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摘 要:繪畫鑒賞是兒童美術教學的重要環節,它可以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現美,在繪畫中表現美,在作品中鑒賞美。而且鑒賞必須通過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引導和啟發兒童,不應過多地干預和主導兒童。
關鍵詞:兒童;美術;繪畫;鑒賞;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7D-0027-01
在兒童美術課程教學中,老師通過美術課傳達給孩子們的是什么?孩子們在繪畫創作的同時,老師如何引導其進行繪畫鑒賞?這些問題是筆者一直希望在教學中解決的,同時也是一直困擾筆者的問題。
一、教師引導兒童在生活和自然中發現美的事物
兒童美術教育的目標是什么?筆者認為是充分開發兒童的圖像感受能力和繪畫表達能力,以及學生對繪畫作品進行自我和相互鑒賞的基本能力,促進兒童智力發展。教學過程中,開發兒童圖像感受能力的關鍵就是培養鑒賞能力。繪畫是用眼睛發現和感知美的藝術過程,如何發現美?就要學會觀察,通過觀看積累視覺經驗認識美。
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可以通過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等,也可以通過觀察大自然來滿足我們發現美的需求。但是,孩子們內心對美的認知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幫助才能實現。比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孩子們多觀察周圍的事物,課堂命題也可以廣泛涉及生活的周邊事物。類似《春天的小樹》《去郊游》《我的好朋友》這樣的命題能夠給予孩子們更多創作和鑒賞的空間。然而,筆者在教學中深切地感受到,繪畫基礎好的孩子往往很難獨立完成繪畫,這可能與孩子們的繪畫鑒賞能力存在某種關聯。通過課堂教學的分析與總結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一是長期依賴老師形成的思維定式,脫離老師就會感到無從下手,造成孩子們未能初步形成繪畫和鑒賞能力;另一方面,一直對自己的繪畫充滿自信,創作時難以滿足自己的審美和鑒賞需求。針對此類情況,老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和啟發孩子們學會用繪畫觀察和描述日常生活,并在學習繪畫中積累和運用。相反,還有一類孩子是繪畫基礎相對薄弱,但是繪畫的想象力特別豐富,老師在進行對學生基本功訓練的同時,也要保護好學生的想象力和鑒賞能力。
二、學校和家庭要為孩子們提供能夠創造美的體驗環境
課堂上因材施教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兒童的學習熱情,生活中家長的作用也很重要。教學過程中與家長的溝通必不可少。客觀上講,我們身處內陸地區,接受新事物相對較慢,文化較落后,網絡成為孩子們娛樂、休閑的工具。因此,家長要引領孩子通過網絡進行學習,而不是娛樂,引導孩子在生活中親歷親為,體驗生活。
例如,為了體驗自然,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去草原采風,一般來說,大部分家長會表示贊同和支持,也有一部分家長會擔心安全問題,也會有家長提出費用問題等,老師要做好正面引導和解釋工作,得到家長的認可。另外,教學中也可以介入多媒體教學,直觀的視聽體驗能夠促進孩子們的美術鑒賞能力。筆者曾在北京豐臺少年宮學習,聽過老師們特色鮮明、方法多元的課。例如,一位老師把課堂搬到動物園,在課堂上老師列舉動物的基本外形和動作特點,學生在老師的輔導下,對動物進行直觀的描繪遠遠超出教室中圖像和照片帶給孩子的感受,教學效果非常好。
三、名畫鑒賞能夠幫助兒童對美產生較深入的體會和感知
孩子們的繪畫熱情一方面來源于對生活的興趣,另一方面學習和鑒賞優秀作品也能激發他們的熱情。教學過程中,老師的作用非常重要,要給孩子們多提供觀看的機會,同時多給孩子們講解。筆者給孩子們設計了美術欣賞課,其中包括《名畫欣賞》《著名繪畫大師》《畫家眼中的生活》等等,通過欣賞課的講解,孩子們漸漸學會了用眼睛發現生活中的美,用畫筆表現生活中的美。
例如,在名畫欣賞課中,講解《蒙娜麗莎》這幅作品時,會給孩子們講解這幅畫的繪畫背景、作者介紹、畫面構圖,盡量系統、全方位地進行介紹,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和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并稱文藝復興三杰。他不僅在繪畫和藝術理論上卓有成就,而且對人類科學很有貢獻,是一位有思想、有學識、多才多藝的畫家、科學家、發明家和理論家。《蒙娜麗莎》是他的代表作,代表他的最高藝術成就。畫中描繪一位優雅端莊的意大利貴婦,尤其是她的笑容微妙而神秘,背景配以幽深的風景,與人物豐富的內心感情巧妙結合,畫面意味深長。孩子們通過老師的講解,認識了這節課的教學任務。
筆者還會在課程的設置上多做些文章。例如,設計一些較為大型的活動實踐課《春天的小樹萌萌噠》,看到題目孩子們非常感興趣,將孩子們進行分組后,用整開的KT版讓孩子們創作,通過小組活動,增強團隊合作,孩子們自己決策,老師給予一些指導,這也是培養學生通過集體創作彼此交流促進和提升繪畫審美能力的教學方法。
四、總結
孩子們的創造能力是無限廣闊的,老師的引導非常重要,只有提升孩子們的繪畫鑒賞能力,才能提高他們的繪畫能力。鑒賞能力可以幫助學生觀察生活,發現和選擇美。
參考文獻:
[1]朱定成.談談怎樣搞好兒童美術“教與學”[J].教育前沿:理論版,2009,(1).
[2]楊雪.試論幼兒藝術教育課程改革研究[J].大眾文藝,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