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軍
常規序列結合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在直腸癌T分期中的診斷價值
張成軍
目的 探討常規序列結合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DWI)診斷直腸癌T分期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遼寧省朝陽市中心醫院收治的經手術病理證實的直腸癌患者56例為觀察對象,對所有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學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均行常規序列及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檢查,并與病理結果作對照和分析。結果常規序列診斷T1期、T2期、T3期、T4期的符合率分別為71.4%、77.8%、63.6%、77.8%,診斷直腸癌T分期的符合率為71.4%;常規序列及DWI聯合診斷T1期、T2期、T3期、T4期的符合率分別為100.0%、100.0%、90.9%、100.0%,診斷直腸癌T分期的符合率為96.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9740,P<0.05)。結論 在常規序列診斷的基礎上,聯合DWI診斷直腸癌T分期的符合率更為準確,可為臨床直腸癌的疾病分期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直腸癌;T分期;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常規序列
直腸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僅次于男性胃癌和女性宮頸癌。以往常采用內鏡、CT、雙重造影以及超聲顯像等技術對直腸癌進行檢查和診斷,但各檢查方法均有利弊,且在直腸癌臨床分期的判定上無可靠效果,因而對治療方案的制訂及實施造成一定影響。直腸的解剖關系比較復雜,周圍脂肪組織較多。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對直腸結構及其病變進行觀察,可借助其多方位、多參數成像以及較高軟組織分辨力的特點更為準確地獲取直腸結構和病變相關信息。MRI常規序列包括T1WI和T2WI序列,相關報道[1]常規序列判定直腸癌臨床分期的符合率并不十分準確。對此,我院以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直腸癌患者為觀察對象,嘗試在常規序列的基礎上聯合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DWI)對直腸癌T分期進行診斷,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經手術病理證實的直腸癌患者56例為觀察對象,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齡30~80歲,平均(59±8)歲;病灶部位:直腸上段14例、中段17例、下段13例、中下段12例;黏液腺癌3例,中-低分化腺癌4例,中分化腺癌49例;浸潤性10例,腫塊型14例,潰瘍型32例。根據結直腸癌診療規范TNM分期標準[2]對直腸癌患者進行分組,包括T1期7例,T2期18例,T3期22例,T4期9例。
1.2診斷方法 應用GE Signa1.5T高場強超導型磁共振掃描儀進行掃描,采用T1WI序列、T2WI序列對盆腔進行橫軸面掃描。參數設置:T1WI序列:TE為14 ms,TR為660 ms;T2WI序列:TE為80 ms,TR為3500 ms,兩者層間距均為1 mm,層厚均為4 mm,矩陣均為320×256。DWI采用EPI序列行矢狀面、橫軸面掃描,參數設置:TE為80 ms,TR為1400 ms,層間距1 mm,層厚4 mm,矩陣均為198× 198;b值取0和1000 s/mm2,取相位編碼、頻率編碼及層面選擇,掃描時間87 s。
1.3觀察指標 組織兩位影像學醫師運用盲法對全部病例的磁共振圖像進行閱片診斷。常規序列診斷標準[3]:直腸內可見腫塊,腸周脂肪毛糙,腸壁增厚;T2WI呈等信號或稍高信號。臨床診斷標準[4]:腸周結構紊亂,腸壁增厚,呈明顯高信號。采用同一種顯示器對影像學圖像進行閱片,共2次,時間間隔>2周。第1次閱片通過觀察常規序列對直腸癌分期進行判定,第2次閱片結合DWI圖像及常規序列對直腸癌分期進行判定。
1.4臨床病理分期標準 T1期:黏膜下層受腫瘤侵犯;T2期:固有肌層受腫瘤侵犯;T3期:無腹膜覆蓋的結腸、直腸旁組織受腫瘤侵犯;T4期:腫瘤穿透腹膜臟層,與其他結構或器官相粘連。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直腸癌T分期病理學及MRI的一致性通過Kappa進行檢驗,一致性程度以Kappa系數大小劃分三個區段來判斷,Kappa系數<0.40說明一致性差,Kappa系數為0.75~0.40說明一致性較好,Kappa系數>0.75說明一致性好;Kappa數值越大提示病理學及MRI的一致性越好。
2.1病理分期與常規序列診斷結果比較 常規序列診斷T1期的符合率為71.4%(5/7),T2期為77.8%(14/18),T3期為63.6%(14/22),T4期為77.8%(7/9);Kappa檢驗病理分期與常規序列診斷結果的一致性較好,Kappa=0.540,見表1。

表156 例直腸癌患者病理分期與常規序列診斷結果比較(例)
2.2病理分期與常規序列及DWI聯合診斷結果比較 常規序列及DWI聯合診斷T1期的符合率為100.0%(7/7),T2期為100.0%(18/18),T3期為90.9%(20/22),T4期為100.0%(9/9);Kappa檢驗病理分期與與常規序列及DWI聯合診斷結果的一致性好,Kappa=0.818,見表2。

表256 例直腸癌患者病理分期與常規序列及DWI聯合診斷結果比較(例)
2.3常規序列與常規序列及DWI聯合診斷直腸癌T分期符合率比較 常規序列診斷直腸癌T分期的符合率為71.4%(40/56),明顯低于常規序列及DWI聯合診斷直腸癌T分期的符合率96.4%(54/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9740,P<0.05)。
