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璐
?
搭建技術交流渠道推動礦業領域合作中亞區域地質礦產資源開發技術國際培訓班圓滿落幕
□文/文璐

7月3日,中國新疆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中心在烏魯木齊舉辦中亞區域地質礦產資源開發技術國際培訓班開班儀式?!鯃D/文璐
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俄羅斯和蒙古國地域上相鄰,在地質構造、礦產資源分布、成礦條件等方面有著眾多的相同點,也有顯著的差異性,互補性很強。廣泛開展與鄰國的地質科技合作,深入進行對比研究和成礦預測是近年來新疆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中心研究的重點。
2016年7月3~22日,由科技部國際合作司主辦、新疆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承辦的“中亞區域地質礦產資源開發技術國際培訓班”在烏魯木齊舉辦。本次培訓班旨在推廣中國制造的礦產開發設備、探礦技術,為中亞區域各國地質礦產資源研究機構和企業介紹中國先進的地質科研成果,推動各方在礦業領域的合作。
本屆“中亞區域地質礦產資源開發技術國際培訓班”是新疆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第二次承辦科技部國際合作司的發展中國家培訓班。參加培訓的學員共計22人,分別來自于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和蒙古6個國家。學員包括地質科研機構、大學、企業及政府部門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多數獲得本國地質及相關專業的碩士或博士學位,且擁有豐富的地質礦產專業知識和野外工作經驗,對培訓課程和相關設備理解能力強,接受能力快。
培訓班充分利用了國家305項目的專家團隊和新疆礦業聯合會的影響力,聘請了國內和疆內多名熟悉中亞地質礦產發展狀況的專家為外賓授課與交流,授課專家主要來自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裝備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新疆礦產資源研究中心、國家305項目辦公室、新疆國土資源廳、新疆有色金屬研究所、新疆社會科學院等單位,均具有高級工程師、教授或研究員職稱,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有一定的學術造詣。20天里,大家通過專題報告、實地考察、交流互動等形式,圍繞地質礦產開發技術理論與方法、新產品與新技術、區域礦產資源開發等進行了系統的學習與交流,達到了傳播技術、推廣產品、搭建平臺、促進交流的目的。
培訓班在課程設置方面,緊扣礦產資源開發技術和產品走出去這個主題,安排專題培訓13個,內容主要包括中國與中亞各國在礦業領域合作的現狀及發展前景、中國礦業開發技術現狀、中國制造的探礦設備的介紹、中國和中亞資源戰略合作發展前景、中國地質勘查、勘探開發技術、中國礦權交易、礦業投融資環境、礦業服務及礦業產業鏈的延伸、中亞地質礦產數據庫應用,以及中國國際科技合作、“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等。
為了充分展示中國新疆近年來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了解中國國情和新疆科技經濟發展的現狀,培訓班在專業課的基礎上,特別邀請了新疆社會科學院、新疆科技廳的專家,給學員們講解了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宏偉目標和中國新疆與周邊國家開展科技合作推動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宣傳了中國政府睦鄰、安鄰、富鄰的對外政策。
同時,結合教學安排,先后安排參觀了新疆地質礦產陳列館、國家305項目30年成果展示,新疆博物館、中科院標本館、硅化木生態園、中國新疆國際礦業與裝備博覽會,實地考察了新疆特變電工、寶鋼新疆公司、金風科技、新疆有色研究所重點實驗室、新疆礦權交易中心等。學員們看到了中國近些年的發展變遷和中國礦業產業鏈的發展,對中國礦業設備制造相關技術發展也感慨萬千。學員親眼目睹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和實體經濟發展的潛力,紛紛表示,中國政府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前景廣闊,沿線國家互利合作可以取得更大發展空間。
培訓期間,安排了2天的時間,讓6個國家的22位學員都有機會和大家共同討論感興趣的課題。學員們詳細介紹了本國礦業發展以及相關技術的基本情況,對各自國家的地質構成、礦產資源分布、礦業開發政策等做了交流,針對各自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成果及鄰國的成果進行對比分析。學員之間了解了更多關于鄰國間礦業發展的相關信息,也為中方研究周邊國家地質礦產提供了信息資料。學員通過培訓班這個平臺建立了合作關系,為相互開展技術合作提供了支撐。
培訓期間,安徽中能礦機制造有限公司,中國地質裝備集團公司重慶地質儀器廠、張家口中地裝備探礦工程機械有限公司、中國地質裝備公司(北京)科學技術研究院等單位分別與學員們進行了交流,了解了各國企業對于地質裝備產品的需求,針對不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塔吉克斯坦科學院水問題研究所還與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初步確立了合作意向,10月份,中方代表團將赴塔與其科學院領導進一步商談合作研究事宜。除此之外,新疆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與哈薩克斯坦卡拉干達大學、俄羅斯圣彼得堡全蘇地質研究所、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大學“阿爾特”能源科學生產中心分別達成了合作意向。學員們紛紛表示,參加這次培訓受益匪淺,不但學到了中國的先進技術,而且也加深了與其他國家學員溝通與交流,建立起與各國學員之間的交流平臺,為國與國礦業領域的合作、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創造了條件。
20天的學習培訓,時間雖然不長,學員們卻也紛紛表示通過參加本次培訓開拓了眼界,看到了“中國創造”和“中國制造”的產品。培訓班特別安排了新疆礦業企業在中亞合作情況和中國地質裝備產品介紹的課程,深受學員們的喜愛,對中國制造的礦業開發設備、勘探儀器等興趣濃厚。這為中國制造的地質勘探產品走向中亞市場提供了幫助。個別專家還專門與某些礦業設備生產企業建立了聯系,為今后的合作和需求打下了基礎。
本次培訓為新疆與中亞、俄羅斯的地質科研機構和企業搭建了合作交流平臺,為更多的“中國制造”和高新技術走出國門創造了條件,為睦鄰、安鄰、富鄰提供了支持。在培訓班的基礎上,國內的地質專家與國外同行建立了技術交流的渠道,為雙方開展科技創新拓展了視野。培訓班為國內地質機構與周邊國家科研機構建立有效合作機制邁出了一大步,雙方今后可以合作申報跨境地質研究課題,為區域科技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學員們也希望今后中國政府能繼續舉辦類似的培訓班,擴大辦班規模,邀請更多的國家和學員參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