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西鵬
摘要:文章以經濟學中的制度經濟學,薩伊定律,信息經濟學等理論為基礎,在全球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我國供給側改革的大時代背景下,分析并探討了地方商業銀行所遇到的機遇和挑戰,以及互聯網化過程中一些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地方商業銀行;傳統金融企業互聯網化
一、引言
近幾年來,伴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取得的突飛猛進的發展,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在我國,互聯網金融主要由非傳統金融企業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和傳統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化構成。其中非傳統金融企業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如阿里巴巴集團下的阿里金融,產品“余額寶”,線上線下支付功能的“支付寶”,騰訊集團以“支付加券商”為突破口的各種創新,還有目前和商業銀行形成最直接競爭關系的各種“眾籌,P2P”等等,在這幾年取得了突飛猛進的增長。因為這種增長給傳統金融機構施加了非常巨大的壓力,所以也催化了傳統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化。
但經研究發現,首先,雖然互聯網金融對于傳統金融機構的業界格局和盈利模式造成了非常大的沖擊,但有學者認為,互聯網金融本質上是金融契約,不是新金融,只是金融銷售渠道和金融獲取渠道上的創新[1],本質上更多的是對于傳統金融方式的補充和延展,而作為金融核心的“金融項目的投資分析,運作以及風險控制”等領域上,傳統金融機構在與新興的網絡金融機構的博弈和競爭中仍然占有一定優勢[2]。其次,地方商業銀行相對于全國性質的傳統大銀行而言,其規模較小,在互聯網金融沖擊下受到的影響要大于傳統大銀行,大有受互聯網金融企業和傳統大銀行的兩面夾擊之勢。此時,地方商業銀行如何取長補短、趨利避害,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下取得更好的發展,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當然我們也要看到,雖然競爭更加激烈了,但因為地方商業銀行的經營靈活,在面對大時代背景的調整具有船小好掉頭的優勢,同時危機感強,改革阻力小。所以,如果地方商業銀行抓住了互聯網時代的脈搏,便可以通過互聯網金融的部分優勢來強化自身的金融通道,從而達到提高競爭力的目的。
二、地方商業銀行進行互聯網化的理論和邏輯基礎
首先,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看。雖然傳統上,銀行、證券和保險作為金融行業的主體,承擔著國家的主要金融服務功能。然而,在國內長期的金融抑制和非市場化利率條件下[3],大比率的人群沒有被傳統金融機構的服務所覆蓋,中小企業的融資仍然是個老大難的問題。正是因為我國具有如此特殊的環境,進行大范圍制度創新的“互聯網金融”得以迅猛的發展,且相比之下,具有更多的“普惠”金融的意義。在20世紀90年代,以諾思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對制度變遷理論進行了經典解讀,其中的相對價格理論的分析更能體現此時地方商業銀行互聯網化的緊迫性。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勞動力價格,技術成本,信息成本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勞動力價格的變化,或者說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在金融服務領域自身知識的提升,伴隨著互聯網時代技術成本與信息獲取成本的大幅降低,勞動者自身對于傳統金融機構的要求越來越明確,同時對于金融服務有了非常廣泛的橫向和縱向的比較。這一切要素的相對價格變化,讓在過去時光中靠收“經濟租”的銀行機構內部有著非常強烈的制度變革需求,規模較小的地方商業銀行更應如此。
其次,從經濟學中薩伊定律的角度看,地方商業銀行要先更好的對接已經在互聯網背景下產生的各種成熟的渠道,如一些平臺的支付,結算,融資等,同時還要積極的在互聯網領域進行一些創新嘗試,如更好更安全的手機銀行體驗,更便捷的產品服務展示等。同時不斷地根據用戶反饋來改進服務技術,不斷地創造更好的“供給”,以此來“供給創造需求”,抓住用戶的心。
最后,從信息經濟理論的角度看,地方商業銀行的互聯網化更有助于防止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引發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而通過信息技術的使用,最大程度地減少了信息不對稱的現象[4] 。地方商業銀行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下,進行更好的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在不同金融機構和平臺上也要努力實現信息共享。這樣既可以將自身服務和服務對象精準匹配,同時也能最大限度的防止道德風險引發的項目失敗問題。
三、地方商業銀行在目前時代背景下的機遇和挑戰
(一)地方商業銀行所遇到的挑戰:
首先,我們討論地方商業銀行資產業務遇到的挑戰。貸款業務是銀行最常見的資產業務,而存貸利息差也是地方商業銀行最為直接的利潤來源。在新興的互聯網金融形式中,用戶們利用借貸平臺,如“眾籌”,“P2P”等,實現融資需求。這部分是直接針對銀行資產業務的分流。但就目前而言,網絡借貸平臺還是體現了和銀行的差異化。用戶在網絡借貸平臺進行融資,雖然有著便捷性,但國內大部分情況還是借款利息高于銀行貸款的,那么針對條件滿足銀行要求的理性用戶,大可仍然在銀行借貸,而不滿足銀行要求的部分客戶,會更加傾向于使用網絡借貸平臺。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雖然目前網絡借貸對于銀行資產業務有著分流作用,但其實還是有一定互補性的。在這里,真正的挑戰是未來的一種情況,那就是網絡借貸平臺通過數據挖掘等技術,對不同質量的客戶匹配不同的借款利息,同時將部分優質客戶的借貸成本降到接近甚至低于銀行借貸成本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網絡借貸平臺對于銀行,尤其是規模較小的地方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將施加非常大的壓力。
