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厚遠
【摘要】網絡輿情生態系統建設是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傳播正能量、凈化網絡環境的重要課題之一,是網絡話語權、傳播權和定性權的關鍵環節。浙江省“五水共治”的網絡輿情生態良好,是政府重大項目工程輿情治理的一個典范。本文從實踐的角度研究了它的形成機制、循環機制及組織平衡機制,對于類似工程項目的輿情管理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網絡輿情 良性生態 重大工程項目 五水共治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一、研究目的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3%。“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互聯網是一個社會信息大平臺,億萬網民在上面獲得信息、交流信息,這會對他們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產生重要影響” 。尊重并正確引導網絡民意是當前網絡輿論工作中的重要任務之一。
近年來,涉及到國家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的重大項目工程越來越多,這些項目的實施都離不開公眾的參與和支持。可是,許多地方圍繞重大項目決策屢發群體性事件,不但影響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而且還由此引發了社會對立情緒,加劇了公眾與地方政府之間的不信任。許多地方重大項目決策陷入“在沉默中立項,在網絡群體極化中叫停”的怪圈。政府該怎樣通過網絡媒介與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尋求公眾支持,讓重大項目類工程順利實施?這是許多地方政府網絡輿情工作的一個難題。
為了探討這個問題,筆者對浙江省的“五水共治”重大工程進行了認真的調查研究,總結了當地政府通過網絡媒體與公眾進行有效溝通的成功經驗,希望對其他類似重大項目工程的良性網絡輿情生態的構建工作有所啟示。
“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五項工作。浙江省這幾項工作初步概算資金680億,工程開始于2013年12月,提出了明確的目標:三年(2014~2016年)要解決突出問題,明顯見效;五年(2014~2018年)要基本解決問題,全面改觀;七年(2014~2020年)要基本不出問題,實現質變。
本研究使用大數據搜索技術與人工搜索相結合的方式,調查了自2014年1月1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止的所有關于浙江省“五水共治”的網絡輿情,發現其輿情呈現良性循環的趨勢,網民的滿意度很高,對治水工作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五水共治”網絡輿情的基本特征
研究發現,自2014年1月1日起到2015年12月31日止,國內政府網站、媒體網站、商業網站上關于浙江省“五水共治”的文章共有37,775篇次(含轉載),主要包括網絡評論、通訊報道、深度報道、視頻圖片報道、消息或會議簡報。其中,網絡評論、通訊報道、深度報道三類題材文章共有15,177篇次,中央級網絡媒體1391篇次,省部級網絡媒體2848篇次,地廳級網絡媒體6137篇次,大型商業網站1761篇次,縣鎮級網站2817篇次,鄉村級網站223篇次。
網絡社交媒體上的信息量充足,活躍度較高。例如,關于杭州市“五水共治”網絡輿情的發帖量是624次,跟帖量429次,轉載量829次,瀏覽量121,770次;關于紹興市“五水共治”網絡輿情的發帖量是414次,跟帖量1721次,轉載量6678次,瀏覽量202,165次。
網絡輿情的基本特征是:網絡輿情空間運行狀態良好、輿論場健康和諧、官民意見互動頻繁、各種信源真實可靠、信息的透明度高、意見的指向性集中、網絡的動員性強、對實際工作影響效果顯著,“五水共治”的公信力高。
整體上,正能量輿情遠遠高于負能量輿情,政府信息公開及時、準確,主流網絡媒體的報道客觀、真實,網民的活躍度高。網絡社交媒體方面,論壇、社區和新聞跟帖的活躍度高于微信、微博和博客。網站方面,企業網站、鄉村級網站、縣鎮級網站的相關信息稀少,地廳級以上網站和大型商業網站的信息豐富多樣。
三、“五水共治”網絡輿情良性生態構建的機制
良性機制可以在正視事物各個部分都存在的前提下,協調好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以使其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促使事務的整體健康有效地運行。“五水共治”網絡輿情良性生態機制主要表現在:“互聯網+”思維模式的合理運用、網絡平臺凝聚共識作用的發揮、網絡輿論的正確引導。
1.“互聯網+治水”思維模式應用在重大項目工程的網絡輿情建構中
“截至2014年12月,浙江省互聯網普及率為62.9%,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5.0%。2014年6月25日,浙江政務服務網正式開通,這是全國首個實現省市縣一體化建設與管理的政府網站。過去一年,有85.6%的網民訪問過政府網站,七成的網民表示:政府網站成為其獲取政務信息最主要的來源”。而且,“浙江移動已經實現了4G網絡‘村村通,4G網絡覆蓋浙江省近3萬個行政村,包括一些偏遠山村”。 “五水共治”工作充分利用了浙江省互聯網發達的優勢,通過“互聯網+治水”的思維模式主動進行良性網絡輿情生態的建構,卓有成效。
