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偉
脂肪肝患者與健康人血液檢驗結果比較分析
黃宏偉
目的 探討比較脂肪肝患者與健康人血液檢驗結果。方法 選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于沈陽煤業集團總醫院就診的119例脂肪肝患者為觀察組,另選同期行健康體檢的119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所有入選者的血脂、血常規、肝功能。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膽固醇、三酯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者的白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平均紅細胞容積、紅細胞、平均紅細胞濃度、血小板、血紅蛋白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入選者的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紅細胞分布寬度、血小板壓積、血小板平均體積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者的丙氨酸轉氨酶、天冬氨酸轉氨酶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血液檢查結果可作為診斷脂肪肝的重要依據,對脂肪肝患者進行血液檢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脂肪肝;健康人;血液檢驗;診斷
脂肪肝是臨床常見肝臟病變,是由肝細胞內沉積過多三酯甘油所致,其發病與患者飲食習慣和運動代謝情況密切相關。該病以肝細胞彌漫性脂肪樣變為主要臨床癥狀,若未及時進行治療可使肝纖維化,增加肝內血管狹窄發生率,進而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且其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一大危險因素[1],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有研究表明,目前,脂肪肝的發病率已達10%左右,成為第二大肝病[2]。本研究就脂肪肝患者與健康人血液檢驗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于我院就診的119例脂肪肝患者為觀察組,其中男73例,女46例,年齡38~59歲,平均(44±6)歲另選同期在我院行健康體檢的119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其中男72例,女47例,年齡38~59歲,平均(45±6)歲。所有入選者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心、肺功能不全及血液、精神類疾病。兩組入選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檢測方法 清晨于空腹狀態下采集所有入選者肘靜脈血2 ml,將血液放置于抗凝管中,分離血清,在收集當天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脂(膽固醇、三酯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常規(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血紅蛋白等),肝功能(丙氨酸轉氨酶、天冬氨酸轉氨酶)。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血脂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膽固醇、三酯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入選者血脂水平比較(mmol/L,±s)

表1 兩組入選者血脂水平比較(mmol/L,±s)
組別 例數 膽固醇 三酯甘油 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對照組 119 4.0±0.9 1.3±0.8 1.4±0.62.6±0.4觀察組 119 6.4±0.8 2.5±1.3 1.1±0.43.3±0.7 t值 20.965 9.014 4.202 9.342 P值 <0.05 <0.05 <0.05 <0.05
2.2血常規檢查結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白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平均紅細胞容積、紅細胞、平均紅細胞濃度、血小板、血紅蛋白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入選者的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紅細胞分布寬度、血小板壓積、血小板平均體積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入選者血常規檢查結果比較(±s)

表2 兩組入選者血常規檢查結果比較(±s)
項目 對照組(n=119)觀察組(n=119) t值 P值白細胞(×109/L) 6.2±1.4 6.9±1.6 3.776<0.05淋巴細胞(%) 33±7 37±7 4.946<0.05中性粒細胞(%) 53±12 52±13 0.516>0.05單核細胞(%) 5.7±1.1 6.2±2.0 3.392<0.05嗜酸性粒細胞(%) 2.5±1.5 2.7±1.5 1.250>0.05平均紅細胞容積(fl) 89±4 92±4 5.830<0.05紅細胞(×1012/L) 4.6±0.4 5.3±0.4 11.607<0.05紅細胞分布寬度(%) 12.3±0.8 12.3±0.8 0.102>0.05平均紅細胞濃度(g/L) 325±11 340±13 9.641<0.05血小板(×109/L) 214±43 226±42 2.504<0.05血小板壓積(%) 0.25±0.03 0.26±0.05 1.887>0.05血小板平均體積(fl) 10.6±0.7 10.6±0.6 1.011>0.05血紅蛋白(g/L) 138±14 155±13 10.088<0.05
2.3肝功能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丙氨酸轉氨酶、天冬氨酸轉氨酶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入選者肝功能檢查結果比較(U/L,±s)

