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雨佳
世界衛生組織對季節性流感的說明顯示,在溫帶地區的冬季(含初春),每天均會有流感流行。原因也非常簡單:當冷空氣襲來時,人的鼻黏膜受到刺激,抵抗外界病菌侵襲的能力降低,與此同時,冷空氣也會對病菌的活動起到促進作用,在這兩方面作用下,人們抵抗包括感冒在內的呼吸道疾病的能力就會有所下降。
此外,初春時節,人們走親訪友的頻率仍然很高。人體問密切接觸的機會增加,加上出行途中條件所限,人們很難做到勤洗手,旅途疲勞又使抵抗力下降,這些都增加了流感感染風險。專家建議,在中途停靠站可下車通風,在車上要喝水,盡量避免用手接觸眼、鼻及口等。如出發前出現了感冒等不適癥狀,應推遲出行,不要強行出門。
而對于一般不出行的人們,專家也有個建議,那就是在頂著初春寒風外出時,最好能戴上一頂帽子。研究結果證明,不戴帽子又不常運動的人,外界氣溫在15℃時,會從頭部散失人體總熱量的三分之一;4℃時會散失總熱量的50%;在0℃時可散失,總熱量的6 0%。這些數據顯示,在寒冷季節頭部保暖與全身保暖關系密切。寒風凜冽時,如果不戴帽子外出,部分熱量就會迅速從頭部散發出去,易受風寒侵襲而患感冒等疾病。
在防流感的同時,也別忘了預防流腦。
流腦,學名“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臨床實踐證明,從出生幾天的新生兒到年逾古稀的老年人,都可能遭受“流腦”的感染。
冬未春初是流腦發生的最高時段,這可能與初春特定的氣候有關。這個時段,冷暖空氣常常處于“你來我往”的狀態,陰晴冷暖多變,幾日之間的溫度變化幅度很大,氣溫的日較差也較大,人體的鼻咽部抵抗力較弱,病菌容易侵入呼吸道。
尤其必須提醒的是,老年人和嬰幼兒一般體質弱,免疫力不足,滯留在鼻咽部的病菌容易進入血液,最后到達腦膜。老年人患流腦,很容易與初春發病率極高的感冒和心腦血管病相混淆,容易延誤診斷。所以,初春時節,患者(尤其是老人和小孩)若出現高熱、寒戰、皮膚血點、手足冰冷、脈搏增快、劇烈頭痛、頻頻嘔吐、脖子發硬,甚至出現皮膚大片出血性紫癜、休克、抽搐、昏迷等,首先要警惕是患了流腦。但病人和家屬也不必太緊張,因為隨著醫學的發展,流腦的治愈率也相當高,死亡率、只有5%。只要診斷準確,搶救及時,精心治療,一般都會康復的。
預防流腦要有長遠眼光,要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按時作息,保證睡眠,經常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要注意環境衛生和精神衛生,飲食上注意營養,常吃些富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同時,初春要少去或不去公共場所,要積極治療自身存在的慢性病,保持抵抗力的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