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愷旎
[摘要]:文分析了建設服務型政府過程中的存在問題,提出了要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充分認識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時代必然性,加強法治政府的建設,樹立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的理念等建設服務型政府的主要建議。
[關鍵詞]:服務型 政府 建設 路徑
0引言
建設服務型政府,是我國行政體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創新的長期戰略任務,將伴隨現代化建設的始終。因此,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必須與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同步進行。
1建設服務型政府過程中的存在問題
1.1建設服務型政府缺乏民眾認可
由于民眾的參與度較低,很多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舉措并沒有得到民眾的認可,沒有滿足民眾真正的需要,也就做不到“權為民所用,情為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建設服務型政府,實際上就是政府與民眾關系和行為模式的一次改革,政府缺少或不與民眾互動是不行的。可以說,建設服務型政府不僅僅是政府的事,也是民眾的事;不僅僅是公務員的事,也是公民的事;不僅僅需要政治領袖的推動,而且需要人民大眾理解和支持;不僅僅是政府的改革,也是在一定意義上的社會改革,所以,在服務型政府的建設過程中,政府需要與人民互動。
1.2政府本位主義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缺少與民眾的互動
部分官員或者公務員仍然站在政府本位的角度,認為服務型政府建設僅僅是政府自身的改革,是政府自己的事,政府靠自身的力量能夠建設好服務型政府,與人民大眾沒有多大關系,不愿、不敢、不讓人民大眾參與進來,認為他們的參與會給政府帶來麻煩。造成這種觀念和行為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既是改革的主體又是改革的客體,政府這種改革主客體二重合一性,往往使政府官員忽視了以下四點:政府提供服務的資格和權力是人民大眾賦予的,相當于政府是人民大眾請來的、雇來的,民眾有權力參與服務型政府的建設,要求服務什么、如何服務、服務到什么程度,人民大眾擁有絕對的發言權;“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是在憲法中得到法律保障,人民大眾有權利參與到服務型政府建設中來,實現自己的民主權利;人民群眾廣泛參與服務型政府建設是貫徹落實黨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的現實要求;人民群眾有能力參與到服務型政府的建設中來,并能彌補政府自身能力的不足,使政府能夠集中主要力量履行好那些必須由政府承擔的關鍵職能。
2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的主要路徑
2.1要積極轉變政府職能
近些年來,公民民主意識的覺醒,使得越來越多的公民要求參與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中,強烈要求擁有對政府行為的知情權。在當前公眾時代的社會里,當政府在很多方面影響一個人的時候,保證人民了解政府活動的權利,比其他任何時代更為重要。例如某地政府為老百姓推廣土特產,這類產品的推廣重要的是渠道。政府部門增加銷售渠道,幫助產品“走出去”。在銷售過程中,政府始終要扮演好“媽媽”的角色,做好服務保障工作,保證高質量的銷售,并解決好銷售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例如市場價格競爭、商品質量等。再比如每個地方政府都應該圍繞把新的小型微利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既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國家支持“雙創”的新政策、好政策宣傳到位、貫徹到位、落實到位,全局稅收管理員開展了走百家、進千戶,大走訪、大宣傳活動,對每戶均實行“面對面”宣傳,“一對一”輔導,“零距離”服務。截至日前,對全局管轄的企業全部實行了全覆蓋式宣傳服務。既拉近了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的距離,也樹立了國稅機關的良好形象。
2.2充分認識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時代必然性
為什么當下我們國家提出要建設服務型政府呢?以前的政府治理模式遇到問題了嗎?中國政府為什么此時此刻提出要建設服務型政府呢?首先,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的必然選擇。20世紀末,由于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整個社會的運行模式面臨著新的挑戰。在信息化時代,政府對信息不再具有壟斷特權,政府自身獨立作出的決策已顯得盲目和片面,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缺乏科學性。因此,政府角色的定位也逐漸轉向為公民和社會發展提供規則、環境和服務。知識經濟時代的人具有相對獨立、自主和追求進步的特點,他們比較容易接受。民主、自治型的管理模式。這要求政府調整自身的管理模式,以服務社會和公民的需要。政府的主要領導應該充分認識到:發展不停步,改革不止步。對政府職能的認識和定位,是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而發展的。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是一個不斷前進的過程,改革的推進,經濟基礎的發展,自然而然會對上層建筑提出新的要求。中國漸進式改革的成功經驗表明,改革不會一蹴而就,也不能止步不前。堅持從實際出發,注重改革的連續性、系統性和前瞻性,看準了的改革,就要下大決心推進,爭取早日取得成效。看得還不那么準、又必須突破的改革,可以先行試點,摸著石頭過河,在實踐中開辟新路。這是中國機構改革的方法論,也是推進其他領域改革的必然路徑。
2.3加強法治政府的建設
建設服務型政府是個艱巨復雜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勞永逸。筆者僅從法律層面上談談服務型政府建設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在服務型政府建設過程中,由于服務主體與服務對象之間存在著事實上的法律地位不平等,造成服務主體、政府及其行政人員與服務對象、公民及其團體之間的服務關系抽象化與虛假化。這種“微笑服務”背后,透露的是骨子里的冷漠與麻木。為什么我們政府及其行政人員的服務意識如此淡薄呢?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受傳統文化“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二是法律意識淡薄,缺乏民主與法制精神。
因此,要想使服務型政府建設不走樣,至少要在兩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從思想上肅清封建特權思想的殘余,樹立“民本位”、“人民意志至上”理念;二是建立法治國家,即政府在運行中,自覺地接受法律的約束和限制。
2.4樹立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的理念
這種新的理念要求政府服務以顧客或市場為導向,政府應注重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政府的管理職能應是掌舵而不是劃槳,政府行政中應引入市場化模式等。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西方國家的政府改革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而展開。最后,服務型政府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良性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是計劃經濟主導的社會,資源配置不是由市場完成的,而是通過政府的法令、法規進行組織管理與調配。比如建設服務型政府過程中,政府可以通過“互聯網+”模式,打造特產品牌。傳統產業的發展需要跟上時代潮流,搭上“互聯網+”的順風車。政府部門幫助企業建設特產網站,提高知名度。對優質企業進行重點推廣,打造廣西“龍頭”特產品牌;對落后企業進行整改,通過“互聯網+”模式,為其打造特色品牌。比如說,房屋由國家和企業分配,工資由國家來調整。改革開放以后,由于引入了市場機制,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主要由市場來完成,實現優勝劣汰。特別是我國在加入WTO后,經濟全球化浪潮要求我國政府必須與世界各國政府在經濟領域全方位接軌。這些因素從客觀上加快了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進程。
3結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加大了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尤其在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等領域,財政投入的力度明顯加大,地方政府加強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不過任務重、壓力大,還需不斷堅持。
參考文獻:
[1]余興安.服務型政府建設研究的拓新之作——《民族地區鄉鎮服務型政府建設研究》推介[J].中國行政管理,2015(2):154.
[2]古洪能,吳玉宗.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政治制度供給比較研究[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2,33(5):1-6.
[3]魏芙蓉,于新恒.縣級服務型政府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中州學刊,2009(1):16-20.
[4]施雪華,孫發鋒.中韓服務型政府建設比較研究[J].學習與探索,2011(4):75-79.
[5]薄貴利.論研究制定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戰略規劃[J].中國行政管理,201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