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強
【摘要】在預應力混凝土梁體施工完成之后,因為各種原因會導致裂縫的產生,對梁體帶來巨大危害。文中主要就北方地區公路工程預應力混凝土施工裂紋防治分析探討。
【關鍵詞】 混凝土;施工裂紋;防治。
引言
在預應力混凝土梁體施工完成后,混凝土表面不同程度上會產生各種裂紋,寬度在0.01mm-0.2mm之間,更嚴重的會有超過0.2mm乃至更大的裂紋或裂縫,而在北方地區溫差較大的施工環境下,0.01mm-0.2mm之間的細小裂紋在溫度變化影響下,會逐漸加寬,嚴重影響混凝土的耐久性及混凝土梁體的使用壽命。
工程實例:2014年10月,陜西神佳米高速公路項目施工柳溝大、中橋20m預制箱梁。在2014年11月下旬對梁體施工成品進行檢查時發現,柳溝大橋9#-1梁片腹板位置發現裂紋,寬度約0.08mm,均在波紋管變坡點的位置,隨后展開排查,發現有20片20m箱梁有不同程度的裂紋,部分統計如(圖一)。
為了確定是否為貫穿或者表面裂文,我們對裂紋處進行了鉆孔取樣,發現裂紋深度約3cm,并發現預應力孔道內部有水滲出,表明預應力孔道內漿液凝固后有泌水現象,且一直存于鋼帶波紋管的包裹內,無法滲出,也無法凝固。
案列裂紋原因分析:經查施工記錄,9#-1梁片施工時間為2014.10.7日,當日施工溫度10℃-20℃,混凝土澆筑施工過程正常。壓漿時間為2014.10.14,溫度為2℃-16℃,并室外平均溫度連續5日溫度低于5℃,已經屬于冬季施工。進行壓漿作業是上午施工,溫度約10℃,按照實驗室施工配合比進行漿液配制,施工正常,壓漿過程正常。而在我們鉆孔取樣中發現管道內漿液有泌水現象,說明漿液配制沒有達到設計要求;裂紋基本產生于孔道范圍附近,在進行鉆孔時間為2014.11月,夜間最低氣溫已經達到-10℃,在此溫度下,孔道內未凝固水分必然結冰,水分結冰后膨脹,如此反復,導致管道波紋管開裂,且波紋管周邊混凝土厚度較為薄弱,進而導致混凝土開裂。
經設計院及各級專家進行現場實際勘察取樣分析,沒有貫穿裂紋,基本為表面裂紋,并確定了修補方案:首先進行靜載實驗,如滿足設計要求后,方可進行壓漿、刻槽封閉處理。否則予以報廢處理。
處理措施:項目部按照設計院的處理方案,首先進行了靜載試驗,靜載實驗后滿足設計要求,立即進行了高壓注漿及刻槽封閉處理,修補工作完成后經專家組檢查驗收后,結論為滿足設計使用要求。
結論:
后經多次配制漿液實驗得出,壓漿料的不穩定性極易導致漿液在拌合后不能完全凝固,表層有泌水,在施工過程中難以肉眼觀測,因此實驗技術人員必須隨時取樣,及時調整施工配比,方能有效控制漿液合格。否則在溫度應力下出現凍脹,是混凝土產生裂紋的重要原因。
根據以上案列,公路工程中,預應力孔道的孔道壓漿、安裝定位、預應力張拉、孔道周邊混凝土振搗這幾道關鍵工序,在預制箱梁、后張法現澆箱梁施工中由于施工不當,可能會造成混凝土裂紋,產生裂紋具體因素分析如下:
一、影響裂紋產生原因
1.孔道安裝定位
預應力孔道普遍為金屬波紋管或者塑膠波紋管(JG225-2007)(JT/T529-2004),在安裝過程中,管道定位坐標沒有按照設計,定位鋼筋的尺寸不符合設計,定位鋼筋的數量、間距沒有按照設計布置,會導致在施工混凝土過程中,孔道隨著振搗器的震動作用產生偏移,導致孔道周邊包裹的混凝土厚度不一,且不滿足設計要求,在后續預應力張拉作用下,則會產生裂紋。[1] 我們在陜北地區的幾個高速公路項目施工中,從梁體鋼筋綁扎及管道定位的實際操作情況看,這類問題較為多的出現,其主要原因是操作人員對預應力管道定位的位置坐標測量不清楚,尤其是高度控制,量取的方法不正確,造成坐標控制不準確。
