地方政府的財力不足以支撐其支出責任,為了實現GDP考核目標有限的社會保障支出會更傾向于城市,此時社會保障支出的增加會加劇城鄉收入差距;財政分權高于一定的水平時,財政分權體制得到較好的利用,且地方政府擁有信息優勢,能更好的滿足公眾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增加社會保障支出,有利于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二)政策建議基于以上結論,給出以下幾點建議:首先,進一步改革財政分權體制,完善財政分權制度。一方面,合理界定政府間事權與支出責任,不斷的完善省級以下的財政體制,加強縣級政府供應基礎公共服務的財力保障能力。在中央與地方構建社會保障方面的事權與支出責任相匹配的基礎上,中央政府須提高對地方在社會保障方面的轉移支付資金,降低地方尤其是貧困地區財政危機的可能性,進一步的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另一方面,改革現行官員考核機制,建立體現民主、民權、民生的公共財政體制與實施模式,才能改變政府官員一味追逐GDP最大化的趨勢,而更多的關注民生、增加公共物品等供給從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進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其次,要減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須在合適的財政分權下減小城鄉社會保障的差距,加大農村金融投資、促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并且近幾年,我國的財政社會保障支出應以改善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為導向,提高最低社會保障標準,完善和優化新農合、醫療救助、基本養老保險等社保制度。參考文獻:[1]Barhan,P.Decentralizationof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2,(4):223-249.[2]Zhang T.Zou H.Fiscal decentralization,public spending,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8,(67):221-240.[3]龔峰,盧洪友.公共支出結構、偏好匹配與財政分權[J].管理世界,2009,(1):10-21.[4]余長林.財政分權、公共品供給與中國城鄉收入差距[J].中國經濟問題,2011,(5):36-45.[5]馬光榮,楊恩艷.中國式財政分權、城市傾向的經濟政策與城鄉收入差距[J].制度經濟學研究,2010,(1):10-24.[6]賴小瓊,黃智淋.財政分權、通貨膨脹與城鄉收入差距關系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2011,(1):22-29.[7]賀俊.財政分權、經濟增長與城鄉收入差距[J].當代財經,2013,(5):27-37.[8]張翼.社會保障對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初步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0,(6):26-48.[9]徐倩.財政社會保障支出與中國城鄉收入差距理論分析與計量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2,(11):81-111.[10]Blundel,R,Bond S.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8,87(1):115-143.[11]Arellano M,Bover O.Another look at the instrumental variable estimation of error components model[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5,87(1):29-51.[12]Hansen B E.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estimation,testing,and inference[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9,93(1):345-368.(責任編輯:漆玲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