臨床上對于直腸癌主要以綜合治療為主,包括外科手術治療及內科治療。直腸癌可以分為4個分期,即T1、T2、T3、T4期,分期不同,所采用的治療方案也不同。一般來說,T1、T2期屬于早期表淺局限于腸壁的腫瘤,僅需實施手術切除即可,T3、T4期則需要在手術切除前進行放化療,以降低腫瘤分期,減少復發及轉移。所以,借助影像學手段對直腸癌進行分期十分必要。本組常規序列診斷T1、T2、T3和T4期的符合率分別為71.4%、77.8%、63.6%和77.8%。其中,常規序列誤診T1期2例,其影像學顯示黏膜下層病變與肌層分界模糊,故被錯誤判定為T2期;誤診T2期4例,均錯誤判定為T3期,T2WI序列上表現為層面漿膜層低信號,即漿膜層外緣受腫瘤侵犯。有關研究顯示[5],T1、T2期腫瘤尚未侵及直腸漿膜,此時腸周炎性反應會造成腫瘤過度分期。MRI在診斷22例T3期患者時,5例被錯誤判定為T2期,T2WI序列上表現為腸周脂肪清晰。有關學者表示,纖維組織的T2WI序列呈低信號,其炎性反應范圍小,誤診率較低[6],但多數研究都指出采用MRI無法準確區分腫瘤的炎性反應和纖維化情況。本組常規序列診斷直腸癌T分期的符合率為71.4%,其結果與文獻報道中的65%~86%基本一致[7]。
DWI使正常組織與病變組織之間的對比效果得以提高,其在椎體病變、肝臟病變以及神經系統病變的診斷中具有顯著效果。直腸病變、盆腔結腸病變的診斷中,DWI的運用存在一定局限,借助平面回波成像技術能夠避免運動產生的誤差,可有效解決偽影所致的圖像失真、變形情況,使其與氣鋇造影、MRI常規序列相比,在結直腸癌與正常組織信號的比較上更具一定優勢。DWI圖像上,正常腸壁、周圍組織及臟器的信號被抑制,如前列腺外周帶等少數結構可呈稍高信號。有關研究采用DWI對42例結直腸癌患者進行掃描,顯示腫瘤均呈高信號,而高擴散敏感因子(b值)=1000 s/mm2時,腸壁正常組織呈低信號,繼而可與呈高信號的腫瘤進行區分。單純借助DWI判定結直腸癌的分期存在一定局限,有報道[8]DWI序列診斷直腸腫瘤的符合率為56%,與本結果的96.4%相比存在較大差異。DWI圖像在顯示直腸癌病變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其比較顯示能力高于常規序列,但DWI診斷T1期的符合率相對較低,又會高估T3期病變。常規序列在腸壁黏膜下層及肌層的區分上具有明顯優勢,但正常組織與病變組織信號差別的顯示上卻遠不及DWI序列。所以,在T1WI、T2WI常規序列的基礎上聯合DWI序列對直腸癌T分期進行診斷,可進一步提升直腸癌檢查及診斷的準確性和符合率。DWI序列是MRI廣義上的功能成像,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常規序列對直腸癌形態學觀察的不足,因此DWI序列可作為彌補T1WI、T2WI常規序列的可靠手段。
DWI序列上行矢狀面掃描,能較為直觀的對病變腸管長度進行顯示,行橫軸面掃描可以有效顯示腸管受病變侵犯的周徑。部分直腸癌腸壁浸潤并不明顯,但存在淋巴結轉移情況,借助DWI序列可促使直腸癌淋巴結轉移檢出率的提升,這些都能夠作為臨床治療方案制訂和實施所要參考的重要依據。所以,DWI序列除了能夠準確判定直腸癌T分期外,還能對淋巴結轉移情況進行準確診斷。而在DWI序列的掃描過程中,為了進一步提高DWI序列的圖像質量,可以嘗試采取如下措施進行處理[9]:聯合并行采集技術與表面相控陣線圈可促使MRI信號采集速度進一步提升;激勵次數由2次增加到4次,掃描時間也會隨之延長,但所獲得的圖像質量會更加令人滿意。
綜上所述,DWI序列在顯示直腸癌病變橫向、縱向范圍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在T1WI、T2WI常規序列的基礎上聯合DWI序列對直腸癌T分期進行診斷,通過對常規序列診斷直腸癌不足的彌補,可以有效提高直腸癌T分期診斷的準確性以及符合率。
[1]肖軍,黃星,黃梅芳.內鏡超聲與核磁共振三維重建對直腸癌術前分期評估比較[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3,30(5):1054-1056.
[2]范小晶,仲光熙,薛華丹,等.磁共振與腔內超聲對直腸癌術前TN分期準確性的比較[J].腹部外科,2013,26(4):260-264.
[3]馬立恒,孫燦輝,王春泉.多層螺旋CT和MRI對直腸癌術前TN分期的比較研究[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2014,23(3):205-210.
[4]王琪璠,張修石,于友濤,等.常規MRI聯合彌散加權成像對直腸癌T分期診斷價值[J].實用腫瘤學雜志,2015,29(5):400-403.
[5]向之明,史瑞雪,鐘桂棉,等.磁共振T2加權3D SPACE技術對直腸癌術前分期的評估價值[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11):73-76.
[6]黃忠明,初麗麗,趙日升,等.磁共振成像對直腸癌術前放化療后再分期準確性的Meta分析[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4,17(3):258-263.
[7]高德培,艾叢慧,封俊,等.MRI對T3、T4期直腸癌術前新輔助治療療效評估價值[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3,24(12):861-865.
[8]于秋杰,尚乃艦,張紅霞,等.MRI聯合多層螺旋CT增強掃描在直腸癌術前T分期中的價值[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3,24(11):815-817.
[9]楊記華,高雪梅,程敬亮.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對直腸癌術前分期的價值[J].放射學實踐,2012,27(3):325-328.
R730.41
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9.076
遼寧省朝陽市中心醫院,遼寧朝陽 1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