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軍
【摘要】地質災害作為大型的災害,受人為因素、自然因素的影響比較大,比如,泥石流、山體滑坡以及地震和水土流失等災害類型,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應對,則會造成嚴重的損失。本文將對當前國內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就如何進行應對,談一下個人的觀點和認識,僅供參考。
【關鍵詞】地質災害;問題;防治;策略
近年來,國內外地質災害頻發,根據國土資源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整個2015 年全國共發生了8224起地質災害,有229人不幸遇難,而且有58人在地質災害中失蹤,并且又138人因此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經濟損失嚴重。對于地質災害而言,其具有不可預測性、危害性,而且涉及面非常的廣泛,損失比較大。在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應當細致周密,并且根據地質災害的具體類型、危害程度以及級別等,采取針對性措施,以此來減少損失。
一、地質災害防治問題分析
通過上文分析可知,地質災害的危害是非常大的,防治工作必須嚴格把關。然而,因其影響因素比較多,所以實際防治效果并不理想。
1.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導致工作量增大
當前國內地質條件非常的復雜,而且丘陵、山區地形比較多,地質非常不穩定。自四川地震以來,國內地震強度以及頻率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加之經濟、社會因素的影響,給居住區的農民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在全球氣候逐漸變暖的時代背景下,國內地質災害類型、影響度等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量增大。
2.廣大人們群眾的地質災害防范意識差
當前國內地質災害以及影響防治工作落實不到位,宣傳力度明顯不夠,以至于普通群眾對災害防治沒有明確的概念,而且意識也比較淡薄。尤其是落后邊遠山區的廣大人民群眾,對地質災害防治意識單薄,甚至搞封建迷信,連最基本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也沒有,聽之任之。在這些地區,建廠房、開采煤礦以及修建隧道等,加之劈山開路或者攔水造壩等,導致地質災害頻發。
3.地質災害防范薄弱
從國內南北方、城鄉情況來看,技術、經濟差異非常的大,以至于不發達、欠發達地區的地質災害防治人員配置、技術支持不到位。同時,部分城鄉工程建設過程中,一味地注重效率,嚴重忽略了施工質量,甚至存在這嚴重的部門違章、違規操作,部分建筑在災害中發生坍塌,不利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二、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通過以上對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筆者認為要想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提高全民地質災害防治意識
一旦發生地質災害,則會危及到周圍的居民人身和財產安全,強化地質災害防治,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在此過程中,應當不斷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和教育力度,影響一個全面防災、治災的氛圍。通過宣傳教育,在全社會貫徹和落實責任意識,提高他們的使命感。因地質災害的非可控制性,我們可以從提高全民意識、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著手,比如傳授基本的地質災害自救、他救技能,降低地質災害危害度、減少損失。定期組織開展宣傳、培訓工作,全民積極投入到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之中。
2.建立完善的群測群防體系
計算機網絡傳播速度非常的快、傳播渠道也比較廣,而且信息量非常的大,在當前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網絡系統及其技術方法在地質災害防治以及救援過程中做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覷。基于對地質災害問題的分析,建立健全群防群測體系。比如,以街道、村落為基礎,建立獨立的體系,以確保監測的針對性、可靠性。一方面可以擴大監測面,另一方面還可提高地質災害的監測準確度,確保獲得的地質災害信息準確性,基于網絡一對多進行傳遞。同時,還可借助“北斗系統”實現區域化定位與覆蓋,以便于能夠救援防治工作的全面開展。通過建立信息化管理平臺,提高區域防治互動性以及信息共享性。
3.健全評價防治預警系統
評價預警系統需要層層遞進的展開,預警的最主要目的在于控制事故和災害的蔓延,降低損失和傷亡,提高救援效率。所以首先要根據地域特征和地形特征布防嚴密的預警監控裝置,配合網絡系統實時監控各項防控端口。包括對天氣變化、氣候變化、施工情況等影響因素的監控,并上報相應監控數據和危險系數。同時還應當基于預警監控和數據分析,建立健全反饋機制,對反饋數據進行詳細記錄,以便為數據庫的建立提供參考依據。對于地質災害而言,其具有客觀存在性,若想有效避免人員傷亡、減少經濟損失,應當建立完善的防治和預警系統,通過制定和落實嚴謹的防治預警系統,避免危害蔓延。地質災害的影響非常的大,而且時間、地點都無法準確的預測和控制,雖然國內地質災害防治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實踐中依然存在著一些不足,如果不及時創新理念和方法,則后果不堪設想。基于此,筆者建議結合當前國內地質災害現狀及其防治結果,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防治預警系統,只有這樣才能將災害系數嚴格控制在允許的范圍之內,為各項工作的開展,尤其是地質災害防治與救援,提供有效的幫助。
4.地質災害多發區及易發區監測防治
地質災害多發區,應當以規范人的活動為重點,并且通過開展建設用地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勘查工作,從多渠道籌集資金來進行 工程治理,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對于易發區而言,其防治過程中主要是做好預防工作,加強對暴雨洪水、人為因素造成的泥石流以及滑坡等問題和隱患的監測,做好地質災害防治與環境保護。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關系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由于其具有不可預測性、危害性大等特點,因此我們應當立足實際,不斷創新和改進地質災害評價、分析以及防治制度,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傳正.地質災害防治研究的認識論與方法論[J]工程地質學報,2015(10).
[2]李乾坤;石勝偉;韓新強; 梁炯.國內地質災害機理與防治技術研究現狀[J]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2013(07).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2015年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2016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EB/OL].中國國土資源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