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海

【摘要】目的:探析凝血功能檢驗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預后中的價值。方法:擇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80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檢測其凝血功能,根據其檢查結果分組,其中≥3個指標、比正常值升高或降低30%者為觀察組(38例),反之則為對照組(42例),然后將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檢驗結果和預后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觀察組患者的PT、TT、APTT和Ddimer數據變化情況與對照組患者相比,差異顯著(P<0.05),且觀察組患者病殘率和病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采用凝血功能檢驗在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預后判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凝血功能檢驗;心腦血管疾病;預后;價值分析
心腦血管疾病是比較多見的疾病類型,目前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以及致死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對人類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1]。因此,對于心腦血管疾病采取及時有效的診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在臨床診斷中,對心腦血管疾病的診斷較多采用凝血功能檢驗[2]。本次研究中通過選取我院80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進行研究,分析其凝血功能檢驗在預后中的價值。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我院80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擇取時間為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將所有患者按照其凝血功能檢測結果進行分組,其中觀察組患者≥3個指標且比正常值增加或降低30%(38例),對照組則反之(42例)。
對照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范圍46~75歲,平均年齡(60.18±2.28)歲。
觀察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范圍47~75歲,平均年齡(60.87±2.91)歲。
兩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均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能夠進行相互對比。
1.2 方法
在治療中,所有患者均依照其出血部位、出血量等實際臨床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合理的治療方式。
所有患者入院后,抽取其入院時、出血后48h和96h空腹靜脈血進行檢驗,采用全自動血凝儀(法國生產stago_campct)進行檢驗,采用配套試劑及儀器,按照操作說明書對本次所需指標進行檢測。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病殘率及死亡率,并比較其不同時期的各項凝血功能指標,包括: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血漿凝血酶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時間(APTT)以及D二聚體(Ddimer)。各項凝血功能指標參考值如下:
1.4 統計學處理
全文數據均采用SPSS 20.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顯著。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病殘率為31.58%(12/38),病死率為21.05%(8/38),對照組患者病殘率為4.76%(2/42),無1例病死,數據差異明顯(P<0.05)。
兩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各項凝血功能指標均存在明顯差異,尤其在48h和96h后差異更加明顯(P<0.05),見表1。
3 討論
通過本次研究可知,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各項臨床凝血指標變化情況對比,觀察組患者數據變化更為顯著。而且,觀察組患者預后情況更差。目前臨床檢查中,血漿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時間等已經成為凝血功能檢測中的較為普遍的檢查對象,其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時間和血漿凝血酶原時間與多種凝血因子有涉及,在臨床檢測中,雖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時間和血漿凝血酶原時間的延長并不具備確定性的意義,但當其延長時,則表示患者的凝血功能下降,此時患者就可能存在出血的可能性[4]。Ddimer可與纖溶活性進行反應,當患者的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時,Ddimer將會隨之升高[5]。
本文研究中,兩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標對比,觀察組患者的PT、TT、APTT和Ddimer與對照組對比,均存在明顯差異,而且在48h和96h后,兩組患者的各項凝血功能指標差異更明顯(P<0.05)。兩組患者的病殘率和病死率對比,觀察組患者分別為31.58%和21.05%,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明顯(P<0.05)。
綜上所述,在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預后判斷中,凝血功能檢驗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通過研究可知,其凝血功能指標變化越大,患者的預后情況就更差。
參考文獻
[1] 王麗華.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預后中凝血功能檢驗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07(11):160161.
[2] 張灼錦.凝血功能變化情況對心腦血管病患者預后判斷的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11):14701472.
[3] 文朝,王昌昊.腦梗死患者急性期凝血功能相關指標的檢測及意義[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4,20(02):202204,208.
[4] 潘英武,葉映月.凝血功能和D二聚體在心腦血管病患者預后判斷中的價值[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4,24(16):8890.
[5] 南會蘭.OSA模式IH致凝血功能紊亂機制及阿托伐他汀干預的研究[D].天津醫科大學,2014.