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銘
摘要:自2003年成立以來,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一方面嚴格控制銀行業風險,一方面引導行業發展并且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在中國特定的體制條件和經濟發展模式下拉開了以風險控制為本的銀行業監管實踐。然而,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銀行業監管的問題也日漸顯現。怎樣促進銀行業監管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成為我國經濟是否能夠健康、有序運行的關鍵。
關鍵詞:銀行業;監管;問題;對策
一、我國銀行業監管概述
(一)銀監會及其主要職責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的規定,銀行監管的目標是維護銀行業的合法、穩健運行,維護公眾對銀行業的信心;同時,保護銀行業公平競爭,提高銀行業競爭能力。銀監會的主要職責是:
1、制定有關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管的規章制度和辦法。
2、審批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分支機構的設立、變更、終止及其業務范圍。
3、對銀行業非金融機構實行現場和非現場監管,依法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查處。
4、審查銀行業金融機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
5、負責統一編制全國銀行數據、報表,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公布。
6、會同有關部門提出存款類金融機構緊急風險處置意見和建議。
7、負責國有重點銀行業金融機構監事會的日常管理工作。
8、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二)銀監會成立的意義
銀監會的成立,確立了我國央行宏觀監管和銀監會微觀監管的新型銀行監管體系,標志著我國的金融業監管進入更加規范化、制度化的階段,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在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資本化、電子化的今天,金融已不再扮演簡單的“工具”或“中介”角色,而是對各國經濟起著促進甚至是先導的作用。因此,金融業的穩定與效率直接關系到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乃至國家的安全,必須對金融業進行嚴格的監管,確保金融體系的安全和高效運作。
其次,銀行等金融機構面對的都是社會公眾,出于安全或保護客戶財務信息機密的需要,銀行的信息披露度不高,使公眾難以對金融機構的風險和業績作出準確判斷。因此,需要政府從外部對金融機構的行為進行有效監管,以調節壟斷性帶來的市場機制相對失靈現象,減輕信息不對稱造成的評價和監督困難,達到保護公眾利益的目的。
再次,與一般的工商企業不同,高負債和無抵押負債經營是銀行營運的基本特點,這種特殊的經營方式容易造成風險的聚集與放大,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20世紀下半葉以來,金融市場全球化以及金融創新的活躍在促進金融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大大加劇了金融體系的風險,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加強對銀行業的監管尤顯重要。
二、現階段中國銀行業監管存在的問題
(一)監管效率低
當前我國銀行業競爭形勢依然嚴峻,很多銀行片面追求利益,無視存在的風險,在內控制度完善、信貸資產質量審核以及信貸風險管理等方面存在著大量的問題。
(二)外部監管環境不理想
首先,由于現存經濟體制的原因,銀行與政府之間存在較大的矛盾或磨擦,某些政府的政策導致銀行債務沉淀,追收債權困難。其次,由于某些企業經營機制不健全、內部管理混亂、難以預測和適應宏觀經濟環境的急劇變化,最終無力償還銀行債務。再次,中國在金融方面的法律體系不夠完善,銀行業監管缺乏有利的法制環境。最后,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商業銀行已深入鄉村和城鎮,但現階段我國某些地方的交通和通信設施并不完備,亂集資、亂辦金融業務等破壞金融秩序的現象時有發生,也給銀行業監管造成困難。
(三)分業監管模式與中國銀行業實際情況不符
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改革的深化,我國需要更多的金融創新產品不斷為銀行業的發展注入活力與動力,這就要求我國銀行業突破分業經營的限制,逐步向混業經營的模式推進和發展。銀行業的分業監管模式與混業經營模式之間的矛盾隨之產生,經常出現交叉監管或者監管空白的狀況,給銀行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四)監管政策研究落后制約監管水平
銀行業監管政策研究的目的是保證銀行業穩固逐步發展。事實表明,監管政策如果在實施的過程中缺乏相應的協調機制,可能導致負面效果的產生,造成監管政策的傾斜和不穩定。然而,由于受傳統思想中監管政策的束縛,我國銀行業監管難以擺脫行政管理的身份,很難沖破思維局限,尋求新的政策認知與實現。
三、對策研究
(一)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監管職責
完善的銀行業監管,不但要有配套的監管法規,還要求具備與監管相適應的經濟法規,包括《公司法》、《破產法》、《消費者保護法》、《私有財產法》等等。依據完善后的法律的準則和要求,重新厘定銀行監管職責,避免陷入角色沖突的尷尬境地,使得監管有法可依,為銀行自身提供安全保障。
(二)加強國際合作,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國際化趨勢不斷加強,跨國銀行和國際資本的規模及活動日益擴大,金融風險也隨之擴散。
(三)提高監管人員素質,加強監管專業人員的培養
銀行業的監管不是簡單的行政管理,而是廣泛涉及金融、管理學、經濟學等諸多領域的管理問題,是專業要求程度極強的管理體系。監管專業人員的高素質、高能力發展,是提高監管水平和政策實施有效性的重要保證和前提。銀行金融機構應該建立相應的資格評定制度,以必要的專業知識理論作為指導,在實際操作中鍛煉提高監管人員的素質和能力。
(四)穩步推進銀行業的金融改革,加強監管政策研究
銀行業要大力進行金融改革和創新,深入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現代化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同時,根據自身發展要求與客觀實際,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與監管政策,開展適當的理論體系研究,創新發展思路,提高監管效率。
四、結論
目前,中國銀行業處于發展的黃金時期,但我們仍然需要良好的監管措施來保障銀行業的穩定發展。要想實現對銀行業的有效監管,不僅需要社會環境、金融機構以及政府之間的協調配合,還需要國家之間的通力協作。只有通過建立高效的監管體系,才能提高中國銀行業監管的力度,促進銀行業健康發展,維護金融體系的有序運行,最終實現國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康.淺析中國金融行業面臨的局勢[J].南方金融,2012.
[2]王璐玥.試分析銀行業監管問題.經濟研究導刊[J],2015.
[3]韓雪萌.我國銀行業在改革中穩步前進.金融時報[N],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