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磊
高等教育對創意產業發展推進作用的探索
項目名稱:探索高等教育對創意思維、創意產品、創意產業發展的推進作用
完成單位:大連工業大學
完成人員:于佐君、陳曉玫、穆 蕓、孫 健、紀 楊、王觀桔、曹葉青、李 雪
該項目通過高校教育改革,建立了以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發現和原創為教學核心,注重個性的自由發展,通過教學模式改革,分方向教學,建立了精英人才培養體系;建立了完善的創意產品孵化平臺,促進了創意產品與市場的結合;同時研究了創意產品的產業化之路,推動了城市創意產業的升級發展。
項目以滿足創意產業人才需求、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前提,經過系統的調查研究,準確全面地分析了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突出矛盾,并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1)培養模式的改革。首先將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教學分為兩個階段,一、二年級為基礎課階段,一年級是公共基礎平臺課,與其他設計類專業共享,二年級為專業基礎平臺課,建立專業認知;三、四年級按企業模式分專業方向,多專業模塊并存。同時為達到精英人才培養目標,設立“卓越人才試點班”,加入更多的創新設計能力培養內容;為精細化培養人才,以“工作室”教學為補充,3 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平行推進、相互支持、協調發展,豐富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2)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為保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成功實踐,項目從教學計劃、教學手段、考核體系、師資力量、社會實踐等方面做了大量嘗試。如為了配合教學模式的改革,根據 3 種模式教學制定了不同的教學計劃,促進了 3 種教學模式鮮明特色的形成;制定了新的考核計劃和教學評估體系,考核內容側重于創意思維的培養,鼓勵設計創新,進而引導課堂教學內容的改革。設計思維創新、材料創新應用,在先進技術手段的平臺上追求工藝創新,將設計與科學結合帶來應用與功能創新,成為新的教學評估體系內容。
(3)實踐教學的創新。實踐教學過程中,為促進創新設計實踐與創意產品轉化,教師及企業設計師和相關技術人員共同指導,結合市場和企業需求進行設計。被企業選中的學生設計作品,會應用到新一季產品設計中,并進入到市場,從而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和學習積極性。同時,拓展大學實踐基地建設,指導學生參加國內外設計大賽,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逐步建立起后備人才儲備庫,推動創意產業發展。
該項目成果在實際應用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效果顯著。首批卓越班學生參加國內外大獎賽的入圍學生達到100%,服裝設計專業學生先后取得了200余項各種專業賽事獎項;服裝設計畢業生在北京時裝周進行畢業作品專場發布和大連春季時裝周上進行的首屆“形象工作室”畢業生作品發布會中,從設計、制作、展演到對外宣傳,全部由學生們協同完成;在校生積極參加各種專業實踐活動積累經驗,能力得了到全面鍛煉與提高。
同時,教改成果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在業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畢業生得到用人企業的高度認同,陳列設計、形象設計方向畢業生對口就業率達到90%以上。服裝設計專業先后獲評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遼寧省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等多項榮譽,通過宣傳報道和參觀交流,特色教學研究成果已經在部分高校中推廣應用。
工程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研究與實踐
項目名稱:工程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研究與實踐
完成單位:西安工程大學
完成人員:王俊勃、李紅艷、趙小峰、劉曉喆、劉 靜、蔡信彬、張衛東、周 丹、景 凡、侯錦麗
高等教育已進入質量優先的“內涵式”發展階段,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必然要關注負有直接責任的教師,因此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成為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該成果從理論上研究了工程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組成要素和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模型,通過實踐探索,構建了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訓體系和考評體系,提高了教師教學能力及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水平。
(1)教學能力組成要素與提升模型的研究
項目首先通過走訪部分高校、查閱教學狀態數據、學生評教情況、教學督導聽課情況等途徑,進行了不同角度的考察調研;然后運用文獻分析法、調查問卷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工程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組成要素,按照績效分析的理論方法,針對工程應用型高校的辦學定位,最終形成了基于績效分析的,以工程背景、創新研究能力、實踐教學能力為主要標志的工程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模型,為解決教學能力提升提供了理論基礎。
(2)培訓體系與政策制度的構建
項目從西安工程大學實際出發,結合工程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實踐探索了一系列旨在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教學類和非教學類干預措施,構建了旨在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訓體系和政策制度。
在教學類干預領域,搭建了以教師到企業實踐為代表的針對工程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培訓體系,實現了工程應用型高校教師工程背景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同時又能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解決企業技術需求,提升教師科研創新能力。
在非教學類干預領域,在調研教師培訓需求的基礎上,依托西安工程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從教學管理、教學崗位職責要求、教學評價方法、教師教學激勵措施等方面出發,制定了一系列針對工程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政策和制度,進一步保障了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的提高。
(3)“約談制”考評體系的構建
通過探索和實踐,項目構建了一套師德與能力素質并重、以“約談制”為創新代表的考評體系。既重視督促教師提高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能力,又重視強化師德監督、注重師德激勵。通過開展約談制,對連續兩學期學生評教在班級排序末位的教師和督導團評價教學效果不理想的教師實施“約談”,有效督促教師提升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能力。
該項目結合校內實際進行校本研究,通過建立以企業實踐培訓為代表的培訓體系和以“約談制”為特色的考評體系,有效提升了教師教學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達到了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通過崗前培訓、青年教師技能培訓和導師制,開展了有效的職業道德培養,提高了青年教師教學組織與掌控能力,使青年教師盡快適應崗位要求,提高了基本教學技能。定期開展示范教學、名師點評、觀摩教學等活動,使青年教師有機會學習優秀教師的授課方法、思路和技巧,提高了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師出國深造進修,學習了國外先進教學理念,提升了個人專業能力與教學能力。通過選送教師去企業鍛煉,進一步強化了青年教師專業應用和創新能力,提高了青年教師進行科學研究的綜合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通過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提高了青年教師教學設計能力和應用現代教學技術的能力,也增進了青年教師間的交流和學習。通過鼓勵教師指導學科競賽和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提升了教師的實踐創新能力,建立了具有實踐創新能力的教學團隊。
通過一系列的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計劃,教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不斷提高,學生們的學業成績也不斷提高,考研率和就業率穩步提升。結合卓越工程師計劃,借助“5+X”產學研創新工程,通過教師赴企業實踐帶回的科研項目,使部分學生在讀書期間就能實現與企業和社會的接軌,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鍛煉。同時,在各類學科科技競賽以及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大賽中,參賽學生獲獎比例明顯提高,畢業作品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持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