2.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如混凝土的和易性較差、坍落度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會造成混凝土在孔道周邊流動性較差,不能密實填充。由于預應力孔道周邊的鋼筋布置較為密集,如在振搗過程中,沒有完全搗鼓密實,或者沒有用大小搗固器交替振搗,會造成空洞、蜂窩等,影響后續張拉施工質量,同樣在預應力張拉應力下會產生裂紋,且隨著較大的溫差變化,裂紋會逐漸增大。
3.預應力張拉
首先拉力表的校核極為關鍵,如沒有按照要求進行校核,會造成張拉力不準確;其次鋼絞線的質量、穿束過程中鋼絞線纏繞在一起,也會影響張拉效果;再次張拉施工的拉力控制不好、持荷時間不夠也會嚴重影響張拉效果。如果張拉力不夠,或者超張拉力超出設計和規范誤差范圍之外,在構件使用后期會造成裂紋、裂縫。[2]
4.孔道壓漿
孔道壓漿是一項極為關鍵的工序,尤其在北方溫差變化較大,冬季溫度持續在0度以下,壓漿如控制不好,極易造成混凝土開裂。壓漿料需要滿足設計要求,配合比需按照設計規范或者參照使用說明書配比,如配合比沒有做好嚴格的實驗配制,在漿液壓入孔道之后,壓漿料會沉淀在孔道底部,水分上升到孔道上部,造成孔道下部壓漿料凝固,上部水分無法固結,而在溫度持續在0度以下,上部水分結冰,水分凍結后體積膨脹,將孔道波紋管及孔道外包裹的混凝土擠壓開裂,造成混凝土裂紋、裂縫。
二、防治措施
1.孔道安裝定位
波紋管設計高程和中心位置應從底模向上垂直尺量,采用鋼筋定位波紋管,將定位鋼筋按設計要求焊接在鋼筋骨架上,確保牢固定位,曲線段定位鋼筋間距≤0.5m,直線段定位筋間距≤1m,焊接固定牢固。當波紋管道位置與骨架鋼筋影響時,可適當移動普通鋼筋位置,必須保證管道位置準確。由于先前一些工地的施工經驗,使我們在施工的神佳高速公路中,對此項工作非常重視,我們對操作工人進行現場定位交底,固定專人檢查,嚴格控制坐標以及定位鋼筋的焊接質量,確保了管道定位的準確。
2.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施工前,必須進行配合比實驗,確保混凝土各項指標滿足設計要求。由于預應力孔道周邊的鋼筋布置較為密集,如在振搗過程中要用大小搗固器交替振搗,隨時監控搗固器工作情況,避免漏震造成空洞、蜂窩等。由于北方地區溫差較大在澆筑完成后,需采用覆蓋,封閉等措施及時養護。冬季施工必須采用蒸汽養護,確保溫度>5℃且相對穩定。
3.預應力張拉
梁體強度不低于設計強度80%時可進行預應力張拉施工。箱梁預應力張拉按照“先底板束,后腹板束,再頂板束;先縱向束,后橫向束;先兩邊,后中間;先長束,后短束”原則進行張拉。采用張拉力(油表讀數)為、鋼束伸長量進行雙控,實際伸長值不超過設計伸長值的±6%。
3.1準備工作
3.1.1錨具在運輸、儲存、使用過程中,嚴禁被油污、銹蝕或受損傷。
3.1.2在油泵灌油前將油管、泵體管路清洗干凈,灌油時應嚴格過濾且油內不得含水、酸及其他混合物。經常檢查油管及其接口,如遇油管裂傷、規格不合適、絲扣不完整必須更換[3]。
3.1.3 千斤頂在使用前應對千斤頂進行標定,使用過程中定期進行校核、內部清洗,保證千斤頂正常工作。
