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銘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復旦大學教授
供求的空間匹配
陸 銘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復旦大學教授

供給側改革的本質是要讓供給和需求相匹配,在結構調整中提升經濟增長的速度與質量,改善人民的福利。但當前的供給與需求不匹配在很大程度上是個“空間不匹配”問題,供給側改革需要加強供求的“空間匹配”。
一方面,在人口流入地,人口的快速增長帶來了大量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需求,而對這方面的供給卻相對不足。特別是在特大城市,現有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往往是根據10多年前對現在的“人口規劃”來投資的,而實際上的人口增長遠遠超過了多年前的預測。人口流動的主要動因是就業與收入,體現了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面對由人口流動帶來的需求,亟需加大對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資。
另一方面,在人口流出地,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新城和工業園建設已經出現過剩,房地產庫存嚴重,人口流出的農村地區有大量住房閑置。同樣道理,人口流動是出于對就業和收入的追求,一個地方如果沒有足夠的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發展空間,盲目加大投資或者是大量建設住房的結果就是,新增的投資回報低下,不能為相關的地方政府負債提供足夠現金流。當前,中國已經出現人口流出地負債率(地方政府負債與本省GDP之比)不斷增高的現象。
供給與需求在空間上不匹配的現象背后,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現代經濟的核心特點是規模經濟效應,具體地體現在城市(尤其是在大城市)具有更強的投資的規模經濟效應、勞動者和企業的專業化效應,以及勞動者自身經驗積累和相互之間的學習效應。正因為這樣的規律,在全球范圍內,人口向少數大都市為核心的都市圈集中的趨勢仍然在進行之中,不僅發展中國家如此,在已經完成城市化進程的發達國家也是一樣。如果不充分尊重人口流動背后的經濟規律,那么,在人口流入地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供給規劃將長期滯后于人口增長,而在人口流出地的過剩投資將埋下地方政府債務的隱患。
原因之二,現有體制之下,財政和公共服務提供體系不能適應人口跨地區遷移的趨勢。從人口流出地的角度來看,大量低技能勞動力從鄉鎮轉向城市、內陸轉向沿海,成為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勞動供給。低技能勞動力在家鄉接受的中小學教育形成的人力資本在其流入地產生回報,這使得人口流出地政府缺乏激勵進行教育投入。而在勞動力流入地(特別是大城市),由于人口跨地區流動的經濟規律未被理解,大量外來人口不被認為是本地發展所需要的,同時,我國的地方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資主體主要是地方政府,因此,人口流入地不愿意為外來人口產生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需求投資。不僅如此,人口流入地的地方政府還片面地把人口流入作為城市病的原因,把對于隨遷子女教育歧視作為阻礙外來人口流入的政策。
為緩解矛盾,第一,當加大對于人口流入地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資,對應于跨地區遷移人口的公共服務(尤其是教育)應加強中央政府的投資;第二,建設用地使用權的空間配置要與人口流動方向相一致。因此應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允許土地利用效率高的地區以有償的方式向土地利用效率低的地區轉入建設用地指標。
第三,對于人口流出地政府的考核要更注重人均指標,而非總量指標。對于地方政府的考核必須分類,人口流出地要更加注重人均的經濟指標和非經濟指標。此外,配合人口流出地的考核指標變化,財稅體制要有相應的調整。
第四,對于人口流出地的過剩投資,包括新城、工業園和基礎設施投資要進行清理,對于這些項目對應的地方政府債務應該予以適當的核銷,并對相應地方政府未來的負債進行更為嚴格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