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國好 高明 戴金平
摘要:家庭農場打破傳統家庭聯產承包經營模式,是有效解決“誰來種地”這一難題的關鍵抓手。通過實地調研、資料整理等手段統計分析江蘇省家庭農場的發展現狀,梳理影響因素,提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打造農業信息平臺、創建品牌、構建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家庭農場;發展基礎;經營模式
中圖分類號: F32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7-0566-03
家庭農場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組織化經營,提高農業規模收益的新型農業經營模式[1]。2013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簡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家庭農場的概念以來,家庭農場呈現蓬勃發展趨勢,江蘇省經認定的家庭農場已超過2萬家,并在江蘇省宿遷市成立了全省首家家庭農場聯盟,以凝聚社會服務和公共服務2項資源,為入盟家庭農場提供品牌、信息、金融、科技和管理等方面的立體式、全產業鏈綜合服務。至今,有關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存在問題、適度規模、發展路徑等已有一些研究[2-5],但這些研究或是集中于某個點,或是分析表淺,關于江蘇省家庭農場發展模式及對策的報道較為少見,為此,本研究從資料整理、現場調研和問卷調查等方法統計分析江蘇省家庭農場發展現狀,深析存在的問題,提出發展對策,以期為江蘇省家庭農場的快速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1 家庭農場樣本來源及統計
依托2015年“第二屆江蘇品牌農資暨農技成果(南京)交易會”,該交易會以“新農資、新技術、新服務”為主題,邀請江蘇省1 000名家庭農場主和100名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參加交易會,洽談、交流及集中展銷種子、化肥、農藥等品牌農資產品,以及高校科研推廣單位最新研發推廣的農業技術成果。本研究隨機統計了其中的149個家庭農場,包括28個稻麥家庭農場,28個蔬菜家庭農場,28個園藝家庭農場,15個水產養殖家庭農場,28個畜禽養殖家庭農場,22個種養結合家庭農場(表1)。
2 江蘇省家庭農場發展現狀
2.1 農場主年齡
統計149家農場主年齡分布(圖1),總體來看,41~50歲的農場主占據主導地位,達到37.34%;其次是31~40歲,為29.11%;21~30歲、51~60歲分別占22.79%、10.76%。從不同產業來看,稻麥產業農場主年齡層次最多的是41~50歲,蔬菜產業為31~40歲,園藝產業為41~50歲,水產產業為31~40歲,畜禽產業為21~30歲,種養結合為41~50歲。由此可知,傳統的稻麥、果樹等產業以41~50歲年齡段的人群為主經營,而技術相對要求較高的水產、畜禽等產業的農場主趨于低齡化,以21~30歲和31~40歲為主。
2.2 農場主性別
圖2為農場主女性所占比例,從圖2來看,149家農場主僅有15位女性,僅占10.07%。從不同產業來看,統計的稻麥產業農場主中無女性經營者,畜禽產業比例最高,達到 21.43%,其次是種養結合,為13.64%,蔬菜產業為10.71%。女農場主比例較低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素養較低,不能承擔起農場發展的重任,只能作為家庭勞力予以配合。
2.3 農場主文化水平
文化水平是決定家庭農場發展態勢的一個重要因素,從圖3可知,149個家庭農場主的文化水平以高中和初中為主,分別占46.31%、36.91%,處于小學水平的仍有20人,比例達到13.42%,而大學以上水平僅為3.36%。文化水平的差異導致農場主接受新科技的能力,以及種種植和養殖技術水平的差異,致使主導產業技術含量低,比較效益不顯著,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家庭農場經營規模、產品檔次的擴大和提升,急需科技信息注入,為家庭農場主導產業提檔升級。
2.4 經營規模
從149個家庭農場經營規模來看(圖4),處于6.67 hm2以下的產業規模占據主導地位,達到73.82%,其次是6.67~33.33 hm2占到22.15%,66.67 hm2以上的僅有0.67%,說明主導產業、文化水平、勞力人數、區域特色等諸多因素影響著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目前,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新農具的補貼購買,已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部分家庭農場經營規模紛紛考慮擴容,尤其是新成立的、以稻麥產業為主的家庭農場規模逐步擴大。
2.5 組成模式
分析149個家庭農場培育模式,共有農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技術能手+家庭農場4種模式,18.79%的家庭農場是由專業大戶演變而來,在原有生產的基礎上,根據家庭農場創辦政策而建立;9.40%的家庭農場是由擁有某一專項技術能手,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而組建的;50.33%的家庭農場是由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下的入戶農戶創辦,以專業合作社為依托,分解家庭農場在資金、技術、生產資料、市場營銷等方面的風險,從而取得利益最大化;21.48%的家庭農場則是依托農業企業而創辦的,這種模式多是訂單生產,將農業企業的資本、經營、科技等方面的優勢與家庭農場的靈活生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實現家庭農場的產業化效益[6]。
