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子
青春片能否安放你的青春
☉葉 子


近年來,在大熒幕熱映的《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影視作品,掀起了一波集體懷舊潮。不少年輕觀眾在感嘆青春一去不復返的同時,發現這些影視作品都少不了一些雷人、雷同甚至是莫名其妙的情節,引起網友對于青春片的討論。
有一個網友直接發問:“印象中的青春片,應該是‘那天天氣很好,而你正好穿了一件我很喜歡的白襯衫’的感覺,空氣里都漂浮著荷爾蒙的氣息,情竇初開的他羞澀試探年少悸動的她,然而如今活躍在熒屏上的青春片,滿眼的45度明媚憂傷和唯美大逆光,星光閃閃淚光點點,一成不變的初吻、戀愛梗屢屢出現,讓人不禁想問國產青春片到底怎么了,這些導演是一起商量好的嗎。”
“青春片讓大家有一種懷舊的感覺,勾起了對青春的懷念?!鄙綎|師范大學大四學生宋通特別喜歡《同桌的你》電影中的畢業情節,“幾個好哥們兒還有喜歡的人聚在一起,談天說地。因為快要畢業了,出了校園可能就再也不能如此自由自在,所以有點不舍??措娪皶r心理觸動很大。”
而現在青春類電影的反響雖然不錯,但其中一些情節并不完全是自己的青春寫照。電影中揮金如土、畢業就當大企業董事長的,或電影里長得好看的女生,很多都會有一些出格的行為,容易讓人產生誤解。
韓劇中“車禍、癌癥、治不好”的老套劇情一度廣受詬病,然而國產青春片還在把這個悲情套路搬上熒幕?!吨虑啻骸分腥钶负翢o預兆遭遇車禍,女主角的青春和友情隨著這“砰”的一聲完結。從觀眾的實際反應看,車禍劇情屢試不爽,人們雖然在一邊大罵情節老套,但一邊還是會偷偷抹去流下來的眼淚。
比如《匆匆那年》,有人批評它旁白矯情,有人批評它情節莫名其妙,不講邏輯,有人批評它濫用和拼貼“80后”青春時代的符號,這些都對,但最大的問題是它不是一部正常的電影。這部電影選取了當前商業價值頗高的彭于晏和倪妮,再加上跑男二人組、選秀二人組,情節中更是將暗戀、備胎、日漫等老套元素融合,電影結尾始終在糾結男主角有沒有后悔當初分手,而女主角遠在巴黎埃菲爾鐵塔下,一襲紅色長裙嫣然一笑,完成了對這段青春的最美謝幕。
你可以叫它流行音樂、MV集錦,你可以叫它聲畫拼成的PPT,或者是一段抒情散文視頻,但就是不能將它稱為一部電影。沒錯,唯美的慢鏡頭、不著調的愛情嘆謂、矯情的旁白,無論男女主角多么浪漫,最后都要想盡方法把他們分開,《匆匆那年》跟早年流行的抒情散文電視節目沒兩樣。
許多人認為當下青春片的市場化氣息掩蓋了個人體驗和生命感悟。從有觀眾基礎的網絡小說中尋找選題,借助流行的營銷模式,創作迎合年輕受眾群體的話題性作品,這一波青春片相較于第六代導演的青春題材電影,顯得孱弱和浮華。



在現在看來,目前的青春電影中理想主義很單薄。早期的《青春萬歲》《我們的田野》等青春片,讓人心有一個安放的地方,大家都知道也很明確青春應該怎么度過。現在的青春片在題材選擇與表達上就比較淺。當下青春片的市場化氣息掩蓋了個人體驗和生命感悟,止步于憂傷和欲望的宣泄,缺少了成長中的挫敗、傷痛和反思。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故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青春主題。青春片作為一種類型的電影,在上世紀60年代前后以“殘酷的青春”面目出現。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興起和發展,青春、時尚、反叛等青少年文化開始全面“占領”主流文化舞臺,全球文化中活躍的力量呈現出一種相對低齡化的特征,青春片也呈現出很多走向。
與偏科幻、動作風格的好菜塢青春片相比,今天我們國產青春片更多的是講述校園的青春和走出校園的職場故事,情節多為戀情、友情、競爭及背叛。青春不僅指稱一個特定的年齡階段,更是一種精神氣質和時代氛圍。從“五四”時期《新青年》登上歷史舞臺,到新中國唱響《青春之歌》,再到上世紀80年代《年輕的朋友來相會》,20世紀的青春故事往往與民族和國家的革命、歷史等宏大敘事聯系起來。
相比這些充滿理想主義的青春敘述,當下的青春片很少涉及宏大主題,愛情、友情、升學、工作是他們的關注點。當下的年輕人成長在一個經濟高速增長的和平年代,他們沒有經歷大振幅的社會變動,他們面對的最通常的問題是個人的小悲歡和小離合。正如《匆匆那年》中男孩陳尋為初戀方茴做出的最大犧牲就是高考時主動放棄13分的大題,以求能上同一所大學,而畢業聚餐中方茴的痛哭流涕也是因為高考沒有考好。
表現在電影創作中,當下國產青春片的整體特征是缺少跟這個時代的碰撞,因而更像一種對現實有意無意的逃避。它們幾乎都訴諸單一的“懷舊”,不管是《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對90年代大學校園的追憶,還是《匆匆那年》對2000年前后中學校園的唯美展現,都力圖喚起觀眾對逝去的青春年華的懷念。這些剛剛成年的青春回想多少顯得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味道。借用另一部電影的名字來描述這一代年輕人,就是“老男孩”一一一他們還沒有真正變老,就已經在唱著“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歌曲,學生時代成為他們無限緬懷的人生段落。例如,《老男孩之猛龍過江》中,選秀失敗的筷子兄弟再次回到中學晚會的舞臺,他們期望自己從來都沒有畢業過;而《匆匆那年》的結尾處,陳尋渴望回到籃球比賽現場,重新開始與方茴的愛情。因此,我們當下看到的青春片,無論題材還是視野,可以說都非常有限,其氣象也明顯卑弱。稚嫩、無辜的面孔下為什么會隱藏著一個蒼老的心靈呢?也許,與獨生子女一代所經歷的社會遭遇有關。


與上世紀90年代青春片中的叛逆、挫折的主題不同,如今的青春片中,“我們都是好孩子”,而且都是生活在大城市里衣食無憂的好孩子。這些電影中沒有農村青年,就連小鎮青年、縣城青年也鮮有出現。這也許不能全部歸咎于創作者藝術視野的狹窄,它恰恰反映了這一代年輕人的成長局限。這些“溫室里的花朵”一旦走向社會,走進職場,立刻感受到市場經濟下的生存壓力,這或許就是他們渴望回歸單純校園生活的心理動機一一一因為那是一個競爭不太激烈,能夠享受到父母呵護、老師關懷、同學情誼的時空。青春應是仰望星空的青春,而我們目前的國產青春片缺乏奮斗色彩,把成長的代價等同于放棄愛情、夢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在這個意義上,這批青春片與其說在懷念已然消逝的青春,不如說只是講述了一個沒有青春的青春故事。
(本欄目編輯 葉顯明)
Email:943978695@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