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摘要: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但是目前,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部分農村的經濟發展也不容樂觀,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很多的問題,嚴重的阻礙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文章就當前農村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然后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進行探討。
關鍵詞:農村經濟;問題;政策
一、 當前的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
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發展和開發的基本物質保證,完善的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但是,目前我國大多數的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而言比較落后。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村道路建設方面。道路交通是農村對外開放的一種方式,也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的重點。目前,大部分的農村道路建設十分落后,有些農村道路沒有進行水泥鋪設,一到下雨天,整條大道都是泥濘不堪,對人們出行造成很大的影響。而對于水泥鋪設的農村道路,有些質量很差,承載力量低,加上道路不夠寬,難以承載大型載重車輛。有些農村交通網絡較為簡單,甚至有些農村沒有交通網。
第二,水、電、通訊網絡方面。農村農民生活離不開水、電,通訊是農民獲取信息的主要工具。目前,我國大部分的農村自來水網絡不健全,農民用水質量差,電力建設規模小,通訊網絡不全面,農民獲取信息的方式較為單一。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水、電、通訊網絡的不健全,將會給農民的生活帶來不便,減少農民獲取經濟和社會信息的渠道,給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阻礙。
(二)農業結構單一,農民素質偏低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近幾年來,全國各地加大了農業結構調整和科技推廣技術力度,但是,由于農村土地有限,如果僅僅依靠土地和種養方式,很難增加農民的收入。目前,大部分的農村主要是以種植為生,農作物種植較為單一化,二、三產業發展緩慢,因此,農村的經濟效益比較低,農民的收入普遍不高。再者,在農村眾多人口當中,真正留在農村的勞動力寥寥無幾,老人、小孩、婦女居多,年輕力壯的都外出務工,也就是剩下的這些文化水平、勞動能力和技能都比較低。而這些現象的存在,將直接的阻礙我國農業發展進程,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
(三)農村經濟發展政策制度不完善
完善的農村經濟發展政策制度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前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政府部門越來越重視新農村建設,但是在建設過程中,農村經濟發展政策尚未完善,仍存在很嚴重的政策制度問題,比如社會保障、基層干部管理機制、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
第一,社會保障方面。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村的社會保障不完善,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力度都比較低,特別是醫療保障制度上存在很大的弊端。比如藥品的價格和質量問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門檻費”問題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將會加重農民的后顧之憂,無法調動農民自主投資生產的積極性,給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
第二,基層干部管理方面。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基層干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國農村干部工作積極性不高、民主意識薄弱,為官不夠清廉等現象仍存在,加之基層干部的整體素質偏低,嚴重的降低基層干部的管理力度。
第三,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機制方面。人力資源開發機制是以政策來引導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保證,對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基層干部的管理能力以及轉變農村落后的思想觀念等具有很大的意義。但是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機制不夠完善,特別是農村剩余勞動力沒有進行合理的引導,造成農村勞動者的素質低,嚴重的阻礙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
(一)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
第一,加強農村道路交通建設。在農村道路交通建設上,基層領導干部應向政府部門提建議,要求加大投資力度,以提高農村道路交通的質量,提高道路的利用率,加強農村道路“鄉鄉通”“村村通”的建設,以實現農村向城鎮化的發展。
第二,加大農村水、電、通訊網絡方面的投資力度。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水、電和通訊網絡,因此,應加強自來水網絡化的建設,讓自來水遍及農村的每個角落,提高農民的用水質量。同時要加強電網改造,做好用電價格的控制,提高農民的用電量,促進農村工程的開發與建設?,F如今,網絡技術突飛猛進,覆蓋率很高,因此,加強農村通訊網絡的建設,有助于農民及時獲取社會和經濟信息。
(二)實施科教興農策略,提高農民素養
農業結構的調整,必須要擁有一定的科學技術,才能夠突顯出其效益和成果。因此,我們應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并且要不斷的完善科技推廣體系。加強農業科技站的建設,使其不斷的成為科研與推廣、經營產品和技術指導、信息咨詢和產品銷售為一體的服務機構,同時要加強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培養一批有知識文化、有技術、有專長的新型農民,為建設新農村服務,以此來增加農民的收入。另外,要不斷的加大農業科技示范力度,以效益為主要目的,通過典型的引路方式,不斷的加快農業科技的推廣與應用。
(三)加快統籌城鄉發展戰略
進一步的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進行城鄉之間的統籌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我國長期受二元經濟結構、歷史文化傳統和國情的影響,導致城鄉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整個中國的經濟社會呈現出不平衡的發展局面。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解決農村問題。而城鄉之間的差距進一步的加大,農村經濟發展嚴重滯后,加之二元經濟結構的障礙問題,對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不斷的推進農村政治經濟體制改革,走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路線,就必須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統籌城鄉發展,加強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業土地集約化水平,促進城鄉工業化發展,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三、結語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迅速,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大部分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仍然比較低,發展潛力沒有被充分的挖掘出來,發展形勢也較為嚴峻,任務十分重大。因此,應充分利用農村自身資源,不斷的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以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丁偉.新形勢下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武漢金融,2011,07:4-10.
[2]楊照,劉燕,嚴昌宇.“十二五”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形勢與對策[J].宏觀經濟管理,2010,07:18-21.
[3]馬景蘭.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形勢淺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5,1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