其次,我們討論地方商業銀行負債業務遇到的挑戰。存款業務是銀行主要的負債業務。存款業務對于銀行利潤有重要作用。當基礎存款量下降時,銀行可貸資金將會下降,其他資金業務也不好開展,利潤會有明顯下降。而像第三方支付,余額寶,百度錢包等等互聯網金融支付和理財平臺,會非常明顯地引起存款流失。從而很明顯影響個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還有銀行的個人理財等銀行業務。
最后,我們討論地方商業銀行中間業務遇到的挑戰。銀行的中間業務,最常見的有支付,結算,轉賬等業務,銀行在這些中間業務中一般能收取一定數額的費用。但就目前而言,各種支付寶,微信支付,百度錢包等等互聯網工具,都完成了線上,線下很多情景下的支付,結算,轉賬等業務。在最新的潮流中,用戶甚至可以不取現金,不刷銀行卡,只用手機便可以應付日常絕大部分情況。這無疑是對于銀行中間業務是很負面的影響。
(二)地方商業銀行所遇到的機遇:
首先,在營銷互聯網化的趨勢下,營銷的方式和效果已經和以前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地方商業銀行完全可以采用一些全新的思路展開互聯網營銷運作。比如拜年的網絡紅包,極具創意的且便于在手機平臺傳播的微電影,小視頻,小游戲,廣告詞,流行語等等。此時,營銷的成本往往低于傳統投放廣告的成本,但是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在營銷層面,這點只要運用的好,對于地方商業銀行就是一個快速且低成本宣揚企業價值和形象的機遇。
其次,在渠道互聯網化潮流中,金融獲取渠道和銷售渠道也出現了一些不同。地方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聯合各種互聯網平臺來抓住機遇,比如,通過互聯網來跨地域的獲取某些機構和平臺閑置資金的大額存單業務,通過設計更好的手機銀行軟件,讓客戶能夠更加便捷地配置自己的資產,并樂意將更多的一些資源聯系在銀行,在銷售產品中,設計更好的體驗和流程,讓客戶快速地了解產品屬性,樂意消費銀行提供的各種產品等等。
最后,在運營企業的互聯網化浪潮中,地方商業銀行的機遇更大。在移動互聯網的沖擊下,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手機,電腦完成銀行業務,而對于銀行本身硬件的需求越來越弱,作為規模較小的地方商業銀行,如果能在互聯網服務中提供高質量的用戶體驗,其實最大程度上規避了自身硬件規模較小的劣勢,而將會在純粹的服務競爭領域,和互聯網金融企業,大銀行等,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
四、對于地方商業銀行互聯網化過程中一些問題的建議
地方商業銀行作為相對弱勢一些的銀行金融機構,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受到了來自于互聯網金融公司和傳統大銀行兩者帶來的巨大競爭壓力。如何揚長避短,把握時代機遇,以謀求更進一步的發展壯大是地方商業銀行的重大挑戰。所以,針對地方商業銀行自身的特點,進行互聯網化的過程中,應該關注以下問題。
首先,利用互聯網的數據挖掘,拓展零售業務范圍,設計在更多場景下的金融服務。其中個人業務中,最常見的是房貸,車貸等,房產抵押貸款等業務。銀行要通過數據分析更加貼近個人的生活,創造出一些便民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在中小企業業務中,地方商業銀行也可以依靠數據分析,更好地了解企業運行中的需求所在,在一定風控范圍內實現靈活地處理業務,對于企業未來的情況進行預測和評估,從而擴大可貸款的企業范圍。
其次,利用互聯網金融大數據分析,建立個人和中小企業的信用平臺,并由此實現差異化金融產品服務。地方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和大的互聯網金融數據平臺合作,充分挖掘并掌握更多客戶信息。比如,阿里巴巴平臺中,小微企業的購買記錄,消費習慣,信用情況等數據,這些數據會以更加立體,更加精確的方式反應客戶的自身情況,而這比純粹的銀行征信系統要來的更加有價值,地方商業銀行在分析這些數據后,便可以采取“精準”服務了。與此同時,因為地方商業銀行針對小微企業業務中,與某些互聯網金融平臺有著較強的服務同質化。所以,地方商業銀行要更加深入地研究競爭對手,同時不斷地提升自身服務,減少不必要的流程和手續。深耕到中小企業產業鏈的各個階段,并由此提供更為貼心便捷的“一站式”服務,要與互聯網金融公司的服務體現較大的差異性。
最后,要重視對相關人才的吸收和培養。互聯網時代是技術的時代,是創意的時代,吸收并培養相關技術人才,是地方商業銀行目前企業發展的當務之急。有好的人才儲備,便可以在傳統業務上挖掘新亮點,讓傳統業務辦理更加流暢,便捷,友好。同時,在技術創新和金融產品設計的新業務方面充滿活力。從而使企業保持良好的競爭力。歸根到底,企業對于人才吸收和培養,才能更好地應對上文所提到的各種挑戰和機遇。
五、結束語
面對時代的浪潮,以及各種機遇和挑戰。地方商業銀行一定要在格局上登高遠望,在變革和創新中體現非凡的勇氣,讓傳統業務煥發新的活力,同時利用互聯網平臺開發新業務來更深層次地服務客戶,這樣企業運行才會更有效率,更順應市場環境,更具有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陳志武.互聯網金融到底有多新 [J] .新金融,2014(4):9-13.
[2]王達.美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及中美互聯網金融的比較:基于網絡經濟學的研究與思考[J].國際金融研究,2014(12):47-57 .
[3]陳斌開,林毅夫.金融抑制,產業結構與收入分配[J] .世界經濟,2012(1):3-23 .
[4]薛海燕,隋靜.互聯網金融時代中小企業P2P融資模式探討[J].商業會計,2015(13).
[5]袁閩川,商婷婷.互聯網金融時代郵政儲蓄銀行轉型發展策略[J].郵政研究,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