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隨著炎熱的夏季到來,“濕氣”成為了一個高頻詞匯。那么什么是“濕氣”?下面我們來談一談。
濕的定義
“濕氣”是一個中醫概念,準確的說是“濕邪”。中醫認為凡致病具有重濁、粘滯、趨下特性的外邪,都稱為“濕邪”,“濕邪”與“風、寒、暑、燥、火”等五種病邪統稱“六淫”,是中醫認為最常見的致病因素之一。
濕的分類
“濕邪”按其成因可以分為“外濕”和“內濕”。“外濕”與人們身處的環境有關。中醫講究“天人相應”,《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提到:“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中醫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體內的一些生理變化會和自然界的一些變化相適應。如果人所處的居住環境或者工作環境比較潮濕就會生“濕邪”。同時中醫認為一年有五季,分別為“春、夏、長夏、秋、冬”。其中長夏為夏、秋之際,主濕,在江南生活的人們這個季節更加容易生濕病。
“內濕”是因脾胃運化失司,水液代謝障礙導致的病理變化的產物。中醫認為“脾”是后天之本,其主要的功能之一是運化,就是吸收飲食中的營養物質,使其輸布于五臟六腑各器官組織。《素問·經脈別論》:“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同時配合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維持人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素問·至真要大論》:“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如果人們平時飲食不當,過食生冷、飲酒導致脾氣受損則會出現“內濕”。
濕的致病特點及表現
“濕邪”致病的特點是“重、濁、粘、滯”,“濕為陰邪,趨下”,一般表現為以下癥狀。
“重、濁、粘、滯”:感受濕邪后人會出現人頭重身困,四肢酸楚的癥狀。《素問·生氣通天論》提到“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這句話是說感受濕邪后,頭像裹了濕布一樣悶重,讓人覺得身體乏力沉重。同時感受濕邪后人的身體分泌物也會增多,讓人感覺黏膩不爽,分泌物也比較穢濁。如眼屎、鼻屎、汗液增多,女性帶下黏稠腥氣。如果濕邪阻滯經絡,人體經氣不通暢還會出現關節的酸痛不利,所謂“不通則痛”。
“濕為陰邪,趨下”:中醫認為濕是陰邪,它與陽相對立,濕邪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我們前面講到了一個重要的臟器,人的后天之本——脾。脾的特點就是脾陽易損。《素問·宣明五氣篇》云:“五臟所惡;脾惡濕。”所以濕邪容易損傷脾陽,從而出現大便溏薄不爽癥狀,這類的人群會出現大便不成形,有排便排不干凈的感覺,大便容易粘在便器上的特點,同時伴有脘腹脹滿,不欲飲食,或食后腹脹的癥狀。另外部分人還會出現腋下、腹股溝,陰部的皮膚瘙癢、濕疹以及下肢的水腫。
濕的預防
前面講了長夏是濕邪容易發病的季節,那么我們怎么來預防呢?首先居住環境應當通風干燥,經常打開門窗通風保持氣流的交通,如果是一些不容易通風的地方如衛生間、浴室,可以安裝排風設備。在比較潮濕的環境下工作的人可以吃一些有助于健脾化濕的食物,如米仁、陳皮、淮山藥等,也可以佩戴香囊來芳香化濁。化濕香囊配方:藿香6克,佩蘭6克,丁香6克,蒼術6克,白寇仁3克,香白芷6克。要注意不可淋雨,保持著裝清爽透氣,特別是貼身內衣應當以全棉為主。同時要保持個人清潔,對于一些汗液分泌比較旺盛的人群可以在沐浴后在腋下、腹股溝等處使用一些爽身粉。
其次要飲食有節。長夏是濕熱的季節,人們喜歡吃一些生冷的東西來防暑降溫,但是人的后天之本——“脾”,最怕的就是飲食不節。清·石壽棠寫的《醫原》提到“脾有一分之陽,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陽,能消十分之水谷”,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最易損傷脾陽。《素問·痹論》也提到“飲食自倍,脾胃乃傷”。說明飲食不節會損傷脾胃,導致水濕不化,濕邪內生。同時不可嗜煙多酒,中醫認為煙酒是濕熱之品,多用會導致濕熱內生,平時大家也可以看看周邊喝酒抽煙的人,他們的舌苔往往都是厚膩的,這就是濕重的表現。
最后要調暢情志。現在社會節奏比較快,特別是在上海這種國際大都市,人們的生存壓力都很大,很多人脾氣會比較急躁。中醫認為人的情志是和“肝”有關。“肝主疏泄”,情志不暢會導致肝氣不疏,氣機紊亂。清代名醫唐容川在《血證論·臟腑病機論》提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于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沒肝不能疏泄水谷,滲瀉中滿之證,在所不免。”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脾胃的運化需要肝氣的疏泄幫助,情志不暢,肝氣不疏會影響脾胃的疏泄。同時從五行來講,肝膽為東方甲乙木,脾為中央戊己土,五行之中木可以克土,情志不暢,肝氣、肝火旺盛會來克脾土從而導致脾失運化,水濕內生,在《難經》中也提到了“所以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的現象。
防濕保健
在長夏即將來臨之際我們可以進行一些保健來預防濕邪,首先是一杯桑葉陳皮茶。
組方:陳皮3克,桑葉9克,沖泡代茶飲。
功效:健脾燥濕,清肺疏肝,明目。
方解:方中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于脘腹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桑葉疏風清熱,清肺止咳,清肝明目,《本草綱目》中記載“人食之老翁為小童”。桑葉又名“神仙草”,“人參熱補,桑葉清補”。大便溏薄者可以放少許姜絲溫中益脾。
其次可以做一些保健按摩。
按摩足三里:燥化脾濕,生發胃氣。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重要穴位,經常按壓可以健脾益胃幫助除濕。
按摩豐隆:化痰降濁。豐隆也是足陽明胃經的一個穴位,胃經濁氣在此沉降。經常按壓可以化痰降濁,特別是對一些咳嗽痰多的人群效果明顯。
最后,在這暑夏之際希望各位朋友保重身體,注意祛濕健脾。如果病情復雜,癥狀嚴重建議到相關醫院醫生處得到專業的指導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