(1)地方政府積極創辦“五水共治”網站進行輿論監督引導
“五水共治”的重要性不僅表現在生態意義上,而且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意義上,是一項惠民工程,能凝聚人心,增強政府公信力;能促進經濟轉型,保持經濟穩增長;能弘揚水文化的價值,讓人們懂得熱愛水、珍惜水、節約水;能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保障國泰民安。這些理念需要借助互聯網力量使治水工作的重要意義深入人心,引領公眾積極參與。
杭州市政協創辦了“五水共治” 網站,他們認為“五水共治”是省、市重大戰略決策,事關長久發展,杭州是江、河、湖、海、溪齊聚的山水城市,水是杭州的生命和靈魂。他們開展了“三級政協聯動、萬名委員同行、助推‘五水共治專項集體民主監督,真正走進治水實際”。 推出的主要欄目有“政協關注、黨政舉措、五水共治、監督視窗、網絡評議、網絡曝光臺、網上懇談區、縣市治水、他山之石、網友留言”等十個板塊,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政協關注、黨政舉措”,真正地發揮了政協的監督功能和政府的領導作用。他們設置的“五水共治民主監督網絡議政”專題網頁,征集了社會各界和廣大網民的許多真知灼見,為“五水共治”輿情工作起到了匯聚共識的作用。
溫州市政府創辦了“五水共治網”,主要有互動、政務、資訊三大板塊,互動板塊包括“舉報垃圾河、青春新力量、治水英雄帖、市民監督團”等四個欄目;政務板塊包括“治水規劃、百億工程、聯系水利”等四個欄目;資訊板塊包括“主題活動、手機特刊、治水先鋒、信息簡報”等四個欄目。另外,該網站還開啟了微博開放平臺,及時集納網民的意見,對溫州市治水工作的良性網絡輿情建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政府網站及時主動地公布相關治水政策信息
由于民眾的健康環保意識普遍提高、參政意識增強,他們對政府的重大項目決策非常關心。但是,“五水共治”這類工程具有天然的復雜多變性,其所涉及到的各種專業知識也非常復雜,普通人很難全面理解。此種狀況下,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出現各種猜測和謠言,迷惑不知道真相的普通網民,對重大項目工程的順利執行構成威脅。這就要求政府的相關決策不但要科學合理,還要公開透明。為此,政府網站非常及時、準確地公布相關政策措施,主流媒體網站和商業網站積極發表文章,營造了一個讓網民非常滿意的網絡輿論環境。
例如,2014年2月27日,浙江水利網發表了文章《紹興市明確“五水共治”三年目標》,報道了紹興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的該市“五水共治”三年目標:一年消滅黑臭河垃圾河,兩年消滅五類、劣五類水質,三年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2014年4月16日,浙江在線發表文章《浙江大幅提高治水治氣權重 霧霾預警首次納入考核》,文章說,在2014年度生態省建設工作考核中,“五水共治”等項目的考核權重將會大幅提高,重點任務涵蓋40項考核指標、未完成治水任務的直接判不合格。
2014年5月14日,光明網轉發了《紹興晚報》的文章《紹興版“五水共治”你了解多少?》2014年7月2日,中國環保在線轉發了《中國水利報》的深度報道文章《浙江紹興“五水共治” 從古韻水鄉升級為現代水城》。2015年10月8日,浙江在線、《浙江日報》發表題為《小河長 大擔當》一文,宣傳“河長制”。2015年10月13日,《杭州日報》發表文章《紹興河道“認養制”推動全民治水》,反映河道“認養制”的工作開展情況,宣傳并推動全民治水。2015年12月21日,新華網發布了來源于《浙江日報》的文章《克難攻堅 點贊“河長制”》,新民網、大河網、環球網隨后轉載。
(3)舉辦相關比賽等活動引導民眾參與“五水共治”工程
積極利用線上線下互動的活動方式,借助網絡媒體,尤其是網絡社交媒體開展相關的文化活動,吸引學校等事業單位和普通民眾主動參與,擴大“五水共治”的參與度和影響力。例如,2014年4月至5月,浙江省委外宣辦(省網信辦)組織開展了“美麗浙江·五水共治”攝影作品網絡征集活動,共收到來自社會各界的攝影作品共計11,632組(幅)。按照活動安排,經評委會評選,158組(幅)作品獲獎,并在網頁上予以展示。2014年5月14日,《紹興晚報》(新媒工作室)的微信平臺推出了為期十天的“即開型”微競答知識競賽活動,來營造良好的氛圍,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更好地了解、支持、參與紹興現代水城建設。
2.著力發揮網絡平臺作用凝聚共識
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超大型國家,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需要凝聚共識,這是決定現代化進程成敗的關鍵要素之一。互聯網不僅具有客觀屬性,而且還具有作用于用戶和社會的主觀認知屬性,因此承載著凝聚共識的作用。對于“五水共治”這樣的重大工程項目,更需要凝聚民眾的共識。所以,通過政府的積極努力,利用網絡社交媒體建構話題、引發民眾積極參與互動討論,從而整合民意,讓網絡民意和政府的意志實現實質性的融合,助推重大工程的順利開展。
