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長江
【摘要】土地開發及其整治過程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內容,比如土地開發本身的整治經濟性、社會性以及生態性等。本文將對土地開發與整治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就如何引入PPP模式,談一下個人的觀點和認識,僅供參考。
【關鍵詞】可行性;土地開發;整治;研究
從理論上來講,可行性研究是土地開發與整治的預測中心,其目的在于達到投資效果。基于經濟和技術兩個視角考慮,應當確保技術可能性以及經濟上的合理性。通過對項目進行綜合評價,判斷技術上的先進與否、經濟合理性。
一、土地開發整治可行性研究
對于土地開發整治而言,這是農業建設和發展的范疇,作為其可行性論證與環境、能源以及建筑和加工等,除具有一定的共性外,還表現出獨特性。
(一) 綜合性
土地開發整治過程中,涉及到的土地即可應用在農、林以及畜牧業建設和發展用地,又可作為工況交通、城市建設、生態用地以及旅游用地和特殊用地。然而,對于基本農業用地而言,在開發過程中直接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決定了人、環境以及生物系統的建設復雜度,而且涉及到土地自身、氣象環境因素等,只有科學合理的確定開發資源深度及其規模,協調開發。在土地開發系統中,應當解決好土地、過程因子的多層次應用生態系統開發,并非單純地進行開荒種糧,而是對適應的資源和土地等按知識、措施以及技術密集要求,調整系統,并且綜合開發、合理布局,從而達到各種因子的相互已存和互補。土地開發整治工作中,還要綜合化,這并非偶然出現的,而是土地構成因素以及土地本身的復雜性、經濟性決定的。對于農業而言,對于經濟和自然之間,綜合性更為突出。
(二) 嚴密性
在土地開發整治過程中,尤其是農田土地建設時,需加強水利、林業以及生態工程建設。通過土建將田間灌溉、排水以及林、井、路和電力等結合田間,以此來發揮效益。在措施分配過程中,應當做好平面合理配置、功能有序發揮以及空間適宜結構構建和土地建設組合。土地開發整治,既是農業發展要求,有屬于開放性系統,與環境直接發生作用,實現物、能轉化。該系統是根據人們的客觀需要,進行嚴密的整治,從環境和自然中吸取資源,防止旱澇、鹽堿以及風沙和病蟲危害,防止有害輸出,比如植被破壞、水土流失以及鹽堿化和沼澤化,使之向良性轉移。
(三) 生態經濟性
科學領域基于新的高度,認識到農業生物、環境以及農業整體對農業經濟因素結合的復雜性。從生態的視角出發,土地是生物、非生物之間的能量轉化媒介;從環境的視角出發,土地又是最基本的資源,具有自然和經濟雙重屬性。土地開發整治,始終在自然與經濟交織的生態經濟系統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經濟問題又是生態問題。在可行性研究過程中,應當認清基本出發點。國內部分經濟學家在對土地開發進行評價過程中,多對經濟效益進行考慮。在可行性研究過程中,土地開發的可行性研究忽視了生態經濟性,忽略了土地開發利用的評價。對此,我們總是會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可行性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化。人們都在指責土地資源的開發不當、生態環境的破壞,卻很少在論證中見到;經濟評價時,對土地進行生態效益評價,顯得非常重要。對土地開發整治的生態效益進行評價,可行性論證,非常有必要。
二、土地開發整治過程中的PPP模式引入
所謂PPP模式,即公共資本與私人資本合作,事實上PPP模式是一種舶來品,是一套比較成熟的模式和流程。土地一級開發整治過程中的PPP模式引入過程中,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在土地一級開發整治過程中,應當充分調動市場優勢資源,進行優化配置。PPP模式的應用,是為了能夠有效解決基礎設施建設問題,提高效率、加強管理以及減輕負債壓力和風險防范。該種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緩解或者減輕上述問題,有效推動土地開發整治,并且使其市場化運作,以此來激活資金調動、促進人力資源的聯動作用,基于PPP模式進行市場化配置。PPP模式在一級開發整治中的引入,可以有效發揮政府、企業優勢,通過取長補短來實現共同發展。實踐中,政府部門應當從傳統的土地開發整治過程中其主導地位,從全程提供者轉變成為合作者、監管者,保證土地開發整治中的土地、地上物征收以及工程施工質量。參與社會資本分配的相關企業,應當發揮自身的技術、資金管理以及市場架構和人才調配之優勢,全面推動土地開發整治。同時,還要積極引入最新的PPP模式,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土地開發整治成本,全面推進土地開發整治工作。
在土地一級開發及其整治過程中,引入PPP模式可避免項目決策的盲目性、隨意性,從而降低投資風險。在傳統土地開發整治過程中,地方政府主要是基于土地儲備中心組建的融資管理平臺,向銀行抵押土地;在此過程中,應當先征收土地、補償拆遷以及平整土地,然后再確定規劃容積率,利用使用權公開掛牌、出讓;在此過程中,開發商以及投資商等,繳納讓金,再利用該收入償還抵押貸款。如果房地產市場發展不夠景氣,或者土地市場明顯下滑,土地儲備中心就會面臨較大的償還貸壓力。土地開發整治時,利用PPP模式可有效彌補上述風險與不足,實現政府、社會等方面的資本“全程合作”。 政府部門應當重點審視論證土地開發整治計劃的合理性、可行性,這有利于避免土地開發整治的隨意性。土地資源一級開發整治過程中的PPP模式引入,比較關注土地整治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以免避無效投資以及土地資源浪費。
結束語:
土地開發整治過程中,面臨著過渡,這是一種著重依賴現有資源的農業發展過渡。土地開發整治可行性論證,較之于普通的項目更為復雜,因此應當加強重視,以確保土地資源的開發與合理應用。
參考文獻:
[1]周建;張鳳榮;王秀麗;張佰林.中國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時空變化及其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4(10).
[2]楊子生.中國土地開發整治與建設用地上山研究[N]中國土地開發整治與建設用地上山研究,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