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玲
摘 要:組塊效應在記憶和提取漢字的過程中有重要的作用,組塊記憶現象一直存在于兒童識字的過程中,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是一種學習心理的過程,科學地認識這些現象才有可能實現提高識字效率。
關鍵詞:構詞組塊;語音組塊;意義組塊;趣味組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7D-0012-01
組塊效應在記憶和提取漢字的過程中, 有重要的作用, 盡管大多數人還沒有清楚地意識到, 但他們已在不自覺地應用這個記憶策略了。
薛法根老師用一個非常形象的例子為我們再現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組塊記憶現象。我們在背誦“春蠶到死絲方盡”這句古詩時,是把詩中的七個字看成一個完整的意思, 也就是在記憶時把這七個字當成一個“塊”, 所以容易記住。如果把這句詩打亂—— “盡蠶死春到方絲”或是“蠶死春到方盡絲”,同樣七個字,卻是七個獨立的意思,我們在記憶時只能當它們是七個漢字而分別記憶。這樣記憶前面七個字相比于后面同樣的七個字要容易得多了。從這個實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會到“組塊”在我們學習過程中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合理利用這個學習心理過程,可以讓學習的內容成倍增加,可以讓學習的過程更加豐富有趣,可以讓學習的效果更加顯著,最終達到提高語文學習效率的目的。
一、構詞組塊記憶現象
在小學語文課堂的識字教學部分,特別是進行集中識字時,老師們常采用“開火車”的方法來讓孩子們學習和鞏固剛剛學過的新字。在現實教學中,并不是每一列火車都可以開得有順序,細心的老師可能會發現一種現象:當生字逐一出現的時候,讀到個別生字學生往往會有一些停頓,此時學生會在嘴里重復著由這個字組成的詞的讀音,然后再根據詞的讀音憶起生字的讀音。比如:教學《一株紫丁香》一課時,要求會認的字有:株、踮、院、除、疲、倦、牽、困,筆者先給這些字標上拼音出示于課件上,請學生用各種不同形式的讀記住讀音,接著引導學生對個別字進行組詞訓練,最后去拼音開小火車,這時,我發現當一個孩子讀到“息”這個字的時候,停了一小會兒,小聲地在口中念著:“休息”的“息”,然后再大聲讀出“xī”的音。由此可見,這個孩子是通過“休息”這個“詞塊”來記憶“息”這個字的字音的。
二、語音組塊記憶現象
語音組塊記憶現象是指充分利用詞語(或成語、短語)的發音規律來記憶單個生字本身的讀音, 促使學習者通過已有的知識經驗參與新的生字認知。這一現象在孩子們學習拼音的過程中最為常見和突出,一年級的學生在初學拼音的過程中最先接觸的是單韻母以及它的四個聲調。聲調教學具有整體性的特點,教師如果將四個聲調分開進行學習,孩子們是很難記住聲調的。因此,幾乎所有的語文老師在教學四聲調時,采用的都是整體教學和對比教學相結合的方法。
三、意義組塊記憶現象
意義組塊記憶現象是指在學習一個新的生字時,充分利用已了解的相關的意義經驗, 來對新的生字進行識記, 以強化記憶的現象。
在漢語中,單純復音詞是由兩個音節組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單個音節不表示任何意思,所以不能拆開解釋。比如: 聯綿詞:有雙聲關系的,如:躊躇、蕭瑟、輾轉等;有疊韻關系的,如,彷徨、逡巡、須臾、窈窕、倉皇、披靡等。 譯音詞:如,單于、可漢、葡萄、琵琶等。 疊音詞:如,奄奄、翩翩、霏霏、區區等。 如果將這類拆開進行教學,學生的記憶難度將增加,幾乎所有的教者都會不約而同地將其作為一個“塊”呈現在學生面前進行塊的教學,整體的識記,而學習者們也在潛意識里將其作為一個“塊”來進行識記。
四、趣味組塊記憶現象
趣味組塊記憶現象是指運用定位聯想和奇特聯想,把要學習的常用漢字,先組成最常用的詞,再用這些最常用的詞,圍繞一個中心和故事情節,編成讓兒童易于接受的韻文來幫助學生識記漢字。
這種記憶方式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很是常見,低年級的每個單元的開始部分“識字”大多是這類韻文。如:一年級下冊識字4——“蜻蜓半空展翅飛,蝴蝶花間捉迷藏。蚯蚓土里造宮殿,螞蟻地上運食糧。蝌蚪池中游得歡,蜘蛛房前結網忙”。這樣一些常用字詞構成的內容連貫的課文保持了一個整體,有利于聯想,每一課就是一個“塊”,這一個個板塊以一個個簡短通俗,瑯瑯上口的整體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進入他們的腦海。這些韻文的特點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系生活實際識字,把既繁多又龐雜的漢字變得集中精煉,意趣盎然,便于聯想和整體記憶,同時瑯瑯上口,易于背誦,使低年級兒童在短時間內更輕松愉快地識記更多的漢字。
組塊記憶現象一直存在于兒童識字的過程中,是一種客觀地存在,是一種學習心理過程,如何把這種不自覺的心理過程變成自覺的行為, 使它成為技巧, 關鍵是要能解決以下幾個問題:如何科學地組成“塊”,如何適當地運用“塊”,如何使“組塊”識字更具有效性,如何將這種識字策略與其他策略相結合,使其真正地實現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為語文教育服務。
參考文獻:
薛法根.組塊閱讀教學策略[J].小學教學:語文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