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鋒
【摘要】本文從“推動相關部門的工作改進”“協調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維護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三個層面入手, 探討廣播輿論監督的實效性。在媒介融合的全媒體時代,廣播輿論監督報道仍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輿論監督報道的社會效果會直接影響到整個輿論場的走向。
【關鍵詞】廣播報道 輿論監督 實效性 正能量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輿論監督是我國監督體系中一種獨特的公共權力監督機制,它是新聞媒體擁有的獨特力量,幫助公眾了解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務,并促使其沿著法制和社會生活公共準則的方向運作的一種社會行為的權利。①
在全媒體時代,廣播依然具有覆蓋廣、伴隨性收聽、與聽眾在直播節目中互動等眾多獨家優勢,影響力不容忽視。其中,廣播輿論監督報道的內容與政府部門的作風建設和老百姓的利益密切相關,因此日益受到聽眾的關注。筆者認為,廣播輿論監督報道同樣應該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找準落腳點和著力點,通過發現問題、報道問題、解決問題,及時化解社會矛盾,推動社會朝著科學、理性、健康、穩定、有序的方向發展。輿論監督報道與正面宣傳一樣,也要堅持注重輿論導向、傳遞社會正能量、突出建設性。
一、推動相關部門的工作改進
輿論監督不是為曝光而曝光,而是通過曝光改進工作、促進工作。這種監督既包括批評,也包括評價和建議。②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傳統主流媒體在遵循“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重要方針的同時,也存在著大量的輿論監督報道。媒體在開展輿論監督時要有大局觀,必須以推動相關部門改進工作為目的。輿論監督的出發點應該是建設性和善意的。輿論監督作為媒體的一項重要職能,其終極目標是國家機器的健康運轉,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保障人民群眾正當權益,促進道德水平的提升。③
針對網絡輿論監督的全天候特征,廣播媒體的輿論監督報道更應該加強,不能削弱,以及時把控輿論走向,規范網絡監督主體的言論,用好主流媒體的話語權。新聞輿論監督應充分發揮信息收集、意見表達和雷達監控作用,以促進和幫助公共權力者在問題還處于發生階段及時糾偏、修復,推動問題解決,促進制度完善,降低和諧社會構建的成本,實現新聞媒體的社會職責。④在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紹興電臺經常針對網絡媒體信息量大、觀點多元的實際情況,從中抓住一系列問題進行輿論監督,做有深度、廣度和力度的輿論監督報道。以最快速度發布主流媒體的聲音,放大了輿論監督報道的正面效應,取得了積極的社會效果。
像紹興電臺新聞綜合頻率的《行風熱線》節目,開播20多年來,一直以開展輿論監督為工作重點,僅去年,在社會上影響比較大的內容就有《水泥灌車,請你尊重生命》《惱人的城市牛皮癬》《兒童玩具消費,安全不容忽視》和《停車位,購買與租用的矛盾糾結》等。這些節目內容有效地促使了相關部門的工作改進,節目播出后,許多部門的負責人還要求紹興電臺將 《行風熱線》節目中聽眾代表和普通市民的意見、建議等集中進行歸納,作為改進工作的參照材料。
二、協調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
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新聞傳媒絕不是和稀泥的角色,它們必須直面社會,對社會中不和諧的問題進行建設性監督,通過新聞輿論的約束力,對社會問題、社會不公正現象進行監督和制約,促進問題的解決和社會的進步。⑤廣播媒體的輿論監督報道雖然沒有約束力和強制力,但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威懾力,在協調社會關系中能發揮出獨特作用。輿論監督的內容應該包括對一些社會難點和焦點問題的調查、透視和解剖,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以此來協調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能進一步增強廣播媒體的影響力、公信力和權威性。
媒體記者通過采訪站在公眾的立場上揭示事件真相,這是傳統主流媒體社會責任感強的具體體現。說到底,新聞輿論監督權本質上是人民群眾的權利,只有以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為出發點,以全社會的利益來衡量,才能算出于公心,廣播記者出于公心去開展輿論監督報道,才能保持廣播媒體應有的公信力。廣播媒體在開展輿論監督時要客觀報道,新聞事實要原汁原味,揭示問題和矛盾是必要的,但不能制造問題、激化矛盾。輿論監督報道要以事實說話,記者的角色定位也要準確,必須始終保持超脫于事件之外的第三者身份,客觀公正、出于善意,不能跟誰過不去。沿著正確方向開展的輿論監督報道,能針砭時弊、弘揚正氣、化解矛盾、理順情緒、維護社會安定團結。