3.1.4應采用防震高壓油表,其最大讀數須為張拉力的1.5~2.0倍,精度不低于1.0級,校正有效期為1周。[4]
3.1.5使用前和使用過程中每隔1個月或使用次數達到200次,應對所有張拉設備進行保養和重新標定。
3.2張拉程序
3.2.1先張拉腹板束,而后頂板、底板束交替對稱張拉。
3.2.2當鋼束初始應力達到張拉控制應力10%時,量取鋼束伸長值,并檢查孔道軸線、鋼絞線有無滑動、錨具和千斤頂是否在同一條線上、每根鋼絞線均勻受力。[5]
3.2.3張拉程序為:
3.2.4張拉時,如錨頭出現斷絲、滑絲、錨具損壞,應立即停止操作,進行檢查及詳細記錄。當滑絲、斷絲數量超過設計規定容許值時,需將鋼束抽換。
在實際張拉施工中,極易出現斷絲、滑絲等各類問題,因此技術人員必須要全程控制施工過程,嚴禁在各位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就進行了封端等隱蔽施工,造成極大的隱患。
4.孔道壓漿
張拉完成后,必須在48小時內進行管道壓漿,并應用風管或者清水將孔道內清理干凈,管道內不得積水。
4.1壓漿材料及環境控制
壓入管道漿液應飽滿密實,水泥漿攪拌結束至壓入管道時間間隔不應超過40min,壓漿時及壓漿養護期內梁體環境溫度不得低于5℃。漿體混合體應達到下列指標:
4.1.1在滿足和易性條件下,漿液水灰比應盡可能小些(0.29~0.35),一般控制在0.33左右。
4.1.2漿液攪拌及壓漿時保證漿體溫度應小于35℃。
4.1.3漿液稠度控制在13s~18s,在45分鐘內,漿體的稠度變化不應大于2s。
4.1.4漿體的初凝時間不應大于3小時,終凝時間不應大于17小時。
4.1.5 七天強度不小于40 MPa,28天齡期的強度不小于60 MPa。
4.2壓漿作業
壓漿盡可能采用連續式壓漿泵,同一管道壓漿應連續進行,不能中斷,一次完成。管道出漿口安裝閥門,必須確認出漿濃度一致時,方可封閉閥門,并持壓2~3分鐘,以提高預應力孔道灌漿的飽滿度和密實度。
張拉施工完成之后,將外露的鋼絞線切除,剩余30mm左右,采用砂漿進行封錨。疏通錨墊板上灌漿孔,保證灌漿通道通暢。當壓漿泵輸出的漿體達到要求稠度時開始灌漿,當水泥漿流出端與灌入端漿體稠度相當時,關閉閥門。灌漿泵繼續工作壓力達到0.6Mpa左右,持壓2~3分鐘,拆除壓漿管,封堵進出漿孔,完成壓漿。
三、結論
綜上所述,影響預應力混凝土開裂的因素較多,在北方地區主要因素為溫度變化影響,而對溫度最為敏感的就是壓漿工藝,因此本人認為,壓漿材料的購買,壓漿工藝的施工一定按照設計規范要求施工,且隨時關注氣溫變化,及時采取措施,控制好壓漿各項流程,方可防止梁體裂紋的產生。
參考文獻:
[1]王衛星.《客運專線現澆連續梁施工質量控制要點》[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
[2]張華.《現澆箱梁超長大噸位預應力施工技術》[J].鐵道建筑,2006.
[3]葉千秋,陳金順.《公路橋梁水毀加固工程施工》[J].浙江交通科技,2007.
[4]張莉,郭建雄.《淺談中亞城特大橋連續梁的施工與監理控制要點》[J].科技信息,2012.
[5]何錦強.《淺談預應力砼T型梁的后張法應用及問題處理》[J].四川建材,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