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俐,唐迎佳
(西南自動化研究所 信息中心《兵工自動化》編輯部,四川 綿陽 621000)
媒體時代下傳統科技期刊的轉型與發展方向
許 俐,唐迎佳
(西南自動化研究所 信息中心《兵工自動化》編輯部,四川 綿陽 621000)
本文針對數字化期刊對傳統期刊沖擊的現狀,從數字出版平臺和數字出版傳播的主渠道進行分析,并聯系實際,從《兵工自動化》的出版現狀、期刊盈利模式及數字化期刊的優勢幾方面揭示期刊的獨特性及創新的重要性。分析結果表明:期刊的內容決定了刊物的生存。
數字化沖擊;科技期刊;編輯部;出版
目前,國家在規劃中提出“十二五”期間內將通過“過渡機制”,平穩過渡到“數字出版超市機制”,大力推動出版體制改革,讓出版單位從事業體制轉變為企業體制,把出版單位重塑為市場主體,讓出版單位運用市場運作機制去做大做強,實現我國文化產業的“大繁榮、大發展”。繼印刷、發行單位以及經營性圖書、音像出版單位完成轉企改制之后,面對出版單位即將轉企這個新形勢,科技期刊編輯部應該如何應對,這是科技期刊需要面臨的新課題。
之前《兵工自動化》編輯部出版工作流程為:編輯接收稿件→編輯不端檢測初審→送審審稿專家→編輯編修→主編終審→責任編輯組稿→印刷廠排版→責任編輯校樣→印刷廠印刷→郵局發行,主要是手工勞動。2014年采用數字化的編輯出版系統后,采用勤云公司的網絡技術建立采編平臺,重新對本刊的征稿、審稿、編輯、出版、發行等各個環節進行梳理。實現了《兵工自動化》編輯部內的編輯、加工、出版工作一體化以及無紙化辦公,如圖1所示。《兵工自動化》采用了期刊社內部的局域網技術,完成了收稿初審、編輯復審、主編終審以及稿件的編輯加工、排版校對等環節,并根據勤云系統的“系統統計”這個功能,建立稿件、作者、讀者、專家、編委等各種信息庫。和之前傳統的紙質編排相比,目前《兵工自動化》已經實現了編輯異地辦公、讀者在線交流等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科技期刊的編輯資源,實現編輯部與讀者、作者之間的信息共享。
現在對平面媒體的擔憂產生了兩種觀點:①認為沒有油墨、紙張、觸感和外觀,它就不能稱之為雜志。顯然,這個觀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②油墨和紙張并不是雜志的必要條件。筆者認為:數字出版技術和出版服務形式的發展,為學術期刊的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間,今后新的出版物將層出不窮。盡管數字化的學術期刊離開了適合自己傳播的平臺,轉型前期會出現混亂無序的局面,相信在數字圖書館和讀者共同的要求下,平面媒體將很好地在數字空間中生存。

圖1 勤云數字采編平臺架構
相對于紙質印刷品,網絡是無國界的,“中國知網”出版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海外版)》,已在北美、西歐、日本、東南亞國家和我國港、澳、臺等地區形成相當影響和一定品牌效應。該平臺與各類國際化學術文獻網絡出版平臺的進一步整合,以及通過機構數字圖書館、個人數字圖書館等多種個性化服務手段進行深入而廣泛的傳播,將會激發越來越大的海外市場潛力。
3.1期刊數字化傳播情況
近年來,我國數字出版產業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以中國知網網絡出版現狀為例,主要包括:學術期刊、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學術報紙、專利與科技成果等,覆蓋國內90%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工程技術、實用技術、高級科普、政策研究、行業指導與職業指導類文獻,總文獻量達8 000萬篇(條),年更新800萬篇(條),平均每5秒鐘出版一篇文獻。讓讀者可以輕松地從學科類別、中文關鍵詞、研究層次、文獻作者、作者單位、文獻出版來源、研究獲得資助、來源數據庫與發表年度等方面查找需要的論文,并采用中外科技文獻整合出版的方式,揭示中外文文獻所反映的知識關聯,輔助對知識的分析挖掘推理,構建知識視圖。個人能夠根據本單位和本人所做的工作和所關心的問題,在此平臺上主動獲取各種知識資源并加以高效利用;作者和出版者可以利用這個平臺,根據市場需求進行選題策劃與編輯出版,控制產品質量。

