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旭
心理護理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干預效果
魏 旭
目的 探討心理護理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干預效果。方法 選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220例腦卒中后抑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10例。對照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及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量表(MES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生命質量量表(QOL)評分及干預后的康復依從性。結果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HAMD、MESS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ADL、QOL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者的康復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可有效減輕患者抑郁程度,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提高其治療及護理依從性,進而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命質量。
心理護理;腦卒中;抑郁;康復訓練;生命質量
腦卒中是導致神經功能障礙的重要病因,抑郁是最常見的腦卒中并發癥[1]。流行病學統計資料顯示,卒中后抑郁的發生率約為30%~70%[2]。腦卒中后抑郁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缺乏、少言懶動、遲鈍、精力減退、易激惹、食欲不振、睡眠障礙及日常生活能力減退等,可對患者康復及生命質量產生嚴重影響[3]。大量臨床研究證實,對于腦卒中后抑郁患者若早期給予有效的心理指導,可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生命質量[4-6]。本研究就心理護理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干預效果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220例腦卒中后抑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腦卒中相關診斷標準[7],同時符合抑郁癥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確診;均符合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相關要求,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嚴重心肝腎臟器功能障礙、造血系統疾病、其他因素所致的神經功能障礙、精神異常、認知障礙、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1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59例,女51例,年齡43~88歲,平均(65±8)歲,病程3周至11個月,平均(2.2± 0.7)個月,腦梗死58例,腦出血5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62例,女48例,年齡43~86歲,平均(64±8)歲,病程3周至11個月,平均(2.2± 0.7)個月,腦梗死61例,腦出血4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及護理,包括腦卒中治療及抑郁癥治療、康復治療以及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具體如下。
1.2.1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收集患者病歷資料,了解其具體病情、性格特征、心理狀況、生活自理情況、家庭經濟條件、社會支持等,并據此制訂針對性心理指導措施及治療目標,在整個干預過程中定期對患者進行評估,及時調整及完善治療計劃。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采取傾聽、解釋、鼓勵、指導等方法找出患者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并給予相應心理疏導,消除患者的依賴或抵觸心理,給予其安全感及信任感;多向患者介紹成功病例,提高患者治療的信心及依從性;指導患者正確調整心態,以緩解其心理壓力。
1.2.2行為干預 向患者詳細介紹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病原因、發病機制、治療及轉歸等,告知患者如何配合治療,糾正吸煙、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提供平衡膳食及運動療法具體方案。
1.2.3生物反饋及放松訓練 指導患者安靜取仰臥或半躺位,進行全身肌肉放松訓練及深呼吸訓練,同時采取肌電反饋。
1.2.4情感支持 注重發現患者的興趣愛好,積極與患者交談其感興趣的事情,參與其感興趣的娛樂活動,鼓勵患者多與家人、朋友進行溝通交流,提高患者的溝通能力。同時鼓勵患者家屬多關心愛護患者,使患者能感受到親情、友情、家庭的溫暖,促使患者及早回歸家庭和社會。
1.3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均給予為期8周的干預。于治療護理前后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量表(MES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生命質量量表(QOL)對患者的抑郁程度、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生命質量進行評定。HAMD量表共計24項,正常為總分<8分,可能有抑郁為8~20分,肯定有抑郁為21~35分,重度抑郁為總分>35分。MESSS量表總分45分,0~15分為輕型,16~30分為中型,31~45分為重型。ADL量表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高。QOL量表包含4個維度,即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物質生活及社會功能,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生命質量越高。同時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的康復依從性,完全依從:患者遵醫囑接受治療,積極進行康復訓練;部分依從:患者尊醫囑接受治療,但康復訓練主動性不強;不依從:患者不愿接受長期治療及康復訓練。康復依從性(%)=(完全依從例數+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HAMD、SSS、ADL及QOL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HAMD、MESSS、ADL及QOL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HAMD、MESS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ADL、QOL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康復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康復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腦卒中為臨床常見病及多發病,腦卒中后抑郁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研究認為多與神經內分泌學、單胺類神經遞質、神經再生、社會心理學等密切相關。