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占香潘 月
心理護理對老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心理問題的影響
苗占香1潘 月2
目的 探討心理護理對老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心理問題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3年8月至2015年2月醫院收治的老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64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記錄兩組患者入院時、]3個月的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結果 入院時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患者]3個月的SAS、SDS評分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心理護理能明顯改善老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的焦慮抑郁心理,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心理護理;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理問題;護理滿意度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為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多發于中老年人,且近年來的發病率及病死率均呈上升趨勢[1]。特別是對于老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而言,其在長期病情困擾下會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問題,對治療及康復效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2]。因此,在為老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展開臨床治療及護理時,不能將所有精力都集中于對患者疾病的治療及護理中,同時還應重視患者的心理健康問題,主動為患者展開有效的心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心理健康程度,促進其盡早康復。我院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強了對老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的心理護理,取得了顯著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老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64例為研究對象,上述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并經由影像學檢查確診,排除認識功能障礙、合并其他嚴重疾病及精神類疾病地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32例患者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60~78歲,平均(71.4±2.2)歲,病程1~7年,平均(3.4±0.4)年;觀察組32例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年齡60~79歲,平均(71.3±2.5)歲,病程1~6年,平均(3.2±0.5)年。上述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對患者呼吸、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并詳細記錄;主動介紹治療所用藥物可取得的效果、使用方法及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做好生活指導與疾病知識講解。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①因素評估:于患者入院后,組織具有豐富護理經驗的護理人員對患者心理因素及社會因素進行評估,依照評估結果制訂相應的護理干預計劃。②心理護理:心理護理工作的開展可從四個方面進行,首先是一般心理護理,在向患者詳細講解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相關知識后,對患者存在的各項疑問進行解答,消除其存在的疑慮,在溝通交流過程中注意用詞技巧,以取得患者好感及信任;其次是個體化心理指導,應針對每例患者具體情況,鼓勵其訴說內心想法及感受并耐性傾聽,然后采用支持、疏導、幫助等方法,減輕不良情緒對其的影響;再次是集體心理治療,每周在院內定期開展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溝通交流座談會,鼓勵患者積極融入其中,將自身想法及感受向病友訴說,獲得更多地理解和鼓勵;最后是社會支持治療,應叮囑患者家屬增加探視次數及陪伴時間,向家屬講解社會支持的重要性,以此減少患者內心產生的孤獨感和挫敗感,樹立其治療疾病的信心。③放松療法:叮囑患者進行深呼吸運動,確保節奏均勻,每次呼吸運動時間控制為10 min,以增加肺活量及血氧濃度。同時,指導患者依照喜好選取舒緩、安靜的音樂,獲取身體及心理上的放松。
1.3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入院時、出院時及出院后3個月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1.4評定標準[3]采用SAS對兩組患者焦慮情況進行評價,評分高于50分,則判定患者有在焦慮癥,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以上為重度焦慮;SDS對兩組患者抑郁情況進行評價,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以上為重度抑郁。采用我院自制問卷調查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主要內容包含服務態度、服務及時性、管理規范性、綜合素質和病房環境等方面,滿分為100分,分為非常滿意(>90分)、基本滿意(80~89分)、一般(60~79分)、不滿意(<60分)。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SAS及SD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入院時SAS評分及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及出院后3個月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及SD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入院時、出院時及出院后3個月的SAS及SDS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入院時、出院時及出院后3個月的SAS及SDS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入院時 出院時 出院后SAS評分 SDS評分3個月 入院時 出院時出院后3個月對照組 32 62±3 55±4 45±4 64±4 53±449±3觀察組 32 62±3 49±5 37±4 64±4 47±540±3 t值 0.85 4.12 5.43 0.81 4.35 5.74 P值 0.08 0.04 0.03 0.07 0.04 0.03
2.2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為臨床常見的中老年心血管疾病,通常情況下患者會因心肌缺血引發心悸、胸悶、胸痛、乏力等癥狀,嚴重情況下會造成心肌梗死或猝死,對患者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均有較大影響[4]。老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病程普遍較長,再加上患者內心擔憂自身病情會給家庭帶來較大經濟負擔,在長期病情困擾下難免會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對患者生命質量及治療效果造成不利影響。臨床研究表明[5],心理問題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發生及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患者在長期過度焦慮及抑郁情況下,可激活交感神經及血小板活性,從而促發冠狀動脈狹窄、血栓及冠狀動脈痙攣形成,造成嚴重的心血管事件。由此可見,加強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的心理護理,對治療效果的提升極為重要。
心理護理是一種建立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的臨床護理方法,其做到了充分以患者為中心,在對患者心理因素進行準確評估后,通過溝通交流、心理疏導、家屬支持、放松療法等各種手段,有效安撫患者不良情緒,幫助其減少心理負擔,確保患者在住院治療過程中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心理護理的有效實施,對護理人員職業素質、心理素質以及業務水平有著較高要求,在開展心理護理工作的過程中,應保持足夠的耐心、細心、愛心與責任心,從而更好的將心理護理貫穿在整個護理過程中,確保患者能夠在最佳的身心狀態下接受治療。在本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出院時及出院后3個月的SAS及SDS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且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與程霞[6]研究結果基本相似。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能明顯改善老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的焦慮抑郁心理,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1]黃文霞.冠心病患者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9(6):147-148.
[2]祈麗麗.總體化護理干預對老年關系并患者的康復影響效果[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8(9):426-427.
[3]李翠梅.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11):231-232.
[4]李琳.系統性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33):168-169.
[5]百麗軍.心理干預對老年冠心病患者情緒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7):2187-2188.
[6]程霞.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0):167-168.
R473.54
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9.065
1吉林省農安縣伏龍泉鎮中心衛生院內科,吉林長春 130213
2林省農安縣人民醫院骨科,吉林長春 1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