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中 張騫
[摘要]:從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目標、原則及核算的差異出發,旨在探討如何協調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
[關鍵詞]:財務會計 稅務會計 差異協調
稅務會計以稅法為導向,稅務會計的原則和核算等內容大多隱含在稅法中,因此稅務會計實質上就是稅法在會計中的體現。而財務會計則以會計準則為導向,其原則和核算的規定遠比稅務會計明確且公認。但稅法的剛性及硬度又要強于財務會計,納稅人一旦違反了稅法的規定,就會受到處罰。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經濟的全球化背景下,財務會計與稅收法規都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國的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經歷了從統一到差異再到協作的動態發展過程。
一、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宏觀層面的差異
1、目標不同
財務會計的目的是向管理部門、股東、貸款人和其他有關的方面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而稅法的目的是保證公平征稅。對于這點很明顯的例子就是財務會計采用權責發生制,而稅法采用收付實現制。
2、原則差異
稅務會計的原則就是稅收核算的原則,稅務會計雖然要遵循財務會計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但它必須以稅法為導向。因此,稅務會計原則實際上是隱含在稅法中的。在財務會計中,反映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原則、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原則,其基本精神大多也適用稅務會計,但因稅務會計與稅法的特定聯系,稅收原則理論和稅收立法原則也會非常明顯的影響稅務會計原則。
二、微觀上的聯系與差異
稅收主要包括流轉稅和所得稅兩大塊,而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最大的差異就在于收入與費用的確認及其確認時間的問題。
1、流轉稅的處理與財務會計準則的差異
流轉稅主要包括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等,很多相關方面的研究都只是研究了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在所得稅方面的差異,卻甚少研究在流轉稅方面的差異。但在我國的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等《暫行條例》中,都有“無論會計制度規定如何核算”,均應按稅法規定計算應納稅額,在增值稅的進項稅額、銷項稅額計算中也有按會計(指財務會計)進、銷項稅額與計稅進、銷項稅額的差異及調整問題。
財務會計新準則中對以存貨進行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易事項,當交易不具備商業實質或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情況下,采用成本計量模式。此例中,換出存貨不作為營業收入出來。而稅法規定,以存貨換入資產,換出的存貨須按全額確認收入,并計算繳納的增值稅。所以財務會計與稅法在收入確認方面存在差異,由于增值稅是按月計算繳納,所以在確認時間方面兩者也不同,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稅法中有很多將自產或委托加工的貨物用于非應稅項目要視同銷售等。
2、所得稅處理在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中的差異
在稅務會計中應納所得額的計算是在財務會計利潤的基礎上進行調整所得,兩者之間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主要是收入的確認和費用的扣除的差異。本文在此列舉一些比較重要的差異予以說明。
一是利息收入,新《企業所得稅法》規定投資國債的利息收入為免稅收入,可以從收入總額中扣除,而財務會計新準則中對于所有的利息收入都一視同仁,計入利潤總額中。
二是捐贈支出,捐贈支出在財務會計核算時,不分公益、救濟性捐贈和非公益、救濟性捐贈,一律在“營業外支出”科目核算。而新《企業所得稅法》第九條規定,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三是借款費用,財務會計準則中將借款費用分為可資本化和費用化兩部分,資本化條件的資產,是指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購建或者生產活動才能達到預定可使用或者可銷售狀態的固定資產、投資性房地產和存貨等資產或在固定資產改建過程發生的可使原固定資產的經濟效益得到顯著提高的資本性支出。而所得稅法中規定企業為購置、建造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經12個月以上的建造才能到達預定可銷售狀態的存貨發生借款的,在有關資產購置、建造期間發生的合理的借款費用,應當作為資本性支出計入有關資產的成本,其他的都予以費用化。
四是業務招待費、廣告宣傳費,會計準則將其全部確認為費用作為利潤的扣除項,而新《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業務招待費支出,按照發生額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的5‰。”“企業發生的符合條件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不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15%的部分,準予扣除;超過部分,準予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扣除?!?/p>
五是研發費用,會計準則將研發項目分為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研究階段全部支出費用化;開發階段只有在滿足非常嚴格的條件時才能資本化。而稅法規定對當年發生的研發費用除可以稅前全額扣除外,還可加扣當年研發費用的50%。
三、兩者的協調與妥協
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是非對稱信息的博弈,在博弈中,財務會計代表的公司管理層擁有稅務會計所沒有的信息。同時他們又是合作與非合作的博弈,會計和稅收作為經濟體系中不同的分支,二者之間的關系密切。會計立足于微觀層次而又影響到宏觀領域,而稅收立足于宏觀層次而作用于微觀領域,會計直接面向企業但也與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相連,而稅收首先基于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需要而對具體的企業實施征收管理。會計為稅收提供信息支持,稅收征納要利用會計核算所提供的資料,而處理結果又反饋給會計進而影響會計利潤等數據信息,這時雙方的關系是合作博弈。從總體上看,二者又在按照各自的方向獨立發展,會計與稅收不同的職能和學科屬性決定了會計與稅收在其制度設計過程中遵循不同目標、處理原則以及業務規范,這時他們的關系屬于非合作的博弈。這種既合作又非合作的關系為會計準則與稅收法規的協作提供了平臺。
在今后的改革中對于兩者的差異越來越大的問題,本文認為應該盡可能減少兩者間不必要的差異。只有在兩者差異不大的情況下,目前我國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混合模式(相互依存模式)才能體現其優點。如果目前的差異增大之勢不能盡快得到遏制,大量的納稅調整事項給會計工作帶來不便,勢必會降低財務會計信息質量。
參考文獻:
[1]蓋地.稅務會計原則、財務會計原則的比較與思考[J].會計研究,2006(2).
[2]戴德明,周華.會計制度與稅收法規的協作[J].經濟研究,2002(3).
[3]雷蒙德,J·克拉尼斯基.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的聯系與區別[J].會計研究,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