3 江蘇省家庭農場發展影響因素
從政策體系、人力投入、設施條件、經濟基礎、勞動力素質5個方面統計家庭農場發展情況(圖6),發現季節性勞動雇工、對家庭農場發展政策的了解程度、農場主的經濟基礎等方面嚴重制約著主導產業的規模擴大、科技注入、產業提升。68.46%的家庭農場主認為只能承受家庭內部成員的勞動投入,如果在農忙時雇工增加成本無法承擔;57.72%的家庭農場主認為雖然各級政府出臺了有關推動家庭農場的發展政策,但由于受文化水平等制約,對政策理解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利用政策而擴大生產,提高收入;45.64%的家庭農場主認為自身條件有限,經濟基礎薄弱,同時本身文化水平較低,科技意識淡薄,不再適合投入以擴大規模;還有35.57%的農場主認為新承包的土地基礎設施條件差,需要很大投入才能運轉,而土地承包期限的不穩定使農場主不敢貿然更新換代。
4 江蘇省家庭農場發展對策
江蘇省家庭農場在適度規模、產業拓展、經營方式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7],但農場主文化素質、年齡、經濟基礎、農田設施等也嚴重制約著家庭的向好發展,如何從實際入手推動家庭農場科技提升、產業發展、增收致富?培育職業農民、打造信息平臺、創建名品品牌、強化科技服務體系是其關鍵抓手。
4.1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提升農業科技含量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的迅猛發展,農業呈現出生產兼業化、勞力老齡化、拋荒撂荒等問題[8],解決“誰來種地”這一難題,政策引導,吸引有為青年回鄉創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根據農場主年齡層次、經營產業,結合地方現代農業和經濟發展需求,選派懂方言的相關科技人員深入基層開展科技培訓,組織職業培訓班,把農場主培養成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加快現代農業發展。
4.2 打造農業信息平臺,溝通農業發展渠道
目前制約家庭農場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是信息渠道不暢,不能及時了解有關家庭農場政策、科學技術以謀取更好發展。以計算機技術為先導的農業信息平臺,在實現資源共享的同時,可讓農民及時了解農業政策、產業發展、市場信息和科學技術等內容,支撐現代農業發展[9]。家庭農場主可利用江蘇農村科技服務超市、國家重大農技推廣服務試點工程APP等信息平臺,了解最新政策信息、農業資訊、市場動態,以實現科學種田,增加收入。
4.3 創建農產品品牌,提升區域產業影響力
創建農產品品牌,是把農產品作為商品進行市場交易,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主要抓手。家庭農場主可根據經營產業、區域特色、文化內涵等特點,結合地方節慶、新聞輿論等手段宣傳展示自主農產品,創建特色品牌,增加農場知名度,提升品牌影響力。
4.4 構建新型科技服務體系,支撐現代農業發展
創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科研單位引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三農”增產增收增效。為家庭農場主解讀政策、剖析市場發展動態,開展針對性科技培訓,選派科技人員駐點指導,引導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參與科技服務等,為家庭農場的向好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謝玉梅,關 新. 家庭農場發展研究綜述[J]. 安徽農業科學,2015,43(27):328-331.
[2]劉 爽,牛增輝,孫 正. 家庭農場經營體制下的“適度規模”經營問題[J]. 農業經濟,2014(1):10-12.
[3]王江一,鄭 征. 農業家庭經營模式:從承包農戶到家庭農場[J].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5(6):39-49.
[4]廖家財. 現代家庭農場的發展路徑研究[J]. 財經研究,2015(32):21-22.
[5]施國慶,伊慶山. 現代家庭農場的準確認識、實施困境及對策[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2):76-79.
[6]韓 蘇. 浙江省果品類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與效益研究[D]. 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4.
[7]曹慶穗. 江蘇省發展家庭農場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11):464-466.
[8]費寶娟.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快農業發展[J]. 現代農業科技,2015(16):65-66.
[9]李玉霞,張 彬,周智男. 基于網絡的農業信息平臺的建設研究[J]. 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9(8):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