腦卒中后抑郁的產生與患者年齡、文化程度、經濟狀況、腦損傷部位及腦卒中導致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生活自理能力等具有高度相關性。對于腦卒中的治療以往多注重改善軀體癥狀,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忽視了患者的心理情緒。腦卒中后抑郁作為腦卒中最常見并發癥,輕者可表現為早醒、睡眠障礙、食欲喪失、缺乏信心等,重者則可表現為精神運動遲滯、軀體不適等,可對患者的康復效果產生不同程度影響,還可導致腦卒中再次發作。對于腦卒中后抑郁的治療,目前多采用抗抑郁藥物進行治療,包括口服舍曲林、米氮平等,但臨床療效并不理想。丁建紅等[8]對收治的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心理干預,患者的HAMD、ADL、生命質量評分均顯著優于常規護理組,且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王金海和閆迎霞[9]、祝素敏[10]的研究也均顯示了心理護理在腦卒中抑郁患者應用中的有效性。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HAMD、MESSS、ADL及QOL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HAMD、MESSS、ADL及QOL評分比較(分,±s)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HAMD MESSS干預前 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 110 24±4 19±4*24±5 19.0±3.9*觀察組 110 24±4 12±4*#25±5 11.3±2.9*#組別 例數ADL QOL干預前 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 110 57±8 70±6*24±451±4*觀察組 110 57±7 91±5*#24±467±5*#

表2 兩組患者康復依從性比較
本研究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給予心理護理同樣取得了滿意效果。在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過程中,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尤為重要,護理人員通過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鼓勵、安慰患者,對患者出現的不良情緒及時予以疏導,患者可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關心愛護,故能有效提高其治療的積極性與依從性[11-12]。行為干預主要是通過對患者進行生活指導以幫助患者建立起良好的生活習慣,生物反饋通過借助儀器將與患者心理及生理有關的生物學信息進行處理,以訓練患者有目的、有意識地對自身心理生理活動加以控制,達到心理、神經、內分泌、免疫的平衡。放松訓練可使患者緩解緊張心理及肌肉,對改善患者抑郁情況具有重要作用。注重發現患者的興趣愛好,可幫助患者轉移注意力,提高患者的生活積極性,鼓勵患者家屬多關心愛護患者則可有效增加對患者的情感支持[13]。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HAMD、MESS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ADL、QOL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康復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與陳俐等[14]研究結果相似。提示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可有效減輕患者抑郁程度,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提高其治療及護理依從性,進而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命質量。
[1]鄧雪莉,全鳳瓊,楊思蕓,等.綜合護理聯合抗抑郁劑治療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臨床研究[J].西部醫學,2012,24(6):1185-1187.
[2]劉永珍,龍潔.卒中抑郁的腦卒中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及流行病學研究現狀[J].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0,8(6):340-342.
[3]曾新華,肖寧,王姣,等.移情護理對改善腦卒中患者負性情緒、睡眠質量的作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29):126-129.
[4]蘇曼莉,李艷芳.早期心理護理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經心理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23):2602-2604.
[5]黃麗,邵芙蓉,王曉妹,等.心理干預對老年腦卒中患者康復效果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1):5280-5282.
[6]邵潤,李小林,吳少丹,等.個性化心理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抑郁發生率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5,40(5):696-698.
[7]吳長鴻,劉斌.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J].中華醫學信息導報,1996,3(6):4-4.
[8]丁建紅,李璐,程妍,等.個性化心理干預護理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2):3436-3437.
[9]王金海,閆迎霞.早期社區心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抑郁情緒的效果評價[J].山西醫藥雜志(上半月),2013,42(9):1032-1033.
[10]祝素敏.心理護理聯合黛力新對腦卒中后抑郁狀態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2):120-121.
[11]鐘燕萍.早期康復護理對改善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30):34-35.
[12]王巍,牛素英,董慈,等.老年腦卒中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及與社會支持和治療的依從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7): 1528-1529.
[13]宋媛媛,袁云峰.中醫護理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復的影響[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1(3):595-597.
[14]陳俐,楊超豪,譚紅愉.心理干預對腦卒中后抑郁治療效果的觀察[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15,42(4):320-323.
R473.74
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9.068
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遼寧沈陽 1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