表1 2009年科技期刊各學科期刊出版時滯統計
3.2期刊出版現存問題——文獻出版嚴重滯后
圖2結果顯示:(1)農村居民點規模熱點區主要分布在章鳳鎮、隴把鎮和城子鎮南部區域以及戶撒阿昌族鄉。此區域為隴川縣兩大壩區范圍,自然條件優越且區域經濟較為發達,農村居民點規模較大,出現規模高值聚集形成熱點區。(2)護國鄉、清平鄉北部以及王子樹鄉西北部有連片冷點區,勐約鄉也存在冷點聚集,兩處為農村居民點規模冷點的主要分布區。(3)對比農村居民點空間核密度圖與規模空間“熱點”圖,兩者存在明顯的負相關特征,其中負相關顯著區域為勐約鄉、護國鄉、清平鄉、戶撒阿昌族鄉與景罕鎮。綜合對比兩圖得出隴川縣農村居民點存在著大規模低密度和小規模高密度的空間分布關聯特征。
紙質印刷嚴重的出版滯后,必大大折損研究成果的首創性、創新競爭力、影響力和可利用價值,嚴重降低期刊對學術創新的影響力和利用價值,難以參與國際學術期刊競爭。以2009年科技期刊各學科期刊出版時滯統計,“(印出日期-投稿日期)/發文量/刊數”可知,印刷+上網最長時滯:722天+35天=757天;學科刊均最長時滯:378+35=413天,見表1。
3.3期刊數字化出版的優勢
大量的文獻在互聯網中傳播,編輯部可利用兩兩對比功能審查稿件,進行偽造、篡改等不端行為檢測,并可通過參考文獻校對工具核實文章的參考文獻情況。
因此,科技期刊實現數字化,有以下優勢。
(1)大幅提高出版時效:單篇或整期數字出版,可將出版時滯減少到一個月以內。
(2)互動服務定位出版:讀者-編者-作者互動,可使編者掌握讀者需求,實現以服務為導向的出版。
(3)有效把握國外需求:分析國際讀者研究熱點和興趣,直接引導國際讀者需求;科技期刊文獻海外下載量以平均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長,2009年超過500萬次,如圖2所示。

圖2 科技期刊海外下載量
(4)知識服務的市場化:組織專家資源,針對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的知識需求,提供專門的知識與技術服務,從而實現出版的經濟效益。
(5)創作手段多媒體化:采用文字、圖表、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動畫與軟件等多媒體形式,撰寫多媒體論文,增強內容表現能力與可理解性,將文獻轉化為數字化學習研究工具,易于相關領域研究人員和更多讀者學習、應用。
(6)發展網絡媒體經營:發現學術熱點,引導科研方向,培育學術新星,推動科研發展,從而凝聚人氣,使學術期刊逐步進入新媒體產業。
因此,筆者認為:盈利模式是期刊轉型中的一個坎,而如何在盈利和期刊質量這兩方面找到平衡點,對期刊數字化的成敗非常關鍵。而傳統期刊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聚集了大量優秀的編輯人才,這同樣是數字期刊不可或缺的。現階段,《兵工自動化》已初步探索了付費閱讀、單刊數據庫、廣告增值服務、網站服務與微信營銷等增值服務。
面對數字化的到來,傳統編輯部不應該表現出“狼來了”的恐懼,要積極應對,相信期刊只要與時俱進,堅持創新,堅持把內容做好,做出特色,是不會被輕易打敗的。基于《兵工自動化》的保密要求,在數字化采編流程中如何實現稿件的外審、編輯異地辦公和讀者在線交流將是下一步研究的目標。
主要參考文獻
[1]蔣紅燕.科技期刊數字化轉型之路[C]//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2009.
[2]李卒.論學術期刊的觀念創新[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7).
[3]王明亮,汪新紅.探索期刊優先數字出版模式[J].傳媒,2010(11).
[4]石峰.中國期刊數字化的現狀和未來[J].編輯之友,2010(2).
[5]陳婕. 我國期刊數字化的發展進程和面臨的問題分析[C]//科學評價促發展 品質服務謀共贏——第九屆(2011)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2011.
[6]劉巖,杜玲. 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化面臨的問題與對策[C]//改革創新·科學發展——第7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2009.
[7]付海峰,呂東顯,陳再良. 學術科技期刊數字化辦刊[C]// 第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論文集,2010.
[8]李瑜,刁淑娟,肖繼春. 科技期刊數字化建設初探——以《國土資源遙感》為例[C]//機制創新·合作共贏——第8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2010.
[9]楊樺. 中國期刊數字化發展狀況分析[C]// 第五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2007.
[10]楊中啟.網絡時代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發展戰略思考[C]//2008年第四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論文集,2008.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45
G237.5
A
1673-0194(2016)18-0068-02
2016-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