廣播媒體開展輿論監督的初衷應該是善意的,評價的態度應該是公允的,監督的效果應該是積極的。現代社會存在著不同的利益主體,大眾媒介不僅是這些不同利益主體意見表達的工具,還應以公正、公平的立場維護公眾利益。⑦如今,廣播媒體的輿論監督報道要把握好一個度。一方面,負面新聞是新聞報道中回避不了的,有宣泄情緒、緩解矛盾、促進工作等功能;另一方面,如果不加以控制、不加選擇地過度傳播,也會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穩定乃至人們的道德規范帶來不利影響。負面新聞的積極作用,在于其因揭露丑惡和缺點所彰顯的警示功能和監督功能,對于心智健全的受眾來說,可以從負面新聞中得到警示,吸取教訓,從而思考興利除弊的方法。假如媒體一味地為了吸引受眾眼球,而不是采取正面積極的態度,不是站在促進黨和政府工作的立場,不是站在有利于團結、穩定、鼓勁的立足點上,那么負面效應會是很大的。“新聞媒介所揭露、批評的問題就應該有一定的代表性,要直接關系到黨和人民的切身利益,從而引起社會的廣泛注意;要對社會有普遍的教育意義,從而引起人們的警覺,推動實際工作。”⑧
三、維護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
當前,廣播輿論監督報道的重點不能僅僅只放在揭露、曝光上,而是要從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問題中去尋找突破口。民生無小事,老百姓在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求助于當地的媒體時,廣播媒體就要及時介入,通過輿論監督來促使問題合情、合理地解決。
利用廣播平臺,采取即時直播的方法,既能方便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快速地了解民情和普通百姓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也可以為普通百姓表達心聲、反映訴求提供一個暢通的渠道。“一些問題一旦經新聞媒介曝光,公布于眾,就會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和精神壓力,引起有關部門和領導重視,就有可能很快得到解決。”⑨對于一些社會關聯度比較高的輿論監督報道,紹興電臺的廣播記者在采訪時,除了采制音響外,還拍攝圖像,然后把這些圖像與錄音報道結合在一起,制作成微視頻通過微信平臺推送,從而獲得很高的點擊率。這種借助移動互聯網開展輿論監督的做法,影響力更大、效果更好。
有學者認為:按照新聞傳播規律和輿論形成的規律,新聞媒體的報道要形成足夠強大的輿論力量。第一,必須從抓好事實開始;第二必須選擇好輿論監督對象;第三,要使包含輿論監督內容的新聞信息及時地進入受眾視野和心智,使受眾接受信息。⑩為了幫助普通百姓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紹興電臺的《行風熱線》節目還推出了“行風熱線·對話民生”系列活動,通過輿論監督的力量,促使和推動有關部門及單位優化為民服務舉措。作為一檔廣播輿論監督類熱線節目,紹興電臺的《行風熱線》自1993年開辦以來,在聽取群眾呼聲、幫助百姓解難、密切黨群關系、接受社會監督等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到目前為止,已累計受理群眾投訴、咨詢6萬余件,100%得到答復。《行風熱線》作為廣播直播節目,同樣具有網絡媒體實時對話、雙向互動的傳播優勢。目前,紹興電臺的《行風熱線》節目不僅僅是廣播輿論監督渠道,而逐漸成了百姓問政、參政的熱線。
在全媒體傳播格局中,廣播媒體的輿論監督報道要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努力改變“我播你聽”的傳統做法,積極開展與聽眾的雙向互動交流,聽眾的廣泛參與能進一步提升廣播節目的收聽率和影響力。而廣播媒體在及時反映群眾意見的同時,還能為密切黨群關系提供輿論支持。總之,廣播輿論監督報道在去惡揚善的基礎上要追求實效,在新的傳播格局中重點發揮好輿論引導和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
注釋
①張相庚《淺談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怎樣發揮好輿論監督作用》,《華人時刊》(中旬刊),2015年第7期。
②宋美娟《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做好新聞輿論監督》,《青年記者》,2015年12月中。
③宮承波 吳迪《廣播電視創意與策劃》,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3年7月版,第139頁。
④余偉利《構建和諧社會視域下的中國新聞輿論監督研究》,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3年7月版,第56頁。
⑤羅以澄《媒介思辨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1月版,第11頁。
⑥薛可 余明陽《媒體品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9頁。
⑦許正林《傳播理念的核心與邊界》,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6月版,第87頁。
⑧李良榮《新聞學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版,第316頁。
⑨戴元光 金冠軍《傳播學通論》,上海交通大學出版,2000年8月版,第53頁。
⑩黃芙蓉《危機管理與媒體應對》,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年2月版,第104頁。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廣播電視總臺)
(本文編輯:肖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