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佳莉
[摘要]:洋垃圾是一個極具爭議的特殊商品,進口洋垃圾在獲取收入、增加就業、節約能源消耗、保護原生礦產資源具有巨大的正面經濟影響;在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方面也存在著負面效益。應加強洋垃圾進口及利用的監管,實現利用的最大化和污染的最小化。
[關鍵詞]:洋垃圾 進口 經濟效益 環境效益
一、我國洋垃圾進口貿易現狀
自1995年7月1日開始,我國將進口可利用固廢列為法定檢驗商品,據估計上世紀90年代初,每年固體廢物的輸入量約為100-200萬噸,2009年達到歷史最高點5988.6萬噸。我國進口的固體廢物主要為金屬和金屬合金廢碎料、塑料廢碎料及下腳料、回收(廢碎)紙及紙板、廢紡織原料、廢船舶、礦渣、木及軟木廢料和糖及糖食廢料這九類。
我國固體廢物來源非常廣,全球五大洲160多個國家(地區)都曾出口到中國。2014年,來自美國、日本和英國的進口總量達到2549.65萬噸,占整個進口比重的57.23%。
我國在國土境內的主要沿海口岸、河流口岸和陸路口岸都設有進口固體廢物原料檢驗檢疫局。據各個檢驗檢疫局統計,我國固體廢棄物進口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以廣東、浙江和江蘇三個省進口數量最多。
二、我國洋垃圾進口的原因
(一)節約企業成本
首先很多固體廢物都只是局限于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的概念,但如果我們轉變時間、空間或者轉變人物,將其置在一個自由流動的環境,它們又會因為滿足某些個人的需求而再次實現價值。其次,對企業來說進口可循環利用的固體廢物,更經濟。以廢塑料進口為例,目前在國內市場上,聚丙烯的價格大概在11000元左右一噸,而進口聚丙烯下腳料的價格卻只要4000元左右一噸;
(二)政策支持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政府就開放了對廢紙、廢鋼鐵、廢塑料、廢五金等廢棄固體廢棄物的進口。在政策上,先后出臺了支持合法規范洋垃圾進口的政策,在十一五規劃中更是將“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相互補充”寫入章程。在經濟上,對廢舊物資回收經營企業也進行扶持,從2001年5月1日起到2008年年底國家對所有廢舊物資回收經營企業、單位都免征營業稅和增值稅。
(三)節約能耗
自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世界經濟飛速發展和人口飛速增長。能源危機已成為全人類社共同的問題,發展循環經濟創建資源節約型社會也成了新的時代要求。中國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資源的需求遠遠超出了其供應能力,面對資源供求之間巨大的缺口以及進口洋垃圾的比較經濟優勢,進口可回收利用廢物成為了解決資源問題的有效途徑。
三、進口洋垃圾對我國的影響分析
(一)經濟效應
1、增加就業。回收固體廢物進行循環利用,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據統計目前廢舊回收行業直接從業人員高達2000多萬,衍生行業從業人數將更客觀,這不僅為大量的農民務工人員解決了就業問題,更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
2、節約能源消耗。有色金屬材料生產由于流程長,同時工藝、技術和生產過程中存在很多的浪費現象等原因,導致有色金屬生產能源耗能特別高。據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統計,2014年前三個季度,生產的再生金屬與生產等量的原生金屬相比共計實現了11立方米的節水,510千萬時的節電和1650萬噸的節煤。進口廢金屬原料進行有色金屬再生產對節約能源消耗具有重要意義。
3、保護原生礦產資源。我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種類較少,總量也不多,據科學估計,每生產一噸的再生銅、鉛、鋅、鋁可以分別節約380噸、128噸、52噸、20噸的相應的礦產資源。由此可見,充分利用進口再生廢五金等再生資源對于節約我國礦產資源,解決國內資源短缺具有重要意義。
(二)環境效應
1、負面效益。每年都有幾千萬噸的洋垃圾進入中國國土,在這里進行拆解,重新拼裝,提煉,焚燒和填埋丟棄,而這些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氣、不能再利用的垃圾、廢油等都將會對周邊地區的水、空氣和土壤帶來不同程度的污染。
2、正面效益。進口洋垃圾直接再生利用雖然存在一些污染,但是由于減少了一些生產環節,從而減少了污染排放。據估計,每利用1噸廢五金,可以獲取0.1噸銅資源、0.04噸鋁資源、鋁礦石0.24噸、可節約銅礦石15噸、節約標準煤1.38噸、鐵礦石1.2噸、節約用水67.9噸、二氧化硫0.25噸、少排廢渣15.7噸。
四、加強固廢進口及利用監管的建議
(一)加強固廢進口監管
雖然我國已經在進口固廢方面確立了相關法律,在進關前設定了系列的檢驗程序,但是由于監管和檢驗的原因就導致很多違禁固廢任然有機踏進中國的國土。我們應該把“裝運前檢驗”和“到貨檢驗”結合起來,嚴格把關進口固廢的品質把違法越境的洋垃圾擋在門外。
(二)進口固廢的污染防治應實行圈區管理
固廢拆解過程中造成的二次污染,已成為人們聞垃圾色變的首要原因,因此改變傳統的手工拆解、散戶拆解,對拆解企業進行集中管理。在圈區內實行嚴格的環境防護措施,對企業產生的廢水、不可利用廢物進行規范的集中處理和填埋,實現管理、加工、污染的防控一體。
(三)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我國在固廢進口方面已經設立和十幾部相關法律法規,但是不絕于耳的“洋垃圾”走私新聞說明我們在這方面仍有漏洞,司法部門應該努力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實現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我們要完善法律的監督體制,加強社會和法律在洋垃圾相關司法活動中的監督力度。
(四)提升環境標準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環境質量標準較低,這導致許多發達國家借機向把利用價值極低甚至是危險廢物輸送到我國。較低的環境質量標準,已成為我國遭受不法洋垃圾入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國應該緊跟發達國家的步伐,提高環境質量標準與世界接軌。
參考文獻:
[1]郭芳.從“洋垃圾”輸入論實現中國垃圾資源化[J].財經理論研究,2014(6):47-51.
[2]劉文佳,姜青新.嚴控非法洋垃圾轉移防范進口廢物環境風險[J].WTO經濟導刊,2013(6):75-77.
[3]伊劍.電子“洋垃圾”走私:由沿海向內地蔓延[N].檢察日報,2014-06-10.
[4]楊華.透視廢棄物國際貿易問題[J].環境保護,2009(18):73-75.
[5]張劍波.產業西移背景下我國應對“洋垃圾”的策略研究[J].探索,2014(8):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