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提到“工匠精神”,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工匠精神”,往往與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相連,德國的機械、瑞士的手表、日本的匠人曾憑此譽滿全球。在某種程度上,日本匠人已成為“工匠精神”的代言人。
日本堪稱“匠人國家”,從江戶時代起,“匠人文化”就受到廣泛推崇,傳承至今,已成為日本文化的一個符號。“匠人精神”不僅是其走向繁榮的重要支撐,也是一份厚重的歷史沉淀。幾百年來,日本企業可謂將“匠人精神”發揮到了極致。特別是日本的一些中小企業,其創始人和傳承者能夠堅守在某一領域潛心鉆研、精耕細作,通過某個環節核心技術的不斷積累,實現技術和應用的突破,從而在業界贏取獨一無二的口碑和地位。這也是“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和秋山木工的創辦人秋山利輝等日本“匠人”在國際企業界備受追捧的重要緣由。
何為“匠心”?簡言之,就是“用心”,是發自于愛,無所保留地將精神和情感傾注于作品之中的一種意念;更是一種承諾和信譽。秋山利輝的話道出了“匠心”的精髓:“一流的匠人,首先是人品,其次才是技術。”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從來都不缺乏匠人。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在這個以速效、刺激為先,過分追求創意、美學的大環境里,“匠人精神”似乎顯得不合潮流。然而,盡管很多傳統技藝已經或即將被高科技所取代,但它們承載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是無法被取代的,“匠人精神”便是一種超出技能范圍的德行素養。也許,當“匠人精神”成為一種社會常識時,中國企業的面貌也會煥然一新。
當前,“互聯網思維”這一概念在企業界頗為盛行,不少處于困局中的企業甚至其將視為圣經或行為準則,希望藉此獲得顛覆或重生,卻將像匠人一樣追求產品品質的精神拋諸腦后。這種本末倒置的理念和做法使得一些傳統企業已然迷失在“互聯網思維”的泥沼之中,不會真正以用戶為本,花精力去研究和解決他們的“痛點”。
所幸,還有一些清醒的頭腦。深圳歌力思服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夏國新在2016中國服裝論壇上一語中的:“傳統品牌在擁抱互聯網的同時,更應該堅持做好產品。”茵曼品牌創始人方建華在論壇上也發表了略同的觀點:“不管線上線下怎么變,產品永遠是1,服務、體驗、渠道都是不斷加0的過程,應該始終圍繞著產品布局未來。”
現代商業社會,追本逐利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沒有一顆求本固源的匠意之心,也無法生產出充滿誠意的產品,也就難以更好地持續地獲利。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的消費市場呈現出多元化格局,“80后”、“90后”消費群體對產品和品牌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他們更關注消費體驗,關注適合自己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品牌,并且注重對品牌體驗的參與。不論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對于制造業而言,落腳點都應該是用極致的產品和服務滿足用戶的需求,這也是“匠心”所在。
專注產生力量,也會煥發魅力,有助于鍛造品牌。沒有經歷過困難的企業無法獲得長久的發展,更不會成長為偉大的企業。重要的是,面對困難,企業能否找回初心,以“匠心”立身,思考如何才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