表3 兩組入選者肝功能檢查結果比較(U/L,±s)
組別 例數 丙氨酸轉氨酶 天冬氨酸轉氨酶對照組 119 26±6 36±7觀察組 119 55±8 82±7 t值 30.846 49.641 P值 <0.05 <0.05
肝臟是脂類代謝的中心器官,超過肝臟重量5%或組織學上有50%以上的肝臟脂肪化,即形成脂肪肝[3]。肝內皮系統被毒素及相關細胞因子損傷后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脂肪肝是遺傳-環境-代謝應激相關因素所致的肝臟疾病,此類患者肝臟分解及合成脂肪的功能出現障礙[4]。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脂肪肝的發病率顯著上升。有報道稱,肥胖、嗜酒和糖尿病人群是脂肪肝的高發群體,其脂肪肝患者高達50%~60%[5],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和危害。脂肪肝具有可逆性,通過及時有效的治療,能夠完全治愈。目前,對于脂肪肝的診斷和檢測,已引起醫學的廣泛重視。有研究表明,通過生化、血常規檢測可為脂肪肝患者的病情變化提供有力依據[6]。
血脂指標的檢測對脂肪肝患者具有重要意義,約70%脂肪肝患者的血脂水平嚴重超標[7]。當脂肪在體內大量堆積時,釋放出過多的未酯化脂肪酸,可導致肝內三酯甘油合成增多,但血脂升高并非導致脂肪肝的單一原因,所以不能僅通過血脂未超標就判斷患者未患脂肪肝,當患者出現脂肪肝癥狀時,應結合多項檢查,對病情進行判定[8]。本研究中,脂肪肝患者的膽固醇、三酯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
有文獻報道,脂肪肝患者肝內網狀內皮系統失調,內毒素與多種細胞因子增加,可引起發熱及肝內中性粒細胞活化,使機體外周血白細胞增加[9]。同時,白細胞增多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肝臟是胚胎時期主要的造血器官,與造血機制關系密切,當脂肪沉積于肝細胞中時,肝內紅細胞因血管受壓變窄而流動性、順應性變差,紅細胞韌性降低,血小板生成受到影響,患者血常規多項出現改變[10]。本研究中,脂肪肝患者的白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平均紅細胞容積、紅細胞、平均紅細胞濃度、血小板、血紅蛋白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紅細胞分布寬度、血小板壓積、血小板平均體積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轉氨酶是催化氨基酸與酮酸之間氨基轉移的一類酶,主要存在于肝細胞中,當肝細胞內堆積大量脂肪,會引起肝細胞代謝障礙、壞死,導致肝臟各種酶的功能出現異常,引起血液黏度增高,肝功能異常程度與患者肝內脂肪浸潤程度、范圍相關[11]。本研究中,脂肪肝患者的丙氨酸轉氨酶及天冬氨酸轉氨酶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通過單獨檢測某項指標對脂肪肝進行判定,避免盲目對患者的某項指標進行治療和控制,需要通過不同患者發病因素尋找治療方向,對癥治療。
綜上所述,血液檢查結果可作為診斷脂肪肝的重要依據,對脂肪肝患者進行血液檢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SU Han.Index Analysis and Clinical Study on Biochemical Liver Function Tests of Blood Rheology in Patients With High Blood Lipid[J].China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2015,7(3):171-171.
[2]JIAO Shuhua,LIU Pengliang,WEN Yanhui.Correlation analysis of fatty liver,blood lipid,blood glucose,blood uric acid and serum ferritin[J].Journal of Southeast China National Defence Medical Science,2015,17(3):275-277.
[3]劉智.對脂肪肝患者進行血脂、血糖和肝功能檢測的臨床意義探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8):56-57.
[4]姚紅.脂肪肝患者血液指標的檢測意義[J].中國保健營養,2015,25(15):48-48.
[5]孫翠,孫兵斌.脂肪肝和血脂的關系[J].中國療養醫學,2010,19(4):354-354.
[6]徐紅梅.脂肪肝與非脂肪肝患者血常規的差異分析[J].健康必讀,2013,12(6):134-134.
[7]滕偉,陳林.脂肪肝患者肝功能和血脂檢查結果的分析[J].特別健康,2014(4):61-61.
[8]ZHANG Xiuzhi,LIU Xiaoli,LI Ningning,et al.Analysis of serum biochemical parameters and their correlations in fatty liver patients[J]. Chinses Journal of Health Laboratory Technology,2015(23):4066-4067.
[9]張迎春.探討血清學指標水平檢驗在脂肪肝診斷中的應用價值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5,21(23):3495-3497.
[10]GAO Yufang,BAI Hongyan,ZHANG Hongjiang.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Fatty Liver, Blood Glucose and Blood Lipid in Patients With Liver Enzyme Index[J].China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2015,7(32):32-33.
[11]馬紅.肝功能與血清學指標水平檢驗診斷脂肪肝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5):138-139.
R446.11
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9.074
沈陽煤業集團總醫院,遼寧沈陽 1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