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莫柳
摘要:作者就農民合作社在促農增收脫貧攻堅中的功能作用對達州市達川區的國家級、省級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了專題調研,總結出合作社經驗做法、存在問題、政府幫助支持措施,提出可行性建議,對指導貧困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貧困;脫貧攻堅;支持措施;問題;建議
一、 貧困地區合作社發展的基本情況
達川區位于四川省東北部,系貧困人口集中區,全區轄54個鄉鎮(18個鎮、34個鄉,2個街道辦事處),681個村。2013年底,精準鎖定建檔立卡貧困村142個、貧困戶34065戶、貧困人口96441人,其中142個貧困村有貧困戶12489戶、貧困人口36912人,分別占全區貧困戶、貧困人口的36.7%、38.2%。貧困發生率為10.1%。經全面調查,至目前全區注冊合作社406個,正常運行224個,運行注冊率55.17%,其中國家級示范專合社2個,省級示范專合社4個。正常運行合作社成員數近25000人,入社比例達60%,覆蓋農業種植、畜牧養殖、林業藥材、水產品等產業。
二、合作社促進農民增收、幫助成員脫貧的做法
(一)立足現實,著眼未來,搞好遠景規劃。達縣華生養殖專合社一是推行“公司+寄養戶+賒養戶(貧困戶)發展模式,2016年--2018年,計劃在達川區54個鄉鎮的貧困村,規劃建設100個生豬標準化養殖場,幫助100個貧困村2000戶貧困戶脫貧。計劃發展年出欄生豬1000頭寄養戶300戶,帶動貧困戶500戶從事生豬養殖。二是建B級生豬定點屠宰場4個,建年加工能力5萬噸豬肉深加工廠1個,創“巴山飄香”豬肉品牌,建“天王放心肉專賣店300家,年屠宰銷售生豬30萬頭以上。三是成立天王金碧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實施“互聯網+畜牧業”,建立可塑源終端互聯網銷售體系,實現全程溯源、云端養殖。
(二)拓展經營模式,助貧困戶增收。按照“公司+專合社+農戶(貧困戶)的產業華發展模式,達縣華生養殖專合社采取貧困戶集資入股、信用互助合作方式與天王公司合作分紅的辦法。一是在每個貧困村選擇20戶自愿參加合作的貧困戶組建生豬養殖農民合作社分社;二是原則上按照每個貧困戶入股資金5000元標準入社參與股份合作;三是依托天王公司資金、技術、管理、人才優勢,由天王公司采取“六統一”的經營模式進行經營,即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圈舍建設、統一提供豬源、統一提供飼料、統一提供技術、統一商品豬銷售(或屠宰配送);四是入股分紅,由天王公司按照貧困戶入股資金多少每年分紅1次,貧困戶每入股10000元可以分紅900元,有飼養能力的貧困戶可優先參與豬場飼養管理獲取勞動報酬。
(三)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方式輻射、帶動達川區經濟發展。達縣華生養殖專合社創新經濟增長方式,預計到2025年,通過帶動發展家庭農場3000戶,每戶出欄生豬500頭,年出欄生豬達150萬頭,保障消費者吃上放心肉,帶動8000人就業,實現產值35億元,利稅6億元,人均增收5.7萬元,推動達州市達川區現代農業發展。
三、地方政府發揮合作社作用開展脫貧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是區上向各貧困村派駐第一書記,根據當地地域優勢,因地制宜,與當地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專業合作社一同制定產業扶貧規劃;二是區委政府對貧困地區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主體開展貸款財政貼息,支持合作社發展;三是區級農業、金融等單位積極協調銀行,放開融資門檻,為貧困地區合作社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四是區級相關部門積極引進工商資本(公司)進駐農業,充分利用公司的資金、技術、人才、管理優勢,積極壯大貧困地區專業合作社,讓合作社借力助長。五是農業部門積極作為、主動作為,不定期派出農業技術專家指導合作社生產發展和經營,降低合作社生產經營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
四、貧困地區合作社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認識不到位,等靠要思想嚴重。一些合作社和少數基層組織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辦社意義、目的、要求不明確確,致使少數合作社名不符實。
(二)融資貸款難。目前各金融部門對專業合作社貸款仍需足夠財物抵押,未出臺針對專業合作社貸款的扶持政策,專業合作社還不能直接從銀行融資貸款,使有的專業合作社發展舉步艱難、困難重重,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合作社發展農業保險沒有開展。合作社生產的產品既要承擔自然因素的制約,又要承受市場價格因素的制約,合作社社員收入無保障,因此需要政府開辦合作社農業政策性保險。
(四)土地流轉合同不規范。鄉鎮2006年機構改革時撤銷了農經站后,無人推廣省上農村土地流轉示范合同。目前,絕大數鄉鎮土地流轉合同不規范,為土地流轉潛在糾紛埋下隱患。
五、對于發揮合作社促農增收、脫貧攻堅作用的對策建議和打算
(一)加強對合作社的幫助。強化對專業合作社指導、協調、服務,幫助專業合作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特別是財務管理制度建設,達到規范化運作。
(二)注重業務培訓。充分發揮政府賦予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工作職能作用,抓好發展業務指導、宣傳培訓,完善專合社組織機構和按照專合社會計核算以及農村經濟人隊伍的發展工作。
(三)做好培育特色農產品,爭創一流名優特色農產品。根據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規劃,實現規模化、品牌化,強化合作社之間的聯合與合作,形成合力,以“市場+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參與市場競爭,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促進專業合作社的不斷發展和壯大。
(四)規范提升一批合作社。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宣傳力度,加強對合作社負責人和成員的培訓,重點抓好檔案規范化建設,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創建標準進行規范建設,著力培育一批有產業基礎,有影響效率,有增收潛力,有帶動能力的合作社。
(五)建議政府對合作社開展農業保險和貼息貸款。為增加合作社成員收入,提高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積極主動向政府建議開展合作社農業政策性保險和貼息貸款,協調金融部門放寬合作社貸款融資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