民眾參與度分為兩種:一種是正向參與度,指的是積極、肯定性的參與;另一種是反向參與度,指的是消極、否定性的參與。總體而言,在“五水共治”的網絡輿情中,正向參與度遠遠高于反向參與度。主要集中在論壇、貼吧、微博、微信、博客(空間)、圖片網站上。相比一些全國性的論壇網站,地方性論壇網站的發帖更多,大部分網民能夠正確、客觀地看待“五水共治”工作,積極參與。比如:網友“小龍人治水小隊”發布《“五水共治 文明同行”倡議書》的帖子,獲得了兩千多位網友的點贊。網友“0575老孫”發貼《五水共治 防洪水 排澇水》,感謝柯橋區人民政府和水利部門及時采取措施,防洪水、排澇水,及時開閘放水,該貼的所有回復和評論都是支持。網友“玲瓏女子6”發帖《齊心協力,五水共治》展示學校“五水共治”宣傳單,獲得了上萬人的瀏覽量。
3.充分利用網絡媒體正確引導輿論
正是由于重大項目工程的復雜性,普通網民會因為認識不足而產生誤解或曲解,這是正常現象;另外,由于網民眾多,成分復雜、個性不一,對重大項目工程會存在著不同的態度,出現一些善意批評的聲音是正常現象。“對網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評……不論是和風細雨還是忠言逆耳,我們不僅要歡迎,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取”,“網民……不能要求他們對所有問題都看得那么準、說得那么對。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對建設性意見要及時吸納,對困難要及時幫助,對不了解情況的要及時宣介,對模糊認識要及時廓清,對怨氣怨言要及時化解,對錯誤看法要及時引導和糾正”。
“五水共治”工作中也會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但是,政府能夠本著公心和虛心的態度,充分利用網絡引導輿論,反映民意,知錯就改,就會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這種良好的社會效果源自于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從而獲得傾聽和主動回應的機會,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貼近了群眾,減少了負面輿情的情緒積累。兩年多來,沒有爆發過一次群體極化事件,其主要原因有幾個方面:第一,政府官員行動起來,親力親為,設置合適的議題,引起網民的參與興趣,提高“治水”意識。第二,通過網絡媒體平臺,開展相關“話題”活動,激發網民的興趣,吸引年輕群體對“五水共治”項目的關注,調動了他們討論公共事務的熱情。第三,在引導方法上轉變了作風,改了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發表了有溫度、有品質的言論,貼近了實際、貼近了群眾。第四,出現負面網絡輿情時,政府及官方媒體以積極、正確的態度面對,實事求是,以理性態度了解情況,解決好實際問題,保持了與網民之間的良性信息互動,增強了網民的信任感。
四、結論:以包容、平等之心積極回應網民關切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重大項目工程需要有“互聯網+”的創新思維模式,體現這種新發展理念,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生態良好的網絡輿情符合人民的利益,能對重大項目工程的順利進行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明顯看到,浙江省“五水共治”的網絡輿情建構工作的成效非常顯著,尤其在省部級網站、大型商業網站、論壇、貼吧、新聞跟帖等幾個方面,非常出色,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這種平穩、和諧,是政府和媒體主動建構出來的。
在重大項目類網絡輿情中,負面輿情的存在必不可少,這是一種履行公民監督權的體現,應該予以肯定。這樣,有利于相關部門更好地發現問題、了解問題、解決問題,政府應懷有包容、平等之心,及時予以回應,這樣,就可以有效預防負面輿情的積累與擴散,增強政府的公信力。
注釋
①⑥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5/c_1118731175.htm.
②何晟 《浙江全面動員“五水共治”排出三步走時間表》,浙江新聞網,http://zjnews.zjol.com.cn/system/2013/12/27/019780361.shtml.
③浙江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2014年浙江省互聯網發展報告》,浙江新聞網,http://news.zj.com/detail/2015/06/30/1580537.html.
④許子瀠錢冰冰《浙江移動已經實現了4G網絡“村村通”》,《錢江晚報》,2015年6月3日。
⑤杭州市政協《“五水共治”民主監督》,五水共治網,http://www.hzzx.gov.cn/zt/wsgz/index.htm.
〔基金項目: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公民網絡非理性表達的心理動因研究——基于群際關系的視角”中期成果(立項號:15YJCZ860042)〕
〔2016年紹興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點專項課題“新媒體背景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輿論引導能力研究”初期成果(立項號:135J022)〕
(本文編輯:呂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