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高新
摘要 連續3年對梅州各地進行水稻螟蟲種群比例發生情況及發生習性進行監測,分析發生原因,總結提出利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防治等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技術。
關鍵詞 水稻;螟蟲種群;比例;發生規律;防治技術;廣東梅州
中圖分類號 S435.11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137-02
近年來,梅州市水稻螟蟲等重大病蟲害發生面積大,危害重,中等偏重年份發生頻率高,雖經大力防治仍造成糧食損失較大,對糧食安全構成較大威脅。據統計,近年梅州市水稻螟蟲平均發生面積9.33萬公頃次左右,稻谷損失2 000 t,左右直接造成經濟損失300萬元。為摸清梅州市水稻螟蟲種群及其發生規律,為水稻螟蟲綜合治理提供科學依據,筆者通過3年對梅州市各地劃分區域進行水稻螟蟲種群比例發生情況調查及發生習性研究,掌握梅州市水稻螟蟲種群比例及發生情況,提出相應的綜合防治意見,達到最大限度地“控害、保產、增收”,降低農藥用量,確保農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1 螟蟲種群發生現狀
經過3年監測和調查,梅州市市螟蟲發生以三化螟、臺灣稻螟和大螟為主,在平遠、蕉嶺和梅縣部分地區田塊發生二化螟危害情況。全市發生各螟蟲比例為三化螟占60%、臺灣稻螟占20%、大螟占10%、二化螟占10%。其中蕉嶺現在田間以二化螟、三化螟為主,各螟蟲比例為二化螟占50%、三化螟占35%、臺灣稻螟10%、大螟占5%;平遠三化螟占70%,二化螟占25%,大螟占5%[1]。
三化螟、二化螟和臺灣稻螟在梅州市年發生均為4~5代,均以第1、3代幼蟲危害早,晚稻分蘗期造成禾苗枯心;以第2、4代幼蟲危害早,晚稻抽穗期禾苗白穗。其中以晚稻3代危害造成枯心為主,局部4代危害造成白穗較重。
各螟蟲發生時間基本上同步,三化螟最早,二化螟和大螟次之,臺灣稻螟最遲。全年發生4~5代,盛發1代在4月上中旬,2代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3代在7月中下旬,4代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5代在10月中下旬(不完全世代)。各螟蟲1~3代發生整齊,世代重疊現象不明顯,但是第4代為害時間較長,可達1個月之久,部分地區出現第5代(不為害農作物),有明顯的世代重疊[2]。
2 發生原因分析
2.1 栽培方式
近年來,梅州市用拋秧取代了傳統了插秧,除了三化螟以外的其他螟蟲發生逐年加重。這是由于拋秧所用為小苗,育種時間短,導致早造春耕提早,落實早春浸水滅螟的防治措施就變得很容易。除了三化螟喜旱怕濕外,其他螟蟲均不能利用這種方式進行防治。
另外,拋秧縮短了育秧期(表1),減少了秧地面積,對規避三化螟危害非常有效,對規避其他螟蟲危害則非常有限。三化螟食性專一,其他螟蟲食性較雜,寄主除水稻外,還為害甘蔗、玉米、小麥等禾本科植物,其盛蛾期一般要比三化螟長,落卵多分散在拋秧大田分蘗期禾苗上,不便于集中防治。
2.2 品種選擇與布局
由于成蟲喜歡在葉色濃綠及葉片寬大、莖稈粗壯的水稻上產卵,選用該類型水稻品種則螟蟲發生較為嚴重。因此,在品種布局上,應注意同一地區選擇成熟期基本一致的品種,減少混栽程度,實現避螟、控螟;早稻以中早熟品種為主,晚稻以中遲熟品種為主。
2.3 氣候條件與稻田環境
觀察結果表明,臺灣稻螟的發生程度因年份、季節、地域不同而不同,一般在丘陵、山區的高崗田、望天田發生較輕,而河岸、村莊附近的低壟漬水田、“雜花”田發生較重。
易受旱的冬閑田內稻茬越冬幼蟲密度小,有冬種作物覆蓋的稻田內稻茬越冬幼蟲密度大。盛蛾期間遇上降雨量和雨日多的天氣,發生就較重;反之遇上高溫干旱的天氣發生就較輕。
3 綜合防治技術
針對梅州市市農業生產結構,綜合利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防治等相結合的方法,實現控制螟害,確保水稻生產與環境安全。
3.1 農業防治
在冬春季節,鏟除稻田周邊雜草及茭白遺留株,拾凈稻樁,漚制肥料;及時春耕灌水浸田,淹沒稻樁7~10 d,可滅除大量螟蟲越冬幼蟲。不能及時灌水的冬田,經過耕翻整地的,要全面拾毀外露稻樁。根據梅州市氣候特點,品種安排上早造盡量選擇中早熟品種,晚造選擇中熟品種,同一地區品種熟期應盡可能一致,這樣有利于錯開季節,使早、晚造中間有一段休整期,以減少早造蟲源直接過渡到晚稻上繁殖危害[3]。
3.2 物理防治
利用螟蛾趨光性較強的特點,田間可安裝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等實施連片大面積誘殺螟蟲成蟲,達到防治效果。在水稻受害的世代誘殺,可以減少施藥次數和田間螟害率。性信息素誘殺,在田間安裝螟蟲專用誘捕器,隨水稻的生長及時調節誘捕器的高度,保持誘捕器高于稻株10 cm左右,隔30 d更換1次誘芯,能有效滅殺螟蛾。
3.3 生物防治
水稻移栽后30 d內不施用殺蟲劑,為天敵創造良好的繁殖環境,發揮天敵的自然控害作用。應用生物農藥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在螟蟲產卵盛期每次用藥900 g/hm2,對水750~1 050 L/hm2噴施,間隔7 d再噴1次,防治水稻螟蟲可達到良好效果[4-5]。
3.4 化學防治
3.4.1 秧田防治。針對拋秧育秧期短的特點,在拋秧前3 d重施送嫁藥,藥劑可選用樂斯本或三唑磷。
3.4.2 大田防治。早稻前期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護天敵,可不用施藥進行防治。早稻中后期是多種害蟲盛發危害期,也是施藥防治的關鍵期。選用殺蟲雙、毒死蜱或氯蟲苯甲酰胺等藥劑分別于6月中旬(防治主要對象三化螟)、8月上旬(防治對象為低齡幼蟲)、9月中旬(防治對象為第4代三化螟)進行防治。
4 參考文獻
[1] 盛承發,王紅托,高留德,等.我國水稻螟蟲大發生現狀、損失估計及防治對策[J].植物保護,2003(1):37-39.
[2] 舒相石,肖欣.水稻螟蟲防治技術探討[J].作物研究,2005(1):30-32.
[3] 李國敬,王振華,胡鵬,等.2003年水稻螟蟲發生特點及原因分析[J].湖北植保,2004(1):9-10.
[4] 關瑞峰,姚文輝,王茂明,等.福建省水稻螟蟲種群發生變化及原因初探[J].華東昆蟲學報,2008(1):63-70.
[5] 邵士忠.水稻螟蟲變化趨勢及防治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0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