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研究中,國外科學家們研究分析了兩種相反的飲食導致長壽差異的代謝原因。通過減少體內的活性氧成分,有適當營養的熱量限制似乎能有助于延長壽命并延緩與年齡相關的疾病的發生。研究表明,熱量能夠限制激素和脂質代謝產物的水平變化,并改變能量代謝。然而,科學家們仍然不知道在能量限制期間身體所能承受的生物化學變化量,沒有人能確定其長期效果如何。
多吃植物油有助降低死亡率
近日,美國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表明,大量不飽和脂肪酸的消耗或和較低的死亡率直接相關。研究者對大型群體進行了一項超過30年的研究,發現相比相同熱量的碳水化合物而言,大量消耗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往往和較高的死亡率發生直接相關,更為重要的是,將飽和脂肪酸飲食換成不飽和脂肪酸飲食或許會帶來實質性的健康效益。
研究者表示,用來自基于植物的食物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比如橄欖油、大豆油和菜籽油,來替代飽和脂肪酸食物(比如豬油、黃油等),或許會給個體的健康帶來一定效益。
為啥壓力大想吃咸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科學家通過實驗室的動物研究,發現食用咸味零食可降低心理應激狀態下壓力激素皮質醇的釋放量。該研究的負責人埃里克?克勞斯博士認為,這一效應同樣適用于人。因此,當你面對壓力時,吃一小包咸味零食無妨。但適度依然非常重要,因為很多咸味零食,如炸薯條、薯片,其中的脂肪量和熱量都較高。
爺爺肥胖會影響孫子健康
目前有超過1400萬澳大利亞人超重或肥胖。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稱父母肥胖對未來幾代人都有影響。這是對肥胖研究的一項重要突破。
研究人員驚奇地發現,肥胖小鼠的第三代也傾向于代謝紊亂,與二代小鼠一樣。重要的是,即使二代小鼠飲食代謝都比較健康,但是肥胖小鼠也會將代謝紊亂傾向于傳給第三代。
缺維生素D易患糖網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美國紐約巴塞特醫學中心的內科醫學研究者從2015年7月以來的相關文獻中篩選出13項符合標準的研究進行分析,涵蓋了近萬例糖尿病患者。分析結果顯示,與不伴有維生素D缺乏的糖友相比,維生素D缺乏的糖友患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風險要高出約27%。此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血清中25-羥基維生素D的含量明顯偏低。
吃燒烤皮膚吸致癌物更多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當夏天暴露于室外的燒烤煙氣時,皮膚吸收可作為人體攝入污染物的主要途徑之一。例如,在每日約一小時的燒烤煙氣暴露中,通過皮膚吸收多環芳烴的總量大于經呼吸攝入量,且與通過食用燒烤食品的攝取量相當。此外,通過皮膚吸收氣態多環芳烴的終生致癌風險高于通過呼吸攝入顆粒態及氣態多環芳烴。
相關研究發表在環境科學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上。
多吃果蔬有益身體和精神健康
澳大利亞華威大學進行了為期6年的研究,對隨機抽取的12,385名澳洲人定期記錄飲食習慣和精神狀況。結果顯示,水果蔬菜吃得多,人也越快樂。每天多吃一份蔬菜,對保持情緒愉悅的作用就增強一分,而這種效果會在兩年內得到明顯體現。
科學家稱,這可能是因為果蔬中含有特別的化學物,能夠影響人體血液中的類胡蘿卜素,而后者可能與主體的樂觀情緒有密切聯系。
睡不好 炎癥多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睡眠障礙和長時間睡不好,都會加重炎癥,增加炎癥性疾病的風險。該大學西美爾神經心理與人類行為研究學院的研究者選取了近期發表的72篇研究,共包括臨床收集到的5萬多個病例,考察這些人的睡眠狀況,以及他們體內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和腫瘤壞死因子α這三個炎癥指標的情況。如果血液中含有這些對炎癥做出反應的物質,會預測一些健康隱患,比如,前兩者在體內增多會增加高血壓和2型糖尿病等的風險,第三個指標會在許多病理狀態下增多,如敗血癥、惡性腫瘤、心衰等。
結果顯示:成年人睡眠質量差或經常失眠,以及睡眠時間超過8小時,都會增加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介素-6的含量;睡眠時間少于7小時也會增加C-反應蛋白的含量;但在腫瘤壞死因子α與睡眠質量及時間長短之間,未發現存在相關性。

消化得越快腸道越健康
丹麥技術大學國家食品研究所研究人員通過尿樣分析,測量食物腸道過程中細菌活動產生的有害降解物情況。結果表明,食物在人體8米長的腸道內消化所需時間越長,其產生的有害細菌降解物就越多。相反,腸道消化越快,腸道產生更新內壁所需的物質就越多,而且這是腸道健康的標志之一。因此,預防便秘對保持健康至關重要。
專家建議,一些生活習慣的改進可有效縮短“腸道通過時間”。比如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多喝水,少吃肉食,經常鍛煉,能促進食物消化,縮短食物在腸道內的通過時間。該研究已發表在英國《自然?微生物學》上。
壓力大癌癥擴散快六倍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研究人員通過對患有乳腺癌的小鼠進行實驗,結果發現,壓力會讓癌癥擴散的速度增加六倍,就如同為癌癥開辟了一條“高速路”。研究人員同時指出,壓力也會妨礙癌癥治療的順利進行。目前該研究團隊在進行相關藥物的研制,以期阻斷壓力因素對癌癥治療的影響。
女人工作太拼健康風險更高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發布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顯示,與男性相比,長時間工作的女性面臨更多健康風險。每周工作超過60小時、持續高壓工作超過30年,會使女性患腫瘤、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病風險增兩倍。
研究發現,既要照顧家庭又要努力工作,讓女性身心疲憊。尤其是那些“挑戰多重角色”的女性,健康狀況更糟糕,這應引起女性自身及社會的關注。
四成患者臨終前治療不佳反受罪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一項研究總結分析了以往38項涉及醫護人員和患者家屬的調查,覆蓋人數達160萬,他們來自英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德國等8個國家,這是目前針對臨終前接受不必要治療的最大規模研究。研究指出,病患的家屬往往出于愛的、不想讓親人離去等目的,對醫生施壓,讓其進行“一切可能的干預措施”。分析結果顯示,38%的臨終前患者接受過不必要治療,如化療、放療、輸血、掃描、心肺復蘇或鼻管喂食等,其結果非但沒有延長壽